第414节(1/2)

作品:《[三国]嘉年+番外

觥筹交错,谈笑如旧,方知身是客矣。

    余恸极,大哭不止。众人见此,皆惑而不解。或言南朝虽不及洛都之盛,亦有竹林山水之美,谈玄论释,暮送归鸿,但闻五弦在耳,无有名教之累,衣华锦,口甘饴,仆从如云,游于新亭,今大乐矣,君何悲哉。余哽不能言,久而心神稍定,痛骂诸公。“旧都沦丧,仓皇南渡,客于异乡。狐尚有首丘之志,尔已忘永嘉之仇。嗤杀身成仁为俗士,日日纵酒肆情,傅粉服散,自以为可追彭祖、友老庄,殊不知皆作楚囚也!”众人静默久矣,忽轰然大笑,皆道小子醉矣。独友人桀溺复言”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不若和光同尘,免毁形灭 Xi_ng 之讥”。余恸极无泪,唯言诺诺,掷杯溪中,恨天下再无英雄。常 Y_u 乘风振翅归于山林,今老矣,久忘神人之貌也。

    (全文完)

    ※※※※※※※※※※※※※※※※※※※※

    【《嘉年》后记】

    历经四年的时间,从高中毕业对历史学科只有粗浅的认知,到现在即将去读研正式进行学术的道路,这本小说也从最初的一时兴起自娱自乐的产物,渐渐变成了表达这段时间的许多思考的一个方式。但因为文笔的幼稚、题材的限制及其他限制原因(主要还是语死早),或许有一些东西尚需要这样一篇后记来补充,其中包含的种种主张皆是当下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永远接受质询,永远愿意改变。

    (PS:文末有完结抽奖活动,不愿意看废话的可以直接划到最后orz)

    有关的汉末的故事,一般会从何时开始谈起呢?从光武中兴开始。一般而言,说刘邦建立的西汉开国时是“布衣将相”之局,而刘秀中兴的东汉则是“世家捐资弃履,求万世富贵”。经常被引用的一个例子,是刘秀成为皇帝,天下也基本一统了之后,决定核定天下土地,整理民籍,方便国家收税。但这在实际操作中遭到了阻挠,因为当时土地兼并已经十分严重,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依附于掌握大量土地的世家,民籍都系于私门而不是朝廷的账册上,可想而知凭此世家可以逃掉多少人头税,而一旦改变,世家又得失去多少利益。

    「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这句话是刘秀派人到各地核查土地时得到的回信。不可问的地方,是刘秀出生之地,是“帝乡”,皇室宗亲、达官显贵遍地都是,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不可问,不能问。

    但稍等。不要因为上面的描述与既有的印象,就以为“世家”恶贯满盈,毫无价值。实际并非如此。东汉的确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世家”的烙印,但仍旧鼎盛了百年之久。为什么?尽量避免答历史题的语气之后,我挑出本文最想强调的一个关键但不唯一的因素:世家也好、百姓也好,都认同、相信皇权政治。因此,世家的确掌握更多的资源,但大多数家族都怀有“辅佐刘氏、振兴国家、抚育百姓”的公心,换言之,他们鲜少将自己家族的利益和国家的公共利益割裂,甚至为了后者,牺牲前者也是他们认同的一种“大义”。由于多半都是书香门第,长年累月圣贤经典的浸染,让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符合我们现代人对于“国家栋梁”“天下为公”的想象。这一点单看东汉的初期几家外戚( Yi-n 、马、邓、窦)、几位贤后就可以知晓。

    阎步克先生有一本书,叫《波峰与波谷》,庸俗的来取先生这本书中的这个比喻,至少从东汉中后期开始,历史从波峰开始下降至波谷。这里稍微分条阐述一下,来为后文铺垫:

    1.土地。

    前文已经说了,土地始终是国家的心腹大患。土地兼并入世家,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流民一般有两个选择,要不是卖身给世家为奴,此时国家损失大量税款,难以运作;要不就是落草为寇,这就造成了地方政权的极度不稳定。黄巾之乱之所以那般声势浩大,就是因为流散在民间快饿死的人太多了。

    2.气候。

    翻看史书,会发现东汉真是年年有灾,年年有荒,不是旱灾蝗灾地震,就是天上的星星三百六十度回旋瞎转。从自然角度看,这是因为东汉中后期,地球进入了一个小冰川期,自然灾害频发不说,天气会越来越冷。天气一冷,庄稼不好种,草原也长不好。草原长不好,汉朝四周的游牧民族,就必须往温暖的地方迁徙,于是边疆的祸乱更加严重。当时匈奴已经衰弱,但西边的羌人,北边的鲜卑逐渐鼎盛,甚至一度打到了三辅,接近长安。朝廷几次考虑,要不要索 Xi_ng 舍弃凉州,守住中原就好。


    第414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