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节(1/2)
作品:《[三国]嘉年+番外》
,一旦你不当个好皇帝,“天命”就会从刘氏转移给其他家。有的时候天上日食月食,地上旱灾洪水,那都是老天给你这皇帝的警告,要是你不赶快听我们这些忠心的大臣的话,勤政爱民,那你就快完了。这就导致一旦自然灾害频发,不仅客观上会造成损失,主观上也会让人觉得,这皇帝药丸。
前面说道,东汉中后期地球进入小冰川期,自然灾害频发,所有人包括皇帝自己都很惶恐,怀疑是不是天命已不在刘氏。而谶纬中,刚好有一句话,应证了当时的情形:“代汉者当涂高”。当涂高者何?魏也。或许,谶纬其中真的包含着某种玄妙的力量,也说不定?
4.皇权
如果汉末仅仅是天命的一次转移,那曹魏建立之后,应当再复汉家四百年的国泰民安。但我们都知道,并没有,很快,司马氏篡位夺权,晋代魏立,再之后,晋朝内乱,南迁,东晋建立,南北朝中,发生了n次所谓天命转移的闹剧。
问题发生在哪里?在于几乎所有人都看透,“君权神授”就是个骗人的东西。东汉中后期,子嗣出现了大问题,要不是幼子登基,要不就是从宗室里找孩子来继承大统。孩子小,就需要太后执政(顺带一提,东汉太后当政时与皇帝无异,自称“朕”,甚至皇帝面对太后有时会称“臣”)。太后毕竟是女子,存在一定的不方便,就既需要母家兄弟帮忙,又需要宦官通传诏令,于是外戚与宦官势力崛起。外戚骄奢跋扈,乃至于就因为小皇帝一句抱怨,就把小皇帝毒死的事,朝野上下乌烟瘴气。而等小皇帝长大,不满外戚跋扈,就依靠从小陪他长大的宦官杀死外戚,接着给宦官封侯。宦官有了权力,比外戚更加残暴,朝廷更加乌烟瘴气。这时,皇帝死了,新皇帝继位,有些责任感的外戚又出来打击宦官,之后,又被宦官灭门……周而复始,整个朝廷越来越乱,越来越乱。
皇帝本身的素质更存在几大问题。汉灵帝,一个当了皇帝,每天只想着如何卖官敛财回家养老的神奇存在,一堆官员帮他平定各地贼寇,抚育流民,他褒奖功臣,转手给五个就没踏出宫闱的宦官赏金封侯。
总而言之,此时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皇帝”真的只是一个被人为赋予神圣意义的符号。你可以利用,我可以利用,不用害怕什么天命谴责,很快,真正掌握国家大部分资源的名门世家,才是天命。
5.公心泯灭,私利为上
皇帝昏庸,朝廷昏暗时,比起普通百姓只想苟且求生,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反而是最想尽快改变现状,还天下海晏河清的一群人。反抗外戚、反抗宦官,他们不畏生死,不惧得失,形成一股巨大的遍布天下的舆论力量,企图让社稷恢复一些清明。慷慨激昂,批判时政,大义凛然之风,千年之后再读,亦是满心澎湃,壮其高志!
然后就是两次党锢。
什么是党锢。就是皇帝听信宦官的话,不认为你们这些人是为了国家好,而是在结党营私,妄图颠覆朝廷,自然要把你们都抓起来,该杀的杀,该关的关,你的亲人、学生都不能当官。汉末士大夫也是极为有骨气的人,没被杀,没被抓的人主动去告诉官府,我要和诸公同罪。一些地方官员同情党人,抛官弃家,帮助党人逃亡。这轰轰烈烈的党锢之祸,不仅杀了无数忠臣良士,更把这些读书人的公心也杀灭了。
何必呢?一辈子忠心耿耿,为国为民,到最后被效忠的皇帝说成是乱臣贼子,被弃尸在洛阳城外的亭子,下令任何人都不许收尸。浮生一场大梦,万世皆空,何不隐居山林,修身养 Xi_ng ,视凡尘为过眼浮云,求长生解脱呢?
越来越多的士人一辈子隐居在家,不愿意为官,朝廷让他们去当官,他们就装病推脱,甚至连夜逃跑。而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掌握资源的世家,也渐渐反应过来。何必呢?朝廷、国家、公利,有那么重要吗?保住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族才是最重要的啊。
其实,这在党锢之祸之前,也已有了萌芽。东汉的选官制度,是根据士人在各州郡的名望选官。那倘若你是一个大家族的子弟,亦或者是某位名儒的学生,自然比其他人容易当官。当时的结党,自然有因为公义聚在一起的士大夫,所谓“君子群而不党”,但也有很多人,也都是读书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拉帮结派,沆瀣一气。
这些枯燥的东西或许说得有些多了,但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切实感受到这篇文中的各个人,处在怎样一个环境之中。积聚多年的问题,一举在汉末全数爆发,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无数的战争与死亡,更多的是无数次对自
第415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