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2/3)
作品:《[楼诚]岁岁》
第一次看国庆的烟火时?自作主张地在他的课表上加了一门自己教的宏经时?又或者,他们在saint-michel一起等着潮水退去时?他已经根本记不清到底是什么时候起了这样的心思。它们一层一层地缠绕束缚着他的回忆,全都纠结起来,仿佛原先就长在心室的深处。理不清楚,拔不出来,只反反复复复复反反地在不经意的时候出来,叫他望着一双黑眼睛心绪难平,然后又翻涌着平息,自欺欺人地活过一天又一天。
早年是读过《源氏》的,他无法接受这样的关系。自持父兄的身份,他要将这人养成一个独立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的,能自主的英才,而不是像紫姬一样依附于源氏的爱情而存在。可真当他要自主的时候,明楼却又这样难过。他反复思量过自己的心境,就是难过,不是别的。仿佛有什么东西轰然崩塌,再也没有办法直立起来。纷纷扬扬地在心底扬起灰尘似的回忆,都是只有他们的曾经。
他又不能说些什么。站在怎样的立场上去说呢?父亲?兄长?朋友?他都应当鼓励阿诚,毕竟是人生中第一次收到女生的情书。教他应对,鼓励他约人出来,给他钱,借他汽车,推他开车出去接女孩儿出来玩,连餐厅也给他订好,怕他害羞说不出话来。
坐在沙发前和金家人谈婚礼细节的时候,明楼忽然想起在巴黎黑暗的忏悔室里的自己,只觉得格外讽刺。他会因着阿诚第一次约会而心绪不宁,如今却也平静地坐在这里谈论一桩亲事,一桩终于把他的阿诚变成别人的阿诚的亲事。
对日战争已经走向了尾声,他安排好叫阿诚离开上海,去西北,带着金老师一起,因为新的战争即将开始。他知道阿诚不愿意,但他的阿诚从来都明辨是非,知晓轻重。只是走之前,苏太太叫他们在上海办了婚礼,也叫大姐在天之灵能有所宽慰。婚礼这些事情,又多又繁琐,苏太太来帮忙,明楼只顾着写支票就好。阿诚其实不想要个大婚礼,他只要两人登记了就好,但终归不想委屈了别人家的女儿,该有的,全都不少了她。
明楼寻思着要送他件结婚礼物,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些什么。他应当是由不少产业,房产,地产连同古玩珍宝什么的,这些都是阿诚记录在册的。至于随身的衣服手表也都是阿诚一件一件置办回来的,一定比他更清楚。
他忽然意识到,他只有阿诚了。
这么多年的生死相依,也终于走到无不散筵席的地步。仔细想想,明楼也是有些唏嘘。
阿诚小学毕业和有些同学分开的时候难过得很,回来就扑到他怀里,不叫他看到自己哭了。哄了很久,无非就是那老几句哄小孩。那时候阿诚问他说:“那你呢?我和你会不会有一天也是要散的筵席?”
“不会,就算你结婚了,也是娶了人家的小姑娘到明家来呀,我们不会分开的。”
时局如此,谁许诺都没用。
向阿诚敬酒时,不是没想过如果自己在法国时勇敢些,他们会不会不止是战友。
然而他不敢冒这样的风险,不想叫自己那些不堪的念头把两人的关系破坏到无可挽回。他甚至愿意承认自己的怯懦----于革命,他英勇无畏,从不惧死;于爱情,他从来都是犹豫的,与汪曼春的初恋是,对阿诚似有还无的心思也是。他试图说服自己爱情是最无关紧要的奢侈品,却发现自己就是养尊处优太久了,早就由奢入俭难了。
新郎新娘在宾客的欢呼中拥吻,他随着大家一起鼓起掌来,感觉终于有什么碎成了齑粉,飘扬开去,不留痕迹。
与阿诚约好,日后上海重逢,届时要带小家伙来。他也要带他去买衣服,那时候他退休了,也能接他放学的。带他养一对黑眼睛的兔子,绝不喂一点巧克力。他想阿诚到时身为人父肯定要不开心,便不告诉他,他还想着偷偷给小家伙吃国外进口的牛n_ai饼干,想吃多少吃多少。如果同别人打架了,就带他去镇场子,不叫他吃一点亏。教他念英文和法文,明大教授肯定比学校里的寻常老师教得好的,定叫他们父母放心。
只是刚结婚,他就想到这样远。若是早些能想到这样远,就在留下阿诚时离他远些,再远些,倒省去今日种种烦扰。
他送他们去车站,汽笛的声音大得盖过了他说的那句“再见”。声嘶力竭不是他的习惯,但他实在想好好道个别。伸出手去握他的手,火车发动起来,他握不住的。
醒来的时候,明楼想去握他的手,又怕吵醒他。他盯着那人看,看他耳尖慢慢地红了,看他呼吸声越来越急,然后扑哧一声笑了,
第20章(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