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剧]李唐逸事[历史剧]李唐逸事 第27节

[历史剧]李唐逸事 第27节(2/2)

作品:《[历史剧]李唐逸事

不是颉利可汗授意的?”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笑道:“殿下试想,突厥的精锐之师,历来都在可汗麾下。突厥此次的陈兵,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我想陛下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没有派殿下前去。”

    长孙无忌这段话分析得合情合理,可李世民心中却有一丝不安,他总觉得李渊在此时换上李元吉,必定还有别的用意。

    还不待他想通,长孙无忌的脸色却陡然严肃起来。他用力地拍了拍手,以尉迟敬德为首的一排子将领,便从门外鱼贯而入。”

    李世民愕然地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诧异道:“你们......你们这是要做什么?”

    最终,还是尉迟敬德先开了口:“殿下,末将请求您,起兵吧!”李世民浑身一颤,愕然地看着面前一排铁骨铮铮的汉子,颤抖的声音几乎不成调子:“你们......你们都是这么想的?”

    那些个将领,异口同声地应道:“是。”

    李世民没有表态,他的心已经揪成了一团乱麻。眼前的处境的确对他十分不利,李渊对他多有猜忌,李建成和李元吉又结成了同盟。李世民几乎可以想见,如果他不做点什么,历史的结局或许就真的会这么定了。

    等到李建成登上了帝位,李元吉是他的好弟弟,而李世民这个秦王,还能存在多久?这些选择了跟他一同出生入死的伙伴,又有几个剩下?刘文静死前的那番话,像一个魔咒萦绕在李世民耳际,这些将领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他不是一个人,他的抉择影响一群人的荣辱。

    可是天平的另一端,是他的亲生父亲和血亲兄弟。哪怕平日里,他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再多的怨言,李世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用这种血流满地的方式,用这种近乎惨烈的灭门牺牲,去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69章

    李世民迟迟不表态, 尉迟敬德坐不住了。他猛地一拍桌子, 突兀地站起身来, 一把将腰间的佩刀解下, 摁在了李世民面前:“殿下,我尉迟敬德自问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可我也惜命, 殿下要是再不做决定,我恐怕就无法再侍奉殿下了。如今陛下已经决定, 让我等听齐王差遣, 殿下,您不是不知道, 上回我拒绝齐王的财宝后,他便一直对我有成见。我若是到了他的麾下,便只有死路一条,倒不如现在就归隐山林, 还落得个逍遥快活!”

    李世民听着这一字一句,心中比任何人都清楚, 尉迟敬德说的是实情。在这间屋子里的将领,大部分都和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有过节。要是真的将他们送到太子和齐王的手下,无异于凶多吉少。

    就连长孙无忌这种世家大族出身的文臣,也带头请求李世民早做决断。忽然之间, 不知是谁回头看了一眼,就见房门从中被人打开了一条缝。那将领顿时着急起来,冲门外大喝道:“何人在外?”说着, 大步走过去,一把将房门打开。

    众人心里都绷着一把弦,可令人吃惊的是,门外只站着一个人,他就是时年十岁的李承乾。

    “小......小世子......”那将领的声音软了下来,吃惊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大家伙见是世子,便都松了口气。李世民蹙眉道:“是承乾么,让他进来。”

    众人听了吩咐,都自觉地让开一条道,李承乾就从中间一步一步地走近李世民。

    李世民也没有问李承乾听见了什么,他只是若无其事地拍了拍大腿,冲儿子道:“承乾,坐这儿。”

    李承乾撇了撇嘴,不服气道:“我都十岁了,怎么还能坐父王腿上?”李世民原本压抑的心情被他一句话逗乐了,就连屋内的将领也三三两两地笑了起来。

    李世民搂紧了怀中的儿子,轻笑道:“十岁怎么了?你就是年近古稀,也是我的儿子。”说完这句话,父子俩都愣住了,他们此刻因为这句话而带来的心酸劲儿,竟是一模一样的。

    李承乾想到的,是自己上辈子太过任性,让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而李世民想到的,是接下来很有可能要上演的血亲杀戮。

    看着渐渐长大的儿子,李世民忽然问了一个问题:“承乾知道,什么是皇帝?”

    李承乾颔首道:“我知道,皇帝就是天子,就是皇祖父,”

    李世民又问:“那承乾日后想当皇帝么?”

    这一回,李承乾停顿了一下,片刻后,他点了点头:“想的。”

    亲情和欲念的较量,实在是太过凶残了。这么短短片刻之中,李世民的大脑就像爆炸了一般,他甚至想到了后代,想到了长孙氏。

    于是,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借口,用李承乾不明所以的表态,来为自己做一个决定。

    而李承乾说他想当皇帝。

    电光石火间,李世民做好了决定。不论结局如何,都要以暴力夺取最高统治权。这个念头一旦在脑海中形成,便如同种子生根破土般再也无法遏制。

    李世民直接吩咐尉迟敬德,即刻将口头的教令,传达给已经外任的房玄龄与杜如晦,共商大计。

    而此时的房玄龄和称心,则先一步踏上了回乡的归途。在马车驶离长安城的那一刻,房玄龄看着几乎能与自己比肩的儿子,故作轻松地笑道:“会舍不得这里吗?”

    称心犹豫了半晌,还是点了点头。房玄龄望着车窗外难得一见的细雨,喃喃道:“放心吧,不会太久的。”

    事实果真就如房玄龄所预料的那般,一家人前脚刚踏进家门,后脚尉迟敬德就持着教令来了。尉迟敬德是个急性子,办什么事情都是急哄哄的,他一见房玄龄,就闷头闷脑地把李世民的话说了一遍。房玄龄却和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慢条斯理地喝着茶,一边还将屋里的书卷放到外头去晒太阳。

    直到尉迟敬德连珠炮似的把话说完,房玄龄才略微偏了偏头,浅笑道:“若是我不跟将军回去呢?”

    尉迟敬德一怔,他没想到自己跟房玄龄费了这么多的口舌,居然得了这么个结果。登时脸色就沉了下来:“我劝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秦王此番是打定主意要实施计策,如今你既已知道了此事,便再没有退路了。如若你不从,待到日后秦王登基之时,你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房玄龄闭了闭眼,轻叹道:“将军误会我的意思了,我为秦王效命这么久,就算如今外任,也总有知遇之恩。秦王的打算,我半个字都不会透露出去。只是我如今身为朝廷命官,实在不好再为秦王出谋划策,还望将军多多理解。”

    怎料房玄龄刚说完这话,蔚迟敬德居然倏地将佩刀从身侧抽了出来,那明晃晃的刀锋就正对着房玄龄。

    “秦王说了,房杜二人如若不来,便......”尉迟敬德将话说了一半,抬手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房玄龄惊疑不定地看着刀锋,不由地向后退了两步,颤声道:“秦王他......当真这么说?”

    尉迟敬德脸上没有半分儿戏的神色,只严肃地说了一个字:“是。”房玄龄闻言,腿一软便跌坐在凳上。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缓过劲儿来,打着颤的嘴唇泄露了他的紧张:“将军请稍候,总得容房某稍作准备......”尉迟敬德一向敬佩房玄龄的计谋,当即拱了拱手,到外头去了。

    直到这时,一直隐匿在屏风之后的称心,才快步走出来。一把握住了房玄龄颤抖不止的手,将温热的茶水递到他的面前。

    “直儿......你都听见了?”房玄龄眼神复杂地看着称心:“你要记住......伴君如伴虎啊。”称心默默地听着父亲的话,不敢再刺激他那颗受惊过度的心。

    又过了些时候,房玄龄总算恢复如初。其妻卢氏却进了屋,张口笑了道:“夫君,你看谁来了?”

    房玄龄回神一看,脸上便难以自抑地露出些喜色来:“崔兄,你可真是稀客啊......如果我所记不错,如今是在录事参军的任上吧......,为何会在此?”

    崔仁师笑道:“近日清河长房出了白事,我是告了假来吊唁。”

    房玄龄颔首道:“原来如此,想来你我也颇有缘分,要是崔兄再晚一刻来访,便也就见不到我了。”

    崔仁师诧异道:“玄龄何出此言?”

    “这不,我前脚刚到,京城便来了信催我回去。我这一趟啊,算是白折腾了。”

    崔仁师同情地看着房玄龄,轻叹道:“玄龄,为兄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房玄龄笑道:“崔兄,你我之间,就不用在乎这些虚礼了。”

    崔仁师这才板起了脸,严肃道:“为兄觉得,你似乎与朝廷过从甚密了。要知道咱们可是高门世家,这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哪个拿出去不是响当当的名头?要我说他陇西李氏算得上什么?不过就是近些年出了些风头,你哪里用得着这样对他们言听计从?”

    没错,这崔仁师,便是博陵崔氏安平房的嫡系。博陵崔氏可是首屈一指的高门大户,对以陇西李氏为首的关中世家,自是瞧不上眼的。

    可你若是问,这跟房玄龄有什么关系,那关系可大了。房玄龄那唯一的正妻,不就是另一高门范阳卢氏的掌上明珠么。要说房玄龄本人,那可是捡了个大便宜。他娶卢氏的时候,自己还尚未发迹,可因着房玄龄的父亲和卢氏的父亲是旧识,加上卢氏的父亲缠绵病榻多年,几次下来,便相中了房玄龄的才华,这才将女儿许配给他。

    这可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好事,在那个时代,以房玄龄的身份能够娶到一名世家女子,那是多少辈子修来的福气。瞧瞧房玄龄,不是已经被博陵崔氏的嫡系当做推心置腹的对象了么。

    尽管当时的高门大户,无一例外都在走下坡路,但是时人不这么看,每年与世家联姻的人依然趋之若鹜。

    这些高门大户,骨子里都自恃风雅,行事便眼高于顶,从心底里瞧不上暴发户一般的陇西李氏。

    没错,这个李氏,指的就是李渊他们家族。

    最明显的偏见,就体现在联姻之事上。以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为首,头一个拒绝尚公主,他们提倡世家与世家的联姻,清河崔氏娶范阳卢氏不丢人,但若是清河崔氏的男儿,娶了公主,那在家族里,是会被人暗地里笑话的。

    这些高门世家,就这样一日日做着夜郎自大的美梦,也不知什么时候,才有梦醒的一天。

    崔仁师方才说与房玄龄的那番话,便是在暗暗指责房玄龄,听任他人差遣,失了豪杰的气节,也丢了世家的面子。

    作者有话要说:  所以,房玄龄不娶妾,也跟卢氏的身份有关啊╭(╯3╰)╮

    第70章

    话虽这么说, 可那崔仁师也是个会察言观色的, 见房玄龄面色讪讪, 便转了话头, 看向了一旁的称心。

    “哟,这不是直儿么,眨眼间都这么大了......”

    称心对崔仁师没什么印象, 只能冲他礼貌地点了点头。

    崔仁师笑道:“若是我没记错的话,再过两三年, 直儿便到了婚配的年纪了吧。只可惜我崔家没福气, 这老大和老二都是男孩儿,否则我与玄龄结成儿女亲家, 岂不美哉。”

    房玄龄还未答话,称心便已浑身一僵。崔仁师不提起,他都忘了如今距他到弱冠,不过两三年的光景, 想必婚事,也要被提上议事日程。

    以他的家世和出身, 还有与这范阳卢氏沾亲带故的身份,房玄龄必定会为他寻一位门当户对的女子,到那个时候,自己该怎么办呢。

    幸而眼下, 房玄龄替他解了围:“眼下突厥入寇,中原屡有战事,好男儿志在四方。怎可为儿女私情牵绊, 直儿的婚事,我想稍微往后放一放。”


    [历史剧]李唐逸事 第27节(2/2),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