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南第110节

第110节(1/2)

作品:《青南

  嘴角有浅浅的笑意,青南说:“我知我若不去,你会来。"

    这是很笃定的事,玄旸向来无拘,随心所欲,哪怕成为君王,他也不会循规蹈矩。

    他有能力顾及两边,有能力去实施这样的事。

    感知对方的视线落在自己唇上,那眼神热烈,青南笑意潺湲,他看向作坊区里热闹的人群,看见南方旅队成员脸上的笑容,轻轻道:“我应该会在这里住上几年。”

    玄夷城的位置甚佳,前往岱夷诸城便捷,去往地中的路也畅通,青南知道自己留在这里,比留在偏居一隅的麓邑更能发挥作用。

    青南将成为一座渡口,四方的知识会汇聚在他这边来,被他收集,再由他反哺给南方旅队。

    从今往后,每年麓邑都会派出一支旅队抵达玄夷城,他们与玄夷人互换物品,并将远方的知识与见闻携往南方。

    黛绿的远山上白云漂浮,林木郁郁,棠花落的溪水清澈见底,鱼虾游戏其中,谷风拂过,树梢摇动,鸟虫在冬日到来前尽情鸣叫。

    一只鸟儿落在窗棂上,叫唤不停,青南搁笔,帛片上字迹未干,上面有一行行文字,那是文邑的字。

    在宽敞舒适的居室中有一个靠墙的置物架,上面摆放众多木简、竹片与帛书,它们都比较新,没有岁月痕迹。

    青南来到玄夷城后,时常到棠花落居住,在这间屋中笔耕不辍。他在帛片写下从羽邑前往西离旅行点点滴滴的回忆,这份回忆被记述下来,并会另外抄写一份,托人送往文邑,送至帝子文曜手中。

    这是一份情谊。

    文邑与玄夷城时常有使者往来,让他们捎带一份南方巫祝的珍贵礼物给帝子,他们乐意效劳。更多时候,青南会在竹片上书写竹文,这是羽人族的“文字”,这些竹片将交由旅队戴往麓邑,领队会亲自将它们送到觋鸰(青露)手中。

    竹文的内容多与草药、农耕、天文方面的知识相关,这些竹文很重要,后来被存放在麓邑祠庙的库房里,供巫祝阅览。

    置物架上有帛书、竹片与竹简,其中以竹简的数量最多。

    竹简上的文字很特别,它既不全是文邑的文字,也不全是羽人族符号,在文邑文字与羽人族符号之中,还夹杂着江皋族图文。

    青南糅合各地的符号与文字,扬长避短,创造出一种新文字,这种文字拥有众多词汇,具有更强的表述能力,青南用它记述羽人族、岱夷、地中、江皋四族的传说与历史,风土与人情。他彷如一只神鸟翱翔于天地间,不受时空所束缚,自由游历四方,见证不同族群的兴衰。

    出于使命感,青南将这片大地上的故事记述下来。

    多年后,当青南在大岱城习得岱夷陶文,他又在自己创造的新文字中增加陶文因素,使词汇更加丰富。

    青南离开书案前往庭院,在庭院中漫步,和风吹拂的脸庞,拂动发丝,他眉眼含笑,眼梢洇出脉脉温情,他见到那棵种在院中的王树树苗。

    冬日还未到,仆人就在它上面搭建一个木棚子,为它挡风寒,若是下雪了,还将为它遮挡风雪,呵护有加。

    青南在它跟前蹲下身,伸手触碰青郁的树叶,它长势甚好,假以时日,必定有着粗实的树干,宽大茂盛的树冠,还会在枝头开满白色的鲜花,芳香满院。

    “午后风冷,加件衣裳。”

    声音响起,一件风袍披在自己肩上。玄色的风袍还带着主人的气息与体温。

    青南回头,看见穿王服的玄旸站在自己身旁,他盛装打扮,显然刚处理完事务,离开宫城匆匆赶回来。

    自从刮起秋风,玄旸便时常回棠花落闲居,他会清闲两日,然后返回宫城处理政事。

    来来回回,他不嫌麻烦,乐在其中。

    青南穿着一件丝质长袍,除去头上的白玉梳与镶绿松石玉簪外,再没有其他配饰,完全是一副燕居的模样。

    曾经总是罩在脸庞上的面具摘掉了,曾经总是戴在头上的羽冠被放置在漆盒里,在他闲居时,人们看不出他是一位巫祝,一位曾经的青宫之觋观。

    揽住风袍,看视对方,那家伙的目光一直盯着自己的脸庞,仿佛怎么看也看不厌。

    额头上的神徽十分浅淡,它本来也只能维持七八年,并不能终身保持。

    随着时光推移,神徽终将消失,就仿佛从未存在。“从我摘下面具到现在一月有余,还没看够吗?”

    青南往居室走去,他与玄旸并肩,两人的脚步都很悠闲。


    第110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