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节(1/2)
作品:《[历史]六国卑秦,天降大军》
小小的决策。
在人前,始皇政必须表现出他掌握着真理的样子,可人后,在一个个不眠之夜中,始皇政也曾辗转反侧……
因着卫鞅对嬴渠梁的忠诚,始皇政毫无保留地将大秦如今的状况告诉了卫鞅,包括胡亥那个时代,大秦江山的摇摇欲坠。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他盼着先祖们身边的能臣为他出谋划策、挽救大秦,他所提供的信息自然越详细越好。
卫鞅在听完嬴政的话后,陷入了沉默之中。
和嬴渠梁一样,他也万万没有想到,大秦在经过短暂而又绚烂至极的辉煌之后,居然会转瞬间便烟消云散。
良久,卫鞅才在始皇政期待的目光中,对始皇政说道:“您统一思想的想法,并没有错。但您有没有想过,您焚书,统一的究竟是谁的思想?是士人的思想,还是黔首们的思想?黔首们并不懂百家学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识字,您焚书与否,对他们又有什么影响?”
原本,卫鞅不曾将底层民众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底层民众,就是一群沉默的背景板。他们只需要继续懵懂下去,按照上位者的指示做事,指哪儿打哪儿,便足够了。
但,让卫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率先扛起反秦旗帜的人,竟然会是来自底层的人,而不是六国后裔。
随后,各地的反秦势力中,更是不乏黔首们组织起来的势力。
卫鞅这才真正意识到,来自底层民众的威力。
他对始皇政郑重地道:“如果朝中的大臣反对您,您可以杀了那名大臣;如果六国之后反对您,您可以杀了六国之后。但,如果全天下的民众都反对您,您又该杀谁呢?您能杀得完么?”
“大秦想要长治久安,便不能将黔首推到对立面,他们是朝廷手中最重要的力量。”
第64章
“鞅为了方便管理黔首,曾想过使愚民、弱民之策。如今看来,鞅此计,实在错得离谱。”
若不是与黔首的那段短暂的接触经历,让卫鞅对于这项策略心生迟疑,只怕他已经这么做了。
他虽然暂时没有这么做,但在另一个世界中,这项策略显然已经被贯彻到底。
“黔首们或许愚昧无知,然而,当他们被逼到绝境之时,他们亦会奋起反抗。您务必要将安抚黔首作为首要任务。若能将黔首安抚住,即便日后仍然有人反秦,也可将战火的范围控制在大秦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朕要如何安抚黔首?朕并未剥夺那些黔首们的土地,那些黔首却依旧要反抗朕……”
卫鞅道:“您可知道,如今我秦国的许多民众,都是从原六国之地拖家带口奔逃而来。他们不惜背井离乡,跋山涉水也要来我秦国,成为秦人,正是因为我大秦实行的国策。”
“开放山川水泽等地给黔首,允许他们在这些地方打猎、采药、采摘野果。十年内,我大秦不向他们收取任何赋税。”
“在来的路上,这些黔首中死了不少人,进入我秦国之后,水土不服的也不在少数。可原六国的黔首依然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我秦国,且来了之后,没有人选择离开。公子可知道,这是为何?这些人流离失所,他们在原六国之地,本就已经快要活不下去了。我秦国能够给他们更好的待遇,能够让他们看到希望,他们自然会选择来我秦国,做一名秦人。”
始皇政念出了两个字:“利益……”
“不错,正是利益。”卫鞅颔首道:“黔首们或许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他们本能地明白,什么样的政策会让他们过得舒服。如今我秦国偏居一隅,尚且能令六国黔首自动入秦,成为我秦人,后世的大秦富有四海,为何不可?”
“黔首们是很容易能够得到满足的。只要在公子的治下,黔首们日子过得比原先舒坦,他们就会自发地拥护大秦。将黔首们与六国余孽切割开来,六国余孽便会好对付得多。毕竟,他们想要造反,也得招募士兵,得有人愿意跟着他们干。否则,他们就不可能成功……”
卫鞅对于如何治理后世的大秦,或许并不那么了解,但他极为擅长对黔首们诱之以利。
他对人性的洞悉,连始皇政也自愧不如。
卫鞅在得知后世所发生的叛乱,其根源出在黔首们身上之后,他针对这一点,向始皇政提出了不少实用的信息。
期间,嬴渠梁偶尔也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不知不觉,夜幕悄然降临。
嬴驷揉着自己的眼睛,一个呵欠接着一个呵欠地打,讨论
第110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