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1/2)

作品:《昨日之酒

图书馆打开邮箱,他的蓝眼睛就找回了光采,听到他的声音时,从耳膜流遍全身的暖流,又让他拥有面对世界的勇气。

    和许多年前一样,程真总是有很多话对他说,他的信总是很长。

    他抱怨那里的饮食,漫长的冬天,繁重的功课,和无聊的生活,漂亮的斯拉夫姑娘引不起他的兴趣,男孩也不能。他无心欣赏华丽的拜占庭建筑,俄罗斯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仅被他当作扩充词汇的资料……

    他说想他,日日夜夜地想。

    夏宇抚 M-o 着那些字,微笑映在屏幕上,一封一封地回复着同样炽热的信。

    他从没写过那么长的文字,生活、学业,遇到的患者,最近的经历,和让程真读过之后无法入睡的思念,有时一写就是几千字,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但他从没提过正在经历的辛酸。

    “我一切都很好,除了想念你,没有别的困扰。”

    “你讲的所有东西我都喜欢,每一个字都喜欢,我要你把信写短的原因,只是希望你把时间省下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我依旧期待你的来信,不过,几行字就够了。”

    “我没去过那边,也许很长时间都没机会踏上那片土地,程真,你是我的翅膀,我的双脚和眼睛,你要自由地感受那个世界,不要回头,我永远在你身后。”

    [br]

    每天晚上,程真都会找出一封信来读,它们同样是他的支撑。

    他和夏宇分享一切新鲜而美好的事物,同样不提自己的遭遇,简陋的居住条件,异国人的排斥,不时制造动荡的车臣恐怖分子,以及他与别人天然的隔阂。

    莫斯科并不比北京冷,可它的冬天格外 Yi-n 沉,天空总是灰色的,鲜艳的建筑也不能驱散人们心中的雾霾。他们的脸是惨淡的,用暴戾的语言宣 Xi-e 心中的压抑,酒精成了唯一的解脱。

    程真也学会了喝酒。

    当烧灼感点燃他的身体,寂寞就会蒸发,温暖的快感有点像阿廖沙的拥抱,他在半醉半醒间,以他的文字抚 We_i 自己,只有事后的倦怠才能让他沉入睡眠。

    但他没有因此误过事,白昼依然是清醒的,他比别人更有拼命的动力。

    2007年新年过后,程真终于做好了准备,无论是语言,还是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他带着几张老照片,和一些零散的资料,开始访问莫斯科的所有的医院和医学院。

    直到大雪消融,他才在一家养老院找到瓦连京娜·科舍列娃。

    她的头发已经全白了,灰蓝色的眼睛暗淡干涸,岁月似乎对她格外残酷,当年的风韵早已无踪影,只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妇人,对着窗外发呆。

    “您知道阿历克谢吗?”

    “那是谁?”

    “许多年前,您曾经在中国。”

    程真从笔记本夹层里取出一张照片,那是儿时的夏宇,那张照片他磨了许久才要到手,一想到他递照片时脸上的红晕,程真心中就一阵恍惚。

    她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阿廖沙,我的孩子……他还好吗?”

    “他很好。”

    程真给她讲了一个跨越十几年的故事,一个孤独的男孩慢慢长大,慢慢从冷漠变得温暖,慢慢学会爱人,美好得近乎童话。但那只是他一个人的童话,因为故事的另一位主角,被他选择 Xi_ng 地缄默了。

    科舍列娃的表情随着程真的讲述起伏着,时而向往,时而喟叹,很久才从情绪中抽离。

    程真望着她那双哀伤的眼睛:“您为什么要离开他?”

    科舍列娃望着窗外,一群鸽子在天空盘旋,直到它们离开,她才缓缓开口:

    “背叛。”

    “是谁背叛了您?”

    “他的父亲。”

    科舍列娃给程真讲了另一个故事。

    1960年,中苏交恶,撤走了在华的1390名专家,直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苏关系才有所缓和。带着老一辈人对中国的情结,科舍列娃第一时间来到中国。当时正值中美蜜月期,中国人对苏联人的印象仍然很差,有人甚至把她当成间谍,夏思危是少数给她温暖的人之一。没过多久,他们就结婚,生下孩子。

    共同的专业使他们选择了同一个课题。当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有许多工厂牺牲了安全追求效率,因此付出巨大代价。他们研究的方向,就是以同样的高效率,挽救这些人的生命


    第33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