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梦回大唐梦回大唐 第5节

梦回大唐 第5节(2/5)

作品:《梦回大唐

五万来救援。高延寿虽然不是一个自大自负的人,但是自己的十五万军队来对付唐军的六万人,自然不会以为唐军会是多大的威胁。

    “将军,据我所知李世民以己之力,对内铲平各路豪杰,对外使四方臣服,此乃天降命世之人,如今倾唐朝军队前来攻打我们,万万不可对抗呀。我以为最好的做法就是按兵不动,而后我们可以分别派遣奇兵断其运粮通道,他们粮食用光,而又求战不成,想要回去又无路可走,这样我们才能取胜”

    下属的一番话高延寿很不以为然,但是也有一些松动,然他的这些松动在对阿史那社尔的一次战争胜利后荡然无存,胜利来的太过容易,让高延寿愈加的轻视唐军,继续向前出唐军发动出击,殊不知正好中了李世民的陷阱。

    在这场仗的伊始李世民就已经与策略这一切,认为高延寿会有三种策略:一、带引兵马直至前沿,与安市城连为保垒,占据高山的险恶地势,坐吃城内的粮食,让骑兵抢掠唐军的牛马,使唐军久攻不下,想要退兵又有泥沼阻隔,以此困住唐军,这是上策;二、与城中的军民一道,乘夜全部逃遁,这是中策。三、不自量力,来与唐军方交战,这是下策。

    分析了三种策略后李世民很有信心的对人道“你们看着,高延寿他们必然会用这下策,送上来的礼物在我们岂有不要的道理,这次我们一定会生擒高延寿”

    所以高延寿之所以能够战胜阿史那社尔,那完全是李世民的一个诱敌之计,真正的唐军怎么会那么的不堪一击?而后李世民又让人给高延寿送了一封信,表示这次来高丽并非为了征服,只是听说高丽国内臣子杀了国王,所以前来问罪。本来并不想攻打城池,只是唐军补给不够,不得已破城收集粮秣,只要他们重修臣礼,唐军便可归还罢兵,不仅如此,唐军还会将占领的城池归还。

    很多的时候,说话的语气代表着一个人的实力,这样客气谦逊的语气让高延寿更加的对唐军不屑,对唐军的防备自然也就松懈了不少。

    在高延寿自以为唐军不堪一击胜利在握的时候,李世民正在连夜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战事,命令李绩率领一万五千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李道宗率领一万一千名精锐士兵做为奇兵,从山的北面穿越峡谷以冲击高丽军队的后尾;他自己也亲自带领四千步骑兵,挟带鼓和号角,放倒旗帜,登上北山;

    做好安排李世民自信的一笑,胸有成竹道“各路大军以鼓声号角声为令,声音一响,即可全部开始出击,而后我们等着看高延寿是如何来降的”

    与高延寿的战争就像是李世民预测的那样,在高延寿出兵的时候机已经注定了他的失败,尽管他想要挽回战局,想要分兵几路击退唐军,然而高丽军的阵形已经乱了,胜利对他来说已经遥不可及了,此战唐军大胜。

    失败后的高延寿率残部逃上山,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李世民早已经算准了一切,甚至连他的退路也没有少掉,在此等候的李道宗毁了他退路上的所有桥梁。被唐军团团围住。高延寿终于知道了大势已去,同来的十五万大军溃散,而今身边只剩三万余人。后悔莫及也别无他法,摆在他面前的只余下两条路,背水一战全军覆没,投降保存余下的兵力。于是高延寿向唐军乞降。

    ☆、第三十四章:沙场朔气传金柝

    第三十四章:沙场朔气传金柝

    与高延寿一战,高丽举国震惊,也许是真的吓破了胆,高丽放弃了主动出击的所有企图,一心一意坚守。在唐军驻扎的时候也只是在明处设置岗哨,而不设沟堑堡垒,即使逼近高丽城池,高丽军队也没有敢出兵骚扰的。

    在胜利之后之前自然必不可少的要召开一次会议,决定接下来的战略决策。

    “安市城地势险要、士兵精良,其城主亦是智勇双全,当初莫离支叛乱时,城主不服命,莫离支久攻不能取胜,只好仍由他管理此城。”李世民指着地图上的安市分析“这样来看如果我军要攻克安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停顿了一下李世民指着面的建安成道“而建安城兵力微弱、粮食稀少,如果出其不意进攻它,必然能够取胜。我们可带兵先去攻建安,建安城攻下后,则安市城便如在我胸腹中,这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城有所不攻’的道理”

    “皇上臣以为不妥”李绩进谏道“建安在南面,安市在北面,而我方军粮都在辽东城;如今我们越过安市去进攻建安,假如敌人切断我方运粮通道,那将怎么办呢?倒不如先去攻打安市,攻下安市,则可以一鼓作气轻取建安”

    李世民有些犹豫,李绩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有种预感安市必定不会像那么顺利的攻克,如果久攻不下势必会耽误行军的进程,打持久战对唐军很不利,他们也拖不起,也会影响士兵们的士气。

    “皇上,臣有一计不知该说不该说?”高延寿道,对于曾经的敌人,现在的上司,高延寿心中有些复杂,李世民作为侵略者侵略自己的家乡,按道理他是该心存嫉恨的,可是在相处了这段时间后高延寿却嫉恨不起来,并且为李世民的气度所折服。仅仅从李世民可以让自己这个本应是俘虏的人来参加决策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世民的胸襟有多大,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可以做到,然而李世民做到了,单凭这点这个人就值得自己追随,高延寿也相信高丽如果到了李世民的手中会发展的更加强大。

    不再犹豫,得到李世民的准可后高延寿道“臣以为攻打安市不可行,理由刚刚皇上已经说过了,但是臣认为我们应该攻打乌骨城,据臣了解乌骨城的首领多老迈无用的人,他们对上我方精锐的兵马定是很难坚守城池,我们很快就可以将它攻下来,至于其余中途挡道的小城,也必定望风溃逃。然后我们就可以广收他们物资粮草,一鼓作气,平壤必定坚守不住”

    “说的好,很好”李世民逐渐露出笑容,在高延寿说话的同时李世民在脑中迅速思考它的可行性,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在心中对于高延寿的最后一丝怀疑也褪尽。

    “父皇,儿臣觉得要三思”李治开口,这个计谋好是好,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忧患,心中有些担忧,“父皇是天子,天子亲自征战,自然与一般将领统兵不同,不可以冒着危险侥幸取胜。如今建安、新城的敌兵还有十万人,如果我们移师乌骨城,他们若是追袭我军的后路定然会带来很大的危机”

    想到李世民的身份,很多人都沉默了,李世民毕竟不是一般的将领,如果李世民出现什么意外,不是他们可承担得起的,而移师乌骨城确实有很大的危险性。

    “风险越大得到的回报就越大,在军中没有皇帝有的只是将领,况且我也不是第一次上战场,还惧怕这一点点的风险吗?你们不必顾忌那么多,我就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方法”李世民的目光如同一把利剑,让每个人都看到他的决心,“你们看,张亮的部队在沙城,如果征召他们在第二个晚上即可到达,我们乘着高丽陷入惊恐的时候,合力拿下乌骨城,渡过鸭绿江,就可以直取平壤,还有什么好犹豫呢?就这么决定了,明日立刻向乌骨城进军”

    雷厉风行,第二日全军就向着乌骨城出动,不过李世民仍然留下一小股军队在安市,以防受到前后夹击,纵使计划很妥当,李治依然很不安,历史上这场征战过程如何他并不知道,可是结果却很清楚,这样冒险是否会出现意外?很担心李世民的安危,可是另一方面他又有些期盼,希望李世民能够一举拿下高丽,改变历史的轨道。李治不知道的是在李世民决定向乌骨城出发的时候历史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或许在他跟随李世民出征的时候历史已经开始偏移了。

    乌骨城,如同高延寿说的那样很顺利的攻了下来,对于唐军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余的一些小城有的主动请降,有的望风溃逃,有的殊死抵抗最后也难逃覆灭的命运,就这样唐军以不可阻挡之势到达了高丽的都城平壤。

    但是攻打平壤绝对会不像以前那么的顺利,这也许会是他们面临的最严峻的一场战争,而且他们的对手还是那个以铁腕残暴著称的盖苏文,这一场硬仗应该如何打呢?

    试探性的打了几仗,李世民对盖苏文有所了解,虽然传闻中多是对盖苏文不好的说法,但是客观的评价盖苏文绝对是个有勇有谋的人,所以这次战争拼的不仅仅是实力,还有智谋,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李世民不耻的,如何以最少的伤亡取得胜利才是最需要考虑的。

    “皇上,敌方的兵力多于我们数倍,而且在这里的还都是盖苏文的精锐,如果硬碰硬对我方很不利,而现在天气也渐冷了再拖下更不利于作战”

    他说的这些李世民怎么会不明白,可是如今已经兵临城下这一战必须要打,而且还要战胜,不然这次征战就不能算是胜利,铩羽而归不是他的风格。

    “父皇”李治沉吟了一会,对于打仗的事情他一窍不通,就是孙子兵法也没有读过,不过近日来一直在想解决的方法,有一些思绪,却不知道可不可行,“我能不能用反间计,离间宝藏王与盖苏文,让他为我们所用”

    离间宝藏王与盖苏文这件事李世民也想过,只不过在如今的高丽宝藏王只不过是一个傀儡,没有任何的权利,他的一切都在盖苏文控制之下,而且宝藏王性格怯弱胆小,又如何会叛离盖苏文?

    “皇上臣以为太子殿下也许可行”高延寿道,话一出口所有的目光都转向他,高延寿又道“据臣了解其实宝藏王并不像他表现出来的那么的没用,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迷惑盖苏文的假象罢了,臣认为宝藏王很有可能在韬光养晦,暗中培植势力,所以从他下手也不失为一个计谋”

    在皇权的漩涡中能够得以保全,又怎么会是一个普通的人呢?可是这也只是他们的猜测,可不可行也只有一试才能知道,那么要派谁去呢,又要如何才能进入如今戒备森严的平壤城?“你们觉得谁去比较合适?”

    这是默许了这次的行动,帐营中有几人自告奋勇都被李世民否决,最后李治站出“父皇儿臣愿意前去”

    “不行”李世民马上否决,这次的风险太大,他不能让李治去冒险。

    “父皇”李治跪下,面上带着坚定的微笑,深入敌军内危险是必定有的,没有风险又哪来的回报,而且自开战以来他一点忙都没有帮过,就同一个没有用的人一样,很不甘心,这次机会他不愿意错过“儿臣想为父皇尽一份力,请父皇成全,而且请父皇相信儿臣定能不辱使命”

    思虑再三李世民都没有同意,李治是他最喜欢的一个儿子,李承乾的去世已经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不愿意在一次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且去离间宝藏王也不是非李治不可,他不能让李治去送死。

    所有的人已经退下,李世民看着面前的李治,知道他要说什么李世民率先开口“治儿,你不用再说,我是不会同意的”

    “父皇,儿臣又必须要去的理由”李治看着李世民,“自从开战以来儿臣无任何建树,恐怕儿臣是众多皇子中最没有用的一个,儿臣的是真的想做些什么,这次若能成功定是大功一件,父皇也好给儿臣一个受益的旨意”李治知道从李世民接受了他不做太子的事情以后就在为自己的以后做打算,虽然他自己知道李恪是怎么也不会对他怎么样,但是现在却是一个说服李世民的理由,“父皇,儿臣前去也能向宝藏王表示我们的诚意,再说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儿臣定会无忧的,父皇就答应我吧,还是父皇不相信儿臣的能力,认为我没有本事说服宝藏王?”

    李治的话让李世民有些动摇,也有些自豪,他李世民的儿子自然也要像他一样不惧怕任何的艰难险阻,可是心中还是很不愿意,“容我在想想”

    ☆、第三十五章:十面埋伏摧城破

    第三十五章:十面埋伏摧城破

    最终在李治的坚持下李世民还是同意了,至于怎么进入守卫森严的平壤,在看了那么多电视和书后,想出一两个方法还是难不倒他这个现代人的,换上高丽的战服,在大战后跟着高丽的军队成功的混进了城内。

    住进客栈,李治派人送信后等待着能够让他进宫之人的到来,此次跟着来的人有六个人,都是李世民选出的精英,而他们之中有一个很多人都听过的人——薛礼,薛仁贵,这个人虽然在以后有很大的战功,可是李治对他确有一些不喜,一个可以算得上抛家弃子的人他无法生出好感,不过看着薛仁贵枕戈待旦尽忠职守的模样,李治叹了口气,也许一切还有回旋的余地,“你叫什么,是哪里人?”

    房间中其余的人都愣了一下,最后看李治的目光在薛仁贵的身上知道李治问的人是薛仁贵。“会殿下,属下是龙门人,姓薛名礼字仁贵”

    “家中可还有什么人?”

    薛仁贵愣了一下,常年在军中,尤其是近来连连的战事几乎让他忘却了家,也忘记了家中贤惠的妻子,当年妻子不嫌弃他家中清贫,嫁给他,为了能给妻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便毅然的投入了军营,想着建功立业,一晃已经那么长时间了,不知道家中一切都还好吗?“殿下,属下家中还有拙荆”

    “哦,家有贤妻爱子,你可要好好珍惜啊”李治道。

    贤妻爱子?贤妻是有可是爱子从何说起?薛仁贵疑惑,也更加的疑惑李治那幅若有所指样子,但是想一想自己离家那么长时间,说不定真的有了一个儿子只是他不知道罢了,想到此薛仁贵有些兴奋,也许这次战争后他就可以衣锦还乡见到妻子了。

    看着薛仁贵茫然的目光,李治却不再多言,点到为止即可,而后又同其他的人闲聊起来,直到送出去的信得到回应。

    “崔大人,请坐”李治起身招呼,倒上一盏茶放在来人面前。高延寿为了这次的计划可谓是费尽了心思,甚至把他在平壤的老底都拿了出来,这个崔真就是高延寿的心腹,据说高延寿还救过他一命,所以这个人很可信。

    “不知你是……”崔真问,打量着李治,收到高延寿的信后他立刻就赶到这里,本以为是高延寿回来了,谁知道见到的是一个陌生人,能持有高延寿的信件,说明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再看面前之人,虽然看上去很温顺一副好欺负的样子,可是崔真知道并不是如此,单凭他安然自若的表情就知道这个人身份非凡,或许是唐军中的高官吧。

    “在下李治,初次见面,崔大人还望多多照拂”李治朝他拱手。

    李治,初听这个名字崔真觉得有些熟悉,随即惊得站了起来,李治,那不是唐朝的太子吗?他怎么会来这里冒险?“原来是太子殿下,崔某刚刚多有怠慢,在这里给太子殿下赔礼了,还望太子殿下不要怪罪”

    “崔大人客气了”李治扶起崔真,“李治可不敢当啊”

    崔真抬眼再次的审视李治,以前总以为大唐的太子也必然会如大唐这个国度一样,威仪万千让四方来贺,谁知今日一见相差甚远,温文儒雅谦逊淡然,没有一丝的傲然,这样的人竟然会是唐朝的太子,如果没有说,他以为李治只是一个贵族公子。

    “太子殿下此来是为何事,不知可有什么事崔某能帮得上的,只要太子殿下开口,崔某一定竭尽全力”崔真把自己的位置已经放为下属一类了,高延寿已经降与大唐,自己自然也是随着高延寿,而且这次只怕整个高丽也会成为大唐的囊中之。

    “我这次正是有事相求于崔大人”既然是高


    梦回大唐 第5节(2/5),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