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楼之元春晋升记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18章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18章(1/2)

作品:《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信来,叫家人收敛,不然,王子腾可有得熬了。

    这种明着介绍,实则告状的举动,赵之桢倒也不讨厌:太子为人还好,但太子妃娘家父兄一起革职查办可是一点不冤……只不过太子需要这么个急先锋来对付大皇子,再说太子也的确挺念旧情。

    王子腾眼见赵之桢沉默不语,便又加了个猛料,“您可知道本地官盐私盐全是他们一家的买卖?”

    赵之桢心中一动,可面上全无变化,“可有证据?”

    他始终存有疑问:太子妃亲哥哥为何那么不遗余力地放手捞钱,为了一大笔银子不惜得罪他,出头给他做媒。

    王子腾巴不得让七皇子来收拾跋扈而不守规矩的太子妃娘家,连忙应道,“下官哪敢虚言?”

    赵之桢道:“好,本王等你的消息。”

    二人又聊了些几句,王子腾便主动告辞――想和王爷吃酒,不正经下个帖子,再准备好地方,哪里说得过去?若非今日确是要事,王子腾也不会这么突兀地凑上来。

    却说赵之桢吃好喝好,出得酒楼,正待翻身上马,心腹忽然上前禀报,“荣国府二公子贾琏贾大人正等在街口,您看?”

    赵之桢一挥手,“再找个茶馆坐一坐,本王听听这关口城说书的有什么不一般。”

    赵之桢刚踏入茶楼之上的包厢,贾琏已经起身拜见。贾琏这会儿气色不佳,显然存了心事。赵之桢也不着急,更不追问,落座后目光便往茶楼中央的戏台上飘。

    王爷可是大大方方地进城,本地消息稍微灵通些的官员,乃是大商家都是知晓的,只不过没几个人敢像王子腾这样直接上去堵人。

    贾琏也是仗着堂妹元春在王爷心里位子不一般,才在那街口等候,碰一碰运气:不过王子腾直接上去跟攀交情,贾琏其实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赵之桢倒是一脸淡然,忽然开口道,“别太轻信,不要乱伸手,不该拿的银钱也别拿。”

    贾琏一怔,旋即精神一震,低声应道,“是。”

    宁府的堂兄贾珍刚刚来信,说是有笔大买卖跟他商量,若能得王爷首肯就更妙了……可王爷这么一说,贾琏忽然觉得很不对劲儿。

    作者有话要说:还是周末时间最充裕啊……

    ☆、第47章

    话说,关口城商贾云集,并且大多商户背后都有靠山。未必这些靠山都能比得上太子妃娘家这般声势,但也不容轻侮。

    至少荣府惹不起这些人家,更别提如今根基还不如荣府的王子腾了。

    连三品都督王子腾进城之前,都能吃个险些丢了性命的下马威,之后王子腾对商户们在抓大放小的时候,自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贾琏这个七品的录事参军事又哪里嚣张得起来?至少他人在关口,怎么也算是有了门路,家里也想趁机添个新进项,堂兄贾珍便写信来请他好生请教王爷。

    这回听说王爷进城,家里啊不过略等了会儿还真的见着了王爷。

    却说贾琏初看信时只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家里再不添些进项,只怕真要坐吃山空。毕竟他是个正经官儿,像婶母媳妇儿那样拿体己放贷吃利钱……实在是忒掉价了。

    可等他坐到王爷身边,这些话忽然就说不出口了:你说,执掌整个北军,日理万机的王爷会不会为侧妃娘家的新买卖尽心?

    这就好比自家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还非得跑到王爷跟前求评判……贾琏猛地回过味儿来,这是宁府大哥想要试一试自己,其实也就是妹妹在王爷心里头的位置吗?

    话说,自从来到关口,受挤兑的次数多了些,贾琏也多了个“毛病”:但凡说话都要再想一想。此番面对王爷,只有更加谨慎小心。

    不得不说,这真是个极好的习惯。

    若是让元春知道,准会欣喜不已,同时她也会乐意多帮衬这位娘家堂兄――元春早就将前世娘家败落,归结成两个原因,死得太早,想得太少。

    若是前世祖父贾代善和哥哥贾珠都长寿一些,荣府不至于一败涂地;若是娘家亲人凡事都能三思而后行,总不至于到了抄家夺爵的地步。

    贾琏这回便是三思而后行了,这一琢磨,可不又让他看出了几分不妥:甭管成不成,珍大哥哥那边都得了主意,可他在王爷面前又成什么了?

    贾琏这般眉头松了皱,皱了送的……赵之桢余光扫过,只觉十分有趣:元春这个堂兄的心思也忒好猜了,不就是想趁机在关口城捞上一笔,又怕犯了什么忌讳,或者家里意思也不一致?

    想起元春正在王府里为他打理着私房产业,没准儿正忙得不可开交,赵之桢嘴角一挑:我也帮你省些心事吧。

    当然,身为皇子,他也不至于苦口婆心,掰开揉碎地给贾琏分析一番,只是言简意赅道,“在其位,谋其政。”

    关口是个是非之地,你个七品小官,别光看别人赚钱眼热,小心自己把前程都搭进去。

    这句话纵然没有其他解释,贾琏也能听得真切:他哪里有王子腾那样“一心二用”的本钱,同时奉承着大皇子,不敢得罪七皇子,同时都没耽误捞银子拉人手?

    思及此处,贾琏顿时又是一阵烦闷,却不妨碍他起身恭敬道,“在下受教,多谢王爷栽培。”

    太子那边半点动静没有,他这个官儿还是王爷给的,先让王爷满意再说吧。

    他心事已定,整个人便轻松了不少,再和赵之桢说起到任后看到的风土人情,也从容了许多。

    太阳落山之前,赵之桢便出了城,城中“静候佳音”的官员士绅也不知是该庆幸,还是失望。

    而宁府中的贾珍等了足足一个月,都没等来堂弟贾琏的回信儿。他心里也大致能猜着,总让堂弟出头又没给好处,人家迟早也得不乐意。不过这买卖他又实在不舍得放手,便只能另外找人帮衬。

    话说,继宜嫔父亲,也就是原吏部尚书倒台,且族人多被处置之后,太子妃娘家也受了罚而不得不收敛,再往后便轮到那些与南边那位有些牵连的官员了。

    有道是法不责众,这些人不仅不是首恶,甚至距离从犯都忒远了些,因此大多数人也只是调职和降职罢了。贾珍便是其中之一:当年他父亲贾敬便是因为忠顺王,才落得个心灰意冷,辞官出家。这回他早早靠住了太子,忠顺王再想从中作梗,也暂且没那个胆气。

    这也是因为他比他爹更果断,及时给太子透露太子妃哥哥要给七皇子保媒一事,得了太子的赏:于是他从兵部库部主事平级调至鸿胪寺。总之从一个不太管事的差事换到了一个依旧不怎么管事的地方。

    贾珍看似平静,其实心里憋了团火。

    他到任后便查阅起以往卷宗,很快就看上了西部诸国盛产的各色宝石,正好堂弟贾琏在关口做官,勉强算是县官又现管,便写信请堂弟打听一番,看看这生意是不是做得。

    堂弟没回信。贾珍自然要另找别人:堂妹元春那边得打发媳妇,再加自己的信方能说个清楚;荣府二房二太太的娘家妹妹嫁到了金陵薛家,贩卖宝石获利惊人,又不愁销路,二太太那边必然乐意牵线搭桥。

    薛家如今……正愁没门路呢。

    却说元春这边接手了王爷的私房――总共是六个大庄子,六个铺面,她手头虽有账册,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只看账面哪里能看得全面?

    她暗中便嘱咐李大父子带人抽空到各处去逛逛,再仔细打听下虚实和口碑。元春自己出不得门,这家人可不就是她在外的“眼睛和耳朵”。

    这会儿,她正听着李大家的回禀,抱琴从外间进门,行了个礼便规规矩矩站到元春手边了――抱琴这是刚从外边回来,带来了娘家的口信儿。

    今年略有些旱,李大家的说了几个庄子里庄稼长势,元春又问过几位经验丰富的庄头,心里略一合计,便让在场管事到账上支银子,一个庄子先打两眼井瞧瞧。

    议事毕,管事们齐齐告退,元春吃了半盏茶,才问向抱琴,“家里都好?”

    抱琴回道:“回侧妃的话,家里老太太,大太太、二太太,两位~奶~奶都好,也问侧妃好。”

    元春点头道:“我大嫂身子养得怎么样?”

    李纨月子做完了,但听家里常往来的太医说身子略有亏虚,元春便多关心了一回――哥哥一人南下赶考,她暂且帮不上忙,就好好关照嫂子和侄子侄女吧。

    抱琴道:“平日里请安走动并不妨事。”

    “这就好。”元春也放了心,“家里面可有什么新鲜事儿?”

    抱琴正色道:“老太太正问着话,宁府珍大~奶~奶来了,看见奴婢,便说得空过来探望侧妃。”

    屋里没有外人,元春也不避讳,“她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呢。”

    话说,王妃死了不足一年,王府中馈如今也是元春代管,她得了里子,便不会非得出面抢风头,而且王爷不在府里,元春只会更收敛安生。

    虽然她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让其余几位王府里的侧妃嘀咕过:这哪里像是宠妃?可各府王妃却不这么看,她们一致认定元春是个明白人,毕竟她这副样子真是想挑理想拿捏都找不到地方!

    不过尤氏却觉得自家这位姑奶奶有点窝囊,比她这个填房宗妇还窝囊:娘家特地提起扶正,居然都不肯回应。

    尤氏倒是好心,也有心劝一劝元春,“侧妃您儿子有了,如今又脑袋上有没有王妃压着,可得给自己还有孩子好好谋算一回。”

    可尤氏这股子时不时显出来的微微同情,再加上这番话,弄得元春有些窝火:我说话不止是府里管事,连王爷都肯听一听,如今更是连王爷的私房都管起来了,这还叫窝囊,那你告诉我怎么才算不窝囊?

    不过她再不快,也知道这实情若一吐露……家里怕是有人要立即蹬鼻子上脸了。

    话说回来,前世她跟几位嫂子都不熟悉,进宫之后封妃更是再没什么往来的机会,倒是对嫂子们印象都还不坏……如今看来,果然是远香近臭了。

    心里再怎么不满,元春还是轻声笑道,“王爷在北面挂帅迎敌,少给他添些烦恼才是正经。”

    尤氏闻言倒是暗中叹了一声:这是……靠着贤良淑德得宠,想再不贤良淑德也不行吧?反正她该说的都说了,便提起自家老爷贾珍托付给她的正经事,简单介绍了几句,又道,“我们老爷倒是想了这么笔买卖,若是做得成,也能让侧妃多得些体己。”

    元春从抱琴手中接过尤氏递过来的书信,随手放在了案上,“西面的宝石?倒是个好买卖。”

    好歹跟着赵之桢练了两年多的眼光手腕,她差不多能猜着,珍大哥哥这回看到了太子妃娘家不得不让条路出来,于是便想着“顺流而上”了。反正当初太子妃娘家也是用银子当敲门砖,宁府又未必不行。

    只不过,前世王爷的第三任王妃娘家便是靠着这笔买卖赚得盆满钵满,十多年后,也因为这笔买卖而一落千丈。

    元春前世过得不好,可这位王妃的日子也没比她顺心多少,哪怕她数年后做了皇后。同是天涯沦落人,元春可实在对前世的皇后同情不起来:她也太爱弄权了!恨不得事事处处都要抓在手里才肯放心。

    也不知道这一世是不是还要跟她打交道?

    送走嫂子尤氏,元春这才打开珍大哥哥的书信,果然贾珍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宁府也有本事做太子的钱袋子……之一。

    显然在贾珍看来,太子妃娘家实在败在了“太爱吃独食”上面。

    为了说动元春,他还特地告诉妹妹,自己预备和谁搭伙。看清那人名字,元春的脸色顿时十分精彩――前世王爷的第三位皇后之兄,河东节度使韩浩之子怎么已经跟珍大哥哥搅在了一处?难道他们还是“志同道合”的狐朋狗友不成?

    其实这两位“爱好”真的大相径庭,二人能混在一处,一是大家都在太子麾下,二来大家都看太子妃哥哥异常不顺眼。

    却说这天晚上,圣上又歇在了承乾宫。

    与贵妃并肩而卧的时候,圣上忽然翻过身,胳膊轻轻搭在贵妃身上,“记得老七媳妇儿没了半年多了?”

    贵妃道:“这都夏末初秋了,转眼都要满一年了!”

    圣上道:“这回定要给他物色个好的。”

    贵妃笑道:“这不正等您吩咐呢。”

    圣上想了想,轻声问道,“你看河东节度使韩浩的小女儿怎么样?”

    作者有话要说:终于在十二点之前更新了哈哈哈!

    正在调整作息,以后尽量不在凌晨更,关键是熬夜爱感冒,第二天精力也不好,濉

    另外欠账我都记着呢,说啥也得慢慢补回来,最起码日更要保住。

    ☆、第48章

    正经封疆大吏的嫡女做填房委不委屈,那得看嫁得是谁。

    在贵妃眼里,她养大的儿子真是好得不得了!

    不过平心而论,她觉得圣上这主意不错――老七正在北面军中坐镇,圣上肯把重臣河东节度使的闺女许给他,怎么看都是圣上对这个儿子十分信任且器重。

    不过有刘驼飧銮俺抵鉴明在,贵妃又坚持道:“我先见见这姑娘。”

    圣上赞许道:“这是正理,若是像前一个那样,家世再好也是无用。”这二位的体己话得亏淑妃听不到,不然她非要臊得自己禁足不可。

    转天,贵妃便打发人回娘家,让亲哥哥帮着打听下河东节度使韩浩一家子,主要是他家妻儿老小的情况。

    话说元春如今说话,在娘家依旧不那么管事儿――整个荣府也只有贾珠明白的妹妹“胸中有丘壑”,至于旁人……当你的眼界超出他们太多之后,他们理会不了没准儿还觉得你太蠢……

    但贵妃不一样,她有个帝师老爹,一半自悟一半熏陶之下,她还没出阁,就已经让她老爹赞不绝口。进宫伴君三十年下来,圣上对她可谓言听计从,因此她的吩咐和嘱托,即使是为官多年,入阁有望的亲哥哥,都不曾轻忽。

    当天,贵妃亲哥哥李维便写了数封书信,打发长随分批送了出去。

    却说元春始终也没给贾珍那边儿回信――她对这个贪财又好色的堂兄一直都没什么信心。就是选盟友,好歹也挑个靠得住的不是?

    再说河东节度使韩家如今看着好像更偏向太子,这一滩浑水,元春是真的不想掺合。

    不过两次三番娘家人示好――当然是他们自以为示好,元春这边都没什么回应,娘家便对她生出了两种看法,一者就是忒老实,小心到了过了头;另一种就是大姑娘不顾念娘家。

    娘家的婆子和丫头唧唧咕咕嚼舌头时,倒是忘了荣府琏二爷,还有宁府蓉哥儿的官儿还是王爷看在元春的面子上,随手赏的呢。

    娘家的这点动静,当然还是经过抱琴,传到了元春耳朵里。也不是元春瞎揣摩人,但这些风言风语大半是从宁府传出来,等传到了荣府邢夫人也没有出手压制罢了。

    至于王夫人那边……自从贾赦和贾政兄弟俩暗中分了家,大房居住的东边半个荣府,王夫人想管也有心无力了。

    不过听到这些“闲话”,元春毫无动容,心里却道:闹腾吧,闹腾到把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18章(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