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清和清和 第121节

清和 第121节(1/2)

作品:《清和

    最后,事情以西王东王负荆请罪,献上一万两黄金结束。

    面子的问题不在爪哇人考虑之内,黄金却是大事。为筹集赔偿款,爪哇再次掘地三尺,还到苏门答腊的地盘上挖土抢金子。

    此等行径,苏门答腊国王自然不会坐视。

    一来二去,双方军队叮咣打了起来,一打就是五年。

    引起这场战争的倭寇,早在爪哇使臣被明朝踹回来时逃之夭夭。

    倭寇凶-残-无-赖,却不傻。爪哇人发狠,不跑,等着被当地人报复?

    这些倭寇究竟跑去哪里,正史没有明确记载。只在野史中有云,他们驾驶海船,成为了海盗,专朝欧罗巴商船下手。也有言,他们被大明收容,回到日本之后,成为最大一股“地下”势力,日本将军都被压得抬不起头。

    另有一种说法,他们离开爪哇岛后就死了。连船带人一起沉入海底。传说这些倭寇携带大量的金银财宝,单是黄金就有五箱。

    众说纷纭,后世许多探险家都曾在爪哇附近海域寻找过沉船,却无一例外,毫无收获。

    后世,西方学者就爪哇一事展开调查,材料中,一个熟悉的名字再次出现。

    大明一等伯,孟清和。

    他在整件事中扮演什么角色,由于史料不全,已无从考证。珍藏在华夏博物馆中的文献,也只有华夏研究人员能够查阅。

    西方学者没有气馁,查不到华夏史料,一本大食人留下的手记令他们如获至宝。翻译出手记的全部内容之后,学术界立刻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明朝政府,是否有预谋的“侵-占”他国土地。

    手记的主人名为易卜拉欣,从记载的内容看,他是一名大食商人的儿子。

    “大明的军队打败了苏丹的军队,杀死和驱逐苏丹派遣的官员。”

    “明朝的将军很年轻,也很友好。他被兄长邀请到家中……虽然信仰不同,但他很有礼貌,获得了智者的好感……”

    “将军和兄长离开之后,父亲回来了。他说,‘易卜拉欣,我们将离开这里,乘船前往明-帝-国居住’。”

    “大明,父亲和兄长口中的伟大王朝。父亲告诉我,明帝-国的军队十分强大,苏丹的军队不是对手。为获得这个机会,他和兄长甘愿为明朝军队充当向导。如果被苏丹军队发现,绝对是死路一条,家人也无法幸免。但父亲仍是这么做了……”

    “智者说,明-帝-国同奥斯曼不同,不会横-征-暴-敛,也不会强令女子填充苏丹的-后—宫。事实上,许多商人希望能将女儿嫁给明朝的贵族,只可惜,信仰相同的明朝贵族实在太少。”

    “家人准备好动身,父亲将兄长们聚集到一起,告诉大家,他将家族拥有的大部分土地出售给明朝的商人,只留下绿洲中的一小块。我和兄长们一样疑惑,明朝的商人买下一大片沙地,难道是要挖沙子吗?更奇怪的是,这么做的商人并不是一个……”

    半本之后,字迹变得模糊,并且出现缺失。

    翻过残页,便是易卜拉欣同家人在明朝生活的点滴。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易卜拉欣对生活十分满意,并在他三十岁时,考取 “功名”,成为一名官员,这让家人倍感荣耀。许多父亲的朋友都希望将女儿嫁给他。

    至此,手记戛然而止。很显然,后边还有许多内容,但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可追寻。

    但是,这些资料足够西方学者对当时的大明发起攻讦,他们声称,“当时的明政府,有计划的-掠-夺-易卜拉欣生活的土地,打着商人的幌子,实行可-耻-的掠-夺,和他们在交趾的行为没有任何区别。”

    持相反意见的人却表示,这种推论完全是无稽之谈!

    “掠夺土地?一片沙漠吗?”

    “那不是沙漠,那下面是石油,总储量居世界之首!”

    “石油?几百年前,连蒸汽机都没有的时代,明朝人就知晓荒芜的沙漠下埋藏着石油,并为此发动战争?别开玩笑了,在当时人的眼中,这些黑色的液体甚至比不上一棵枣椰树。”

    攻击者无言以对,却仍不愿死心,继续在浩淼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证据。

    可惜,真相就在眼前,偏偏没人愿意相信。

    能看到几百年后的预言家没有,闯入历史的兴宁伯却有一只。

    答案就是这么简单,但最富于想象力的学者也无法相信。即便有人提出疑问,也多会被嘲笑,“这是历史,不是幻想出的神奇故事。”

    后世学者为几百年前的强盛王朝争论不休时,掀起风-暴,改动历史轨迹的孟伯爷却在头疼,为赵王的礼物头疼。

    船队每次归来,朱高燧都会送给孟清和一份“土产”,相当特别的土产。灵感源自永乐帝赏赐给孟伯爷的一只羊驼。

    狮子、鸵鸟不稀奇。

    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在孟伯爷名下的草场中悠闲吃草。

    花豹和猎豹能组成一个足球队。

    羽毛绚丽的天堂鸟,占满府内整个花园。

    每日在鸟鸣声中醒来,孟伯爷都要捂住脑袋,不知该感谢朱高燧的“好意”,还是撺掇国公爷以比武的名义,同赵王殿下打一架。

    不久前,朱高燧又给孟清和送来一对袋鼠,偏偏还是一对雄的!自那以后,每隔几日,伯爵府内就要上演一出拳击赛。动静大到引来朱瞻壑兄弟围观,顺便蹭饭。

    “皇祖父又出征了,父王火气大,皇祖母说这几日天气不错,孤该领着瞻圻多到宫外走走。”

    年画娃娃已是翩翩少年,相貌综合父母优点,格外清俊。与之相伴的,是直线攀升的腹黑和皮厚程度。

    吩咐家人准备午膳,孟伯爷仰天长叹,美好的三头身岁月,果真是一去不复返。

    如果后世人知晓,堪称“大明第二奇人”的兴宁伯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不知会否幻想破灭。

    为何是第二奇人?

    华夏自古讲究尊师重道。第一名属于兴宁伯的师父,道衍。

    当然,关于道衍的传说,那又是另一段历史了。

    第237章 番外三 尘封的记忆

    明史记载,孟清和,大兴县人,本农户子。年十四,父兄皆亡,弃文从军,戍开平卫。

    初为步卒,后献戍边之策,逐升小旗,总旗,百户,佥事。从沈瑄麾下,屡建奇功。献敌堡图,得燕王赏识。时高僧道衍见之,曰:“子何异!眉远山,胸怀千机,必为能臣。”遂收其为徒。

    及太--祖崩,建文立,燕王三子入京朝拜,清和以机谋多出,行事多诡,护卫同行。

    经山东,献遇险出京之策,并议海外事,得世子郡王赞誉,“此岂贤人语耶?”

    自京还,至北平,道衍语于燕王,“此子非凡。”

    燕王喜,授王府护卫。

    后建文听j,i,an臣言,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

    燕邸,故元宫。时为官兵所围,成祖旦夕获罪,于是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坠地,众人色变。道衍曰:“祥兆,飞龙在天,以风雨从。瓦坠,将易皇也。”成祖大喜。

    燕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靖难之师”。

    其年十月,袭大宁。孟清和献策,得朵颜三卫,成祖兵势大盛。

    李景隆围北平,守御甚固,以坚城击退攻者。守军夜袭,伤官军。援兵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

    是时,李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

    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师劳顿,乃还。复攻东昌,败绩,亡大将张玉。沈瑄、朱能等力战,方得还。

    师惶然,成祖意稍休,道衍趣成祖,孟清和见营中大火,言有祥瑞,军心遂稳。

    后得中官密报,京师势单,战可下。

    成祖大喜,师绕济南,连败诸将于淝水,灵璧,渡江入京师。

    入皇宫,孟清和与杨荣共语曰:“先拜帝陵。”

    成祖继位,以靖难功臣,授孟清和一等兴宁伯,后赐国姓,史称朱兴宁。

    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孟清和屡有计策出。转战河北、山东,在军三年,或胜或否,每有军心不稳,清和皆有言定之。

    成祖拥天下,论功在诸武将之前,仅次数人。

    永乐三年,拜行后军都督府佥事,镇大宁。其间献佛郎机炮,开互市,安边民,屡有功,多得封赏。

    永乐五年,升行后军都督府同知,复镇大宁。

    后兵出鞑靼、瓦剌,皆从,立奇功。

    帝念其功,赠其父爵,并封其兄官爵。

    永乐年中,皇次孙出阁就学,清和说书,言海外事,每有惊世之语。圣孙呼其师,言多称我而不道孤。

    永乐十年,成祖迁都。

    永乐十一年,交镇守印。

    永乐十五年,拜中军都督府都督。赐大兴县宅邸,帝亲书匾额,言其诚厚。

    永乐二十年,从大军西征欧罗巴。时定国公掌帅印,兴宁伯为副。大军所到之处,各城邦闻风而降。

    永乐二十五年,以痼疾辞官,帝不许。

    永乐二十七年,再上疏,帝从之。

    帝崩,后经两朝,宣武十一年,年七十有六,病甚。帝车驾临视者再,语甚厚。赐以金水壶,金香炉。

    同年十一月,殁。帝震悼,辍朝三日,命有司治丧。追赠荣禄大夫、上柱国、兴国公,谥敬恭。赐陪葬皇陵,与定国公同墓。

    帝亲制碑志其功。从其生前所请,不继嗣子。然未收其家宅,与定国公同,仍悬伯府匾额,以宗室礼祭祀。

    史载,时御史上疏,非宗室,非先太宗高宗义子,何能葬入皇陵。且与定国公同墓,此乃夫妻之仪,更为不可。

    帝斥之:“兴国公乃朕之家人!与定国公之情谊,岂汝等非言!”遂命下锦衣狱。

    清和少好学,x_i,ng宽厚,尊长纯孝,有孝友名。未发迹,族中有老,名重九,多有助。拜官后,多襄助族里,并语族人,耕读、武勇,皆为传续之道。

    洪德元年,加赠太师,配享高宗庙庭。

    洪德九年,仁宗谕阁臣曰:“兴宁伯佐命嗣兴,助先祖平定四夷,功盖于世。当进宗室之礼,位比郡王,以太常春秋致祭。”

    群臣顿首,遵帝命。

    《明史-功臣本纪-兴宁伯传》

    公元21xx年,国家考古队展开对北京郊外一处陪陵发掘。

    因墓室未遭大肆破坏,多数陪葬品仍完好如初。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工作人员无不激动振奋。

    打开主墓室之后,众人却陷入疑惑之中。

    两块墓志铭,两具棺木。

    按照墓室摆放,这应该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但据墓志铭所载,安葬在这里的分明是一位伯爵,一位国公!

    这个发现,让在场工作人员均困惑不解。

    陡然间,一个历史学者发出惊呼。

    “朱兴宁,兴国公……兴宁伯!这是定国公沈瑄和兴宁伯孟清和的合葬墓!”

    兴宁伯?

    众人同时j-i,ng神一震。

    兴宁伯,六百年前,助永乐帝成就大业,助大明开疆拓土、寻找海外之地的传奇人物。

    虽史料有载,然他的一生,仍充满谜团,显得扑朔迷离。

    他一生没有子女,也没有成婚记载。所得封赏,更让后人感到疑惑。翻阅史料,他同命妇一并封赏的记载历历在目。

    此中争议持续了几百年,历代学者都有论述。学术着作甚至多于建文帝失踪之谜。

    谜团未解,主持发掘工作的学者突然接到通知,发掘停止,回填-墓--x,ue。

    “老师,马上就能开棺,真要……”

    “不必多说,照我说的做!”

    众人再不甘心,也只得收拾工具仪器,退出主墓室。之前发掘出的文物也被留在墓室中,随着墓门关合,永远尘封在历史之中。

    南京

    落地窗前,一名男子负手而立,俯视芸芸众生。

    刀削般的轮廓,长眉入鬓,冰冷的瞳孔映出窗上倒影,不带丝毫温度。合身剪裁的西装,愈发显得肩宽腿长。

    “杨总,朱总来电,发掘工作已经停止,这是您要的资料。”

    年近三旬的纪助理,将一份j-i,ng心整理过的传真件放到桌上。

    “好。”

    男人的声音低沉,仿似大提琴音。

    纪助理退出门外,男人回身,拿起桌上的文件,翻开第一页,手指轻轻擦过一张半身照。照片右侧清晰写着一个名字,孟清和。

    于此同时,一个旅游团抵达金陵文化路。

    这里多是明朝王公侯伯府邸,三十年前,经部分府邸拥有者同意,发展成旅游景点。自那以后,清净的街道变得人-潮-涌-动,川流不息。

    “大家请看这边,这座宅院便是永乐朝所建的武阳侯府……”

    领队举着喇叭,详细介绍武阳侯府建成时间和来历。

    多数人听得津津有味,队伍最后末尾的一个人却显得心不在焉。

    白衬衫,套头毛衫,休闲裤,俊秀的面容上架着一副银边眼镜。嘴角微翘,即使没在笑,也会让人觉得亲切。

    “孟头儿,好不容易出来一趟,给点j-i,ng神。”

    “想让我j-i,ng神?”

    孟清和挑眉,似笑非笑,说话的男人立刻闭嘴,呵呵干笑两声,头儿心情不好,莫要打扰为妙、万一他要挖坑给自己跳,理都没处说去。

    耳边的嗡嗡声没了,孟清和仍不显得轻松。

    自从年会当日,他莫名其妙的摔了一跤,在家里躺了两天,脑子里时常会闪过一些奇怪的画面。

    古战场,皇宫大内,黄沙漫天,碧波千顷。

    如火龙一般的军队,云帆蔽日的船队。

    还有手执长刀、身披玄甲的将军……

    若不是看过心理医生,得到肯定答案,他一定以为自己疯了。

    压力太大?

    去x的压力太大。

    驻足半晌,同队伍已有一段距离。

    孟清和给助理发了一条短信,随即转身,自走自路。

    穿过长街,人潮渐渐稀少。好似从喧闹世界瞬间回归平静。

    路边一块牌子上写着游人止步。

    孟清和向远处张望,看到门上的匾额,“兴宁伯府……”

    喃喃念着三个字,用力捏一下额角,总觉得格外熟悉。

    脑海中仿佛有个声音在告诉他,过去,走过去,前方一定有什么在等着他。

    上前两步,悬有兽首的大门忽然开启,伴着门轴的吱呀声,一个修长的身影闯入视线。

    玄色风衣,勒出劲瘦腰线。身姿挺拔,仿佛一杆长枪。

    浓墨一般的眉眼,挺鼻红唇,行动间,好似有无形的煞气在蔓延。

    男人侧首,正跟身边


    清和 第121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