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剧]李唐逸事[历史剧]李唐逸事 第35节

[历史剧]李唐逸事 第35节(1/2)

作品:《[历史剧]李唐逸事

    李承乾咬着唇,脸部极其生动地揪成一团:“我......肚子疼......”

    称心一听急了,就想将人搀到一旁,没曾想这人竟像膏药一般粘着赖着不走了,只一个劲儿地说:“疼,你给揉揉。”

    称心也算是见识过这人耍赖皮的模样,当即把李承乾的手撂下,径直往前走去。也不管身后的人,是不是在嗷嗷叫着。

    李承乾一瞧没门,那脸变得贼快,只一瞬间就恢复了正常,轻咳两声紧赶两步追上称心,绝口不提方才腹痛的戏码了。

    称心偷着瞄了他一眼,见他脸色如常,调侃的话到底没有说出口。

    当称心在东宫正门前瞧见李纲的时候,就明白李承乾为什么要来接人了。李纲年事已高,许是年轻时受过伤,腿上落下了毛病,现如今腿脚不利索,必须有人搀扶着才能行走。

    称心原以为李承乾会不耐烦,不曾想李承乾却像是早就习惯了一般,径自上前朝李纲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李纲坐在那四人抬着的竹藤椅上,被太子的大礼吓了一跳,脸上的皱纹愈发明显了:“使不得,使不得,老臣当不得太子殿下如此大礼。”

    李承乾再次抬起头望向藤椅上的李纲时,眼眶竟然有些发红。他吸了吸鼻子,竭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哑声道:“晚辈一向十分尊敬您,这个礼,是学生向老师行的。”

    连称心都不知道,在李承乾上辈子最后的时光中,他总会想起这位太子太保。在李承乾眼中,李纲就像他的祖父一般,从容、睿智、慈祥、平和。李纲的性子与李承乾南辕北辙,却总能明白李承乾的心思。他对李承乾要求严格,却从不会求全责备。在李承乾的记忆里,李纲从没有训斥过他,更没有像张玄素、于志宁一般,写些言辞激烈的奏章。他生气时只是默默地瞧着李承乾,直到理亏的李承乾在他的目光中败下阵来,自觉认错。

    若说上辈子李承乾对不起谁,李纲绝对算一个。他辜负了李纲的期望,一度觉得无颜去见已逝的教习。

    在李纲上任太保之前,就已经听说过承乾太子的贤名。今日一见,果真是少年俊杰,更难得的是,这样天资卓越的孩子,竟然在自己面前没有半丝架子,谦虚恭谨的态度让李纲十分诧异。

    同样诧异的还有称心,上一世,称心从来没有见过李纲。在他进入东宫成为李承乾的人时,李纲早已逝世多年。李承乾尊师好学的形象也早已坍塌,变成了日后那个为百姓所熟知的恶劣纨绔。称心不知道,是因为李纲本人的教导方式适合李承乾的脾气,还是李承乾生病后脾气大变,才致使李承乾与后边的教习,关系日益恶劣,乃至走向冰点。李承乾甚至还一度派人暗杀直言劝谏的张玄素,其行径之极端大胆,实在让人咂舌。

    称心强迫自己的思绪归位,就见李承乾小心翼翼地将李纲搀下竹凳,扶着他一步步地朝殿中走去。李纲的脚步很慢,几乎是一步步地在地上挪动,可是李承乾却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李纲在殿中坐下,李承乾先给他倒上了茶,并不急于请教。待李纲缓过劲儿来,看向李承乾的神色果然不一样了。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李纲虽然曾两度担任太子教习,可杨勇资质平庸,常常将他的规劝当做耳旁风;李建成则更亲信王珪和韦挺,李纲在李建成面前,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李承乾给予李纲的礼遇,实在让他受宠若惊。当他接下来为太子讲授经史时,惊讶地发现李承乾多数情况下都能对答如流,遇到困惑之处,他稍加点拨,李承乾很快就能明白。原本十分枯燥的课程,师生二人一问一答,竟然变得生动起来。

    李纲甚至还有一种奇特的感觉,这位太子似乎十分熟悉自己的一些小习惯,比如讲授之时,左手边会放上一碗茶。

    在李纲观察着李承乾的同时,称心也在观察着李纲。细看之下,竟然真的让他发现了端倪,李纲不会批评李承乾,更不会说这个不对那个不能,在多数情况下,李纲对太子都是以鼓励为主。

    这一日的课程下来,可谓是师生尽欢。称心也觉得获益良多,白日的时光竟然显得太过短暂,直到傍晚时分,李承乾才不舍地将李纲送走。

    这一回,将李纲送出门的人换成了称心。

    李纲显然是聊兴起来了,拉着称心的手笑道:“你就是房中书的儿子?”

    称心腼腆地应道:“不才惭愧,有一事想请教先生。”

    李纲笑呵呵地颔首道:“你问吧。”

    称心斟酌着词句道:“家父从小为我启蒙,可谓十分严格。可方才先生言谈之中尽是夸赞,倒让我有些不适应了。”

    李纲脸上的笑意更深了,脸上的褶子就像沟壑一般:“若你是我的儿,我自会对你严苛些,可这不是还有殿下么。”

    称心不解道:“学生愚钝,还请先生明示。”

    李纲笑道:“说到底,太子是君,我是臣。太子个性聪慧,一点就透,能够和风细雨地说话,我又为何要疾言厉色呢?退一步说,就算太子顽劣不堪,我也不能失了君臣的本分,谁都喜欢听赞扬的话,太子也不例外。只是这赞扬也是有技巧的,太子这一面儿做得不好,你便拣那好的一面先夸他,再指出他不好的一面。这给一甜枣再给一棒子,才容易听进去。”

    一瞬间,称心就明白了李纲为什么那么受李承乾的尊敬。其实多数时候,尊敬都是相互的。李纲懂得顾全李承乾的面子,用先扬后抑的方法劝谏,效果明显比那硬碰硬的劝谏要好得多。只可惜,李纲去后,东宫的辅臣都不懂得这个道理了。

    作者有话要说:  李纲有毒,他教过的太子,最后的下场都不好......

    第87章

    称心从宫门返回殿内的一路上, 都在思量着李纲的话。李承乾的确是吃软不吃硬的性子, 越是严厉的批驳, 在他身上越是产生反效果。

    或许对于他来说, 于志宁、张玄素等人虽然是东宫的辅臣,却归根结底是李世民的臣子。李承乾对他们始终带着戒备和防范,整个东宫在最紧急的时候, 都没有拧成一股一致对外的绳。

    称心想得入神,没有看清前头的路。李承乾就在殿门处看着他, 一步一步地冲着一根柱子走去, 眼看着脑袋就要磕柱子上了,李承乾赶紧伸出自己的手。

    称心下一秒就觉得脑门磕到了一个东西, 错愕间一抬眼就看见了李承乾似笑非笑的表情。定神再一瞧,就见李承乾的手垫在了柱子上,做了一回夹心层。

    称心一边揉着额头,一边听李承乾半真半假地数落道:“想得那么入神, 也不知道瞧瞧路。回头脑门上顶着一大包出去,可别说我欺负你。”

    称心心里惦记着事儿, 语气就有些发虚,支支吾吾地也就吐出了几个词。李承乾见状,只好将人拽进屋里,忽然就着他的脑门拔了根头发。称心只觉得头皮一疼, 赶紧捂住冲李承乾干瞪眼。

    李承乾理直气壮道:“我看见白发,替你拔了你还瞪我。”说着,踮着脚在称心脑门上抹了两把。

    “心思重的人, 就容易长白发,这叫未老先衰。你有事儿别都放在心里,这样老得快。咱们差着岁数呢,再怎么着你也得等等我吧。”

    称心知道李承乾在劝自己,可他这思虑重的毛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嘴上答应着,真遇上了事儿,还得跟自己较劲儿。

    自打第一次见面后,李纲对李承乾的印象十分不错,也就担下了太子太保的职责。称心就一直以伴读的身份旁听,这一熬,便熬到了年关,房玄龄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他就地放人的政策下,河北紧张的局势终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由河北进京的官道上,总算不再遍布着囚车,百姓也终于从惶然的日子中解脱出来,渐渐相信了李世民天下和解的政策。

    虽然过程十分艰苦,可房玄龄这一次的差事办得十分漂亮,过了这么久,李世民的气也消得一干二净。更重要的是,□□厥的变故几乎吸引了李世民所有的注意力,在突厥的大问题上,他再也没有精力去计较拒婚这种小事了。

    却说自打武德九年渭水之盟后,突厥的情形便每况愈下。颉利可汗连年征战,带给突厥百姓的就是沉重的负担。突厥内部的势力也是错综复杂。颉利防范着突利和郁射设,彼此的队伍间时有摩擦。

    谁也没有想到,迎来了冬季的突厥,同时也迎来了一场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暴雪。原本长在草原上的牲畜,大多没有熬过这个严酷的寒冬。它们的尸身,就掩盖在了一片白茫茫的大雪当中。

    没有了赖以为生的牲畜,突厥人的生活一下子捉襟见肘起来。在这场雪灾里挨饿受冻的当然不止是牲畜,还有活生生的突厥百姓。

    他们没有了食物和生活资料,这样靠山吃山的民族,抗灾害的能力实在太弱,再加上颉利这样一个只会征战冒进的领导者,摆在突厥百姓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条。

    幸好,突厥还有理性尚存的统治者,突利和郁射设的部队开始寻找其他出路。年关之际,李世民就收到了突利和郁射设遣使者送来的降唐书。光靠他们两部的力量也许无法和颉利抗衡,但大唐却可以作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一旦李世民出兵,以突厥如今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有还手的力量。

    在长孙氏的记忆里,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冷。

    屋内烧着上好的炭,将屋里屋外分成了两个世界。明明温度十分舒适,长孙氏却莫名地有些胸闷,总觉得胸口有一股郁气挥散不去。

    她披上厚重的大氅,倚在那胡床之上,让侍女将窗打开一个口子,就着那么一点儿的空间,去瞧那外头挂满了霜白的枝杈。

    侍女在一旁替长孙氏温着酒,轻笑道:“日子过得真快啊,又是一年了。”

    长孙氏轻抚着胸口:“这宫里头的日子过久了,总会怀念在□□的日子。那个时候承乾还小,青雀还没出生,陛下常年征战......”

    侍女接话道:“这些年来,无论这宫里头进了多少人,您都是陛下放在心尖儿上的人。宫人们瞧着帝后鹣鲽情深的模样,实在是打心眼儿里羡慕。”

    一句话说完,过了许久都没有听到长孙氏的声音,侍女转头一瞧,就见长孙氏不知何时竟然睡着了。那侍女吓了一跳,赶忙上前将窗子掩好,又给长孙氏盖上了薄被,这才轻手轻脚地离去。

    待长孙氏再次转醒时,太阳都已经下山了。长孙氏揉了揉有些昏沉的额头,有些迷茫地看着四周的情形,这才想起前事,

    “怎么就忽然睡着了呢?”长孙氏轻声唤着侍女,就见那侍女担忧地瞧了她一眼:“您醒了。”

    长孙氏冲她安抚性地笑笑:“许是入冬了,总觉得今冬特别嗜睡,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染上的毛病,身子乏得很。”片刻后,又问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酉时刚过,您可要用膳?”侍女小心地将她搀扶起身。

    长孙氏摆了摆手,又问:“陛下那头可有吩咐?”

    侍女一面替她更衣,一面应道:“陛下今日要接见突厥使臣,内侍监已经前来通禀过了。”

    李世民的确是在太极殿内接见突厥使臣,可在使臣一行中,还有一位谁都没有想到的人。

    她就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

    萧氏是被突利可汗遣人护送回唐朝的,当她走进太极殿时,李世民的眼睛就一直没有从她身上移开过。她身上穿的是突厥的服装,厚重的羊毛让她的身形看起来有些臃肿,可即便是这般风尘仆仆,也还是没能掩盖住她过人的美貌。

    和那些急切的使臣不同,萧氏的每一步都是慢条斯理的。她对长安并不陌生,当年杨广就是在长安即位为帝的。只不过那个时候,她是高高在上的皇后,而今日她站在突厥的归降队伍当中。

    可无论是何种处境,萧氏还是那个萧氏,永远是这般淡定从容,置身事外的模样。

    突厥的使臣大声宣读着归降书,李世民的眼神却黏在萧氏身上,这委实不是个大国君主该有的做派。

    杜如晦在台阶之下重重地咳嗽了几声,李世民才回过神来。准了突利可汗向唐朝借兵的请求,命李靖和李世勣领兵攻打突厥。

    而萧氏,就被留在了宫内。

    在萧氏被送下去歇息后,皇帝看着那殿中的歌舞,颇有些意兴阑珊。李世民的心不在焉,房玄龄看出来了,杜如晦也看出来了。两位臣子交换了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又不约而同地挪开了目光。

    这一晚,李世民没有歇在后妃的宫中。他撇开了侍从,换了一袭常服,偷偷摸摸地来到萧氏下榻之处。

    萧氏坐在庭院冰凉的石凳之上,此时的她已经褪去了异族的衣物,整个人也收拾一新,如今的衣衫倒是衬出了她曼妙的曲线和慵懒的风情。

    李世民就像着了魔一般,控制不住自己的脚步,无知无觉地朝她走去。萧氏听到脚步声,就像一只戒备而机警的雌鹿,猛地站起身来。

    看清来人之后,萧氏脸上划过一丝愕然,继而又放松下来,唇边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

    “见过陛下。”萧氏身子袅袅地向李世民行了礼。

    李世民看着面前风情万种的女子,忽然就不知该说些什么。就像杜如晦曾经说过的,萧氏是隋炀帝的皇后,她不该与李世民有一丝一毫的瓜葛。可李世民见到她,就像是心肝脾肺同时被挠一般,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痒意。

    “在宫里......住得还习惯么?”李世民沉默了半晌,终于憋出一句话来。

    萧氏脸上划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这些年,再落魄的地方我都住过,现如今回到宫里,倒是有些不习惯了。”

    唐代的宫殿本身便脱胎于隋,也没有经历大的改动。萧氏住在这儿,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记忆深处的故人。

    重新归于沉寂的空气,让两人都有些不自在。李世民抬头望向布满了繁星的天际,沉声道:“又是年关了。”

    萧氏像是对这个话题有了些兴致,唇角泛起一抹浅笑:“是啊,宫里只有过年的时候最热闹,平日里都冷冷清清的,唯有年关才有些鲜活气。”

    李世民像是被萧氏的话启发了似的,忽然笑道:“说起来,宫里确实许久都没有热闹过了,恰逢突厥献降,朕也想好好庆祝一把。”

    李世民一双眼眸分外明亮,当他低下头时,忽然就瞧见萧氏唇边的一抹轻笑。那一刻,李世民忽然领悟了,什么叫天地为之失色。

    第88章

    次日清晨, 长孙氏是被侍女唤醒的。她一向十分自律,像这样睡过头的事情,向来是极少发生的。

    当她拖着疲乏的身子梳妆之时,却忽然听到了一则让后宫震动的消息。

    李世民昨夜, 抛下一众后宫嫔妃, 去了隋朝萧皇后暂住的宫殿。这位萧皇后的事迹, 历来都是为世家女子所不齿的。嫔妃们一早也都听说了长孙氏身子欠安的消息,如今李世民抛下了抱恙的发妻, 跑到萧氏那处的行径,不免引人遐想。

    长孙氏闻言, 眼底划过一丝错愕。她望着镜中的自己, 早已过了少女的年纪,眼角也有细纹爬上来。这些年来操心的事情日益增多,也让她的白发跟着冒出


    [历史剧]李唐逸事 第35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