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剧]李唐逸事[历史剧]李唐逸事 第30节

[历史剧]李唐逸事 第30节(1/2)

作品:《[历史剧]李唐逸事

    魏徵沉默良久,轻轻地叹了口气:“如果过去的太子殿下能够早听我的,又何至于落到这个地步呢?”

    在众人都还没有反应过来的那一刻,李世民的笑声,就在殿中突兀地响起。

    众人这才如梦初醒般回想,魏徵方才说了什么呢?

    他说,如果李建成早听他的,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了。

    呵!

    殿中的所有人,都为魏徵的大胆而倒吸了口凉气。

    谁都知道,当初他给李建成的建议,就是趁早除掉李世民。这样的话,放到当年,去跟自己的主子说还可以,可今天李世民都成了太子了,魏徵还当着他的面说这样的话,岂不是不长脑子么。

    然而,更让人不解的是,魏徵说了那句话,李世民却不怒反笑。方才紧张的气氛,瞬间消弭于无形。

    有人觉得李世民是被气糊涂了,赶紧缩紧了身子。生怕李世民接下来还有一波怒火,会将他们这些无关人员都波及。

    可李世民却让人意外地没有发火,反倒和颜悦色地冲魏徵道:“既然如此,卿便在我东宫任职吧。”

    谁都知道,李世民绝不会拿这样的事情来开玩笑。如此说来,魏徵不仅没有被惩治,而且还捞了个官做。

    在众人还云里雾里搞不清状况时,李世民和魏徵已经相携着离去了。留下面面相觑的官员,丈二摸不着头脑。

    这其中,还算是有几个明白人。众人一瞧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笃定的表情,就知道有门,纷纷围在他们身侧,就想讨个明白的说法。

    “您看,这太子的心思,我们也猜不透,成日里就生怕自己说错话,都说您最了解太子,怎么这方才还怒气冲冲的,转眼间就和风细雨了呢?”

    房玄龄笑着摇了摇头,并不答话,只是道:“魏徵日后,恐怕前途不可限量了。”

    另一边,李承乾等人,也陆续从秦/王/府搬到了东宫。作为胜利的一方,秦/王/府可谓是气氛高涨,而与之格格不入的,恐怕就只有李承乾了。

    李世民几乎是一安顿妥当就抽身回府,却发现李承乾的情绪有些低落。这一世李承乾一向是十分乖巧懂事的,李世民也没多想,只当他是不想搬离秦/王/府,加上此刻心情好,言语间便格外有耐心。

    他朝李承乾招了招手:“承乾,过来。”

    李承乾听话地走上前去,李世民看着已经快长到自己胸前的儿子,笑道:“承乾长大了......不日我们就要搬到东宫去,东宫的规模比王府要大上许多,你还没去过吧?”

    李承乾摇了摇头:“我只是......有些舍不得此处......”

    上一辈子,他对秦/王/府没有多少记忆,打从他懂事起,好像就一直住在东宫。对于李世民做的那些事,他身旁的人也大多含糊其辞。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李承乾甚至觉得,他本来就应当是出生在东宫的。

    而这一世,他对秦/王/府有着无比深刻的记忆。在这里,他兜兜转转遇见了自己的爱人,酸甜苦辣,百般滋味,都与这座府邸有关。

    就像他说的,舍不得此处。

    李世民笑了:“承乾,日后你恐怕还会在东宫住上很长的一段时日,要尽快习惯才好......”

    与此同时,称心也在帮着卢氏收拾细软,见房玄龄进了屋,便替他端上了茶水。房玄龄看着即将成年的儿子,很是满意地点头道:“这眨眼之间,直儿都这么大了。”

    卢氏搭腔道:“是啊,如今天下初定,也是时候给直儿找位门当户对的姑娘了。这孩儿大了,总得有人在身侧帮衬着才好。”

    称心一怔,随即摆手道:“不妥,不妥,这男儿志在四方,修身方能齐家。身都未修好,如何成家,直儿还需磨炼。”

    卢氏急得瞪了房玄龄一眼:“难不成你要孩子像你一般,拖到二十七八才迎我过门。也就是我心眼实,换做别家的姑娘,谁还等你啊。”说着,竟自顾自地跑了出去。

    房玄龄怎么也不会想到,好心的一席话,最后会引火烧身,指着卢氏去的方向,支支吾吾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称心原本郁闷的情绪,就被夫妻俩逗笑了。他赶紧安抚房玄龄:“孩儿谨记父亲的话,必先修身再齐家,还请父亲放心。”

    房玄龄这才顺过气来,气呼呼地哼了两声,脸色缓和下去。

    称心见状,机智地绕开了话题,笑着打听道:“我听说,今日皇上将东宫旧臣收为己用了?”

    房玄龄一怔,旋即摇头笑道:“这魏徵的名声,已经传到宫外头了,实在了不得。”

    称心不解道:“可是那人......不是曾经得罪过太子殿下么?”

    要说困惑,称心与众臣一样,在这件事上,也摸不透李世民的心思。

    房玄龄抚须道:“我们......有一位好殿下,明白各为其主的道理。魏徵既不是叛党,如今又没有异心,为何用不得?”

    称心还是没听懂房玄龄话里的意思。

    房玄龄索性把话说明白:“这魏徵也是个了不起的,三两句间,既夸了殿下,又夸了自己。这两相成全的法子,可不是谁都能想得出来的。”

    见称心仍旧面露疑惑,房玄龄又将魏徵今日说的话复述了一遍:“魏徵话里话外,都是从前东宫那位不听他的,才落得今天的下场。这不是正说明了,咱们殿下做得好么?”

    的确,魏徵曾力主李建成应该对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是李建成一直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因此才酿成了今日的局面。反观李世民,因为抢得先手而成功当上了太子。一则说明了李世民决策英明,二则说明了魏徵的建议也是正确的。两人可不就一拍即合,君臣同喜了么?

    称心绕了好大一个弯子才想明白这层,然而他想到的远不止于此,还有上一世李世民对魏徵的信任和器重。

    这一对君臣,一个用人不疑,一个聪颖绝伦,君臣之间还心有灵犀,可不就促成了一段千古佳话么。

    第75章

    这一边李世民成功当上了东宫太子, 那一边突厥却不见丝毫收敛, 屡屡进犯中原。

    武德九年七月, 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 率二十万兵众进犯泾州。短短三日之内,突厥进至京兆武功境内,泾州与豳州接连失守, 长安城彻底戒严。

    李世民看着最新的军报,一张脸阴沉得吓人。

    “如今泾州与豳州是何人在镇守?”李世民望着下首沉默着的臣子, 掷出一句问话。

    “殿下, 如今泾州由罗艺率领的天节军镇守,豳州由张瑾率领的天纪军镇守。”

    “罗艺?”李世民蹙眉念出了这个名字, “前太子的人?”

    房玄龄小心翼翼地瞥了李世民一眼,颔首道:“罗艺确实与您手下的兵将有过冲突。”

    李世民将奏报一摔,沉声道:“那张瑾是怎么回事?”

    “张瑾......此番据城不出......”

    李世民眉头皱得更紧了:“强将手下无弱兵,主将都怂成这样, 还指望着手底下的兵士能有什么作为?”

    李世民话音落下,底下没有一个人敢出声。良久, 房玄龄才出列道:“殿下,事成定局,如今我们能做的,就是为防范突厥做好万全的准备。”

    李世民轻叹一声:“万全的准备?谈何容易啊, 突厥以骑兵为主力,行军神出鬼没。这样的队伍本来就难对付,如今还被他们逼近长安, 就更加棘手了。”

    房玄龄思索了片刻,冲李世民正色道:“殿下,孤军深入,未必是好事。”

    李世民不解道:“玄龄此话何意?”

    房玄龄捻着胡须,平静的神情让人心安:“颉利、突利号称二十万人马,实际人数却绝对没有二十万。突厥的兵马和我关中十二军相比,不过九牛一毛。如此不顾后果地孤军深入,即便突厥骑兵骁勇,也无济于事。我们可以在豳州布置重兵防守,砍断突厥的后路,让突厥陷入进退失据的状态。”

    李世民细细思索着房玄龄的话,的确,这次突厥虽然在三日之内连克两州,但实际上,这两州的守军都出现了问题。严格来说,突厥并没有遇到真正意义上的抵抗,也没有和唐军真正的实力队伍交手。

    如此一来,即便突厥目前看起来势不可挡,可也并不代表突厥与唐军真正的实力。关中十二军,可以说是初唐军事系统中,最为得意的布置。李世民对十二军的实力,有充足的信心。

    在突厥势头正好的当下,李世民下的每一步棋,都必须反复斟酌。他沉吟道:“让我再想想......”

    房玄龄欲言又止:“殿下......此事宜早做决断。”

    李世民有心事。

    这是长孙氏凭借着对丈夫的了解和女人敏锐的直觉得出的结论。李世民向来乐意和贤惠的爱人说朝堂里的事,此番也不例外。

    “观音婢,突厥的兵马已经......”

    长孙氏像是没听见李世民的话一般,不动声色地抬手给李世民夹了一筷子菜:“殿下,尝尝这个。”

    李世民看着碗中的醋芹,默默地夹起放入口中,等这一口咽下去,又开口道:“这个突厥......”

    长孙氏没等他说完,又夹了一筷子菜:“殿下,快吃罢。”

    李世民就像喝了口陈醋一般,百般滋味堵在嗓子眼里,心里的话翻来覆去地琢磨了好几遍,终于还是憋不住:“观音婢,你听我说......”

    这一回,长孙氏没有再打断,让李世民把心里的话一气说了出来。有了前两次的反复,李世民也将思路重新捋了两遍,此时再说出口,言辞便十分流畅。

    李承乾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也觉得与最初相比,李世民的情绪平复了许多。

    待李世民把话说完,长孙氏方才从容道:“殿下,行军之事我不懂,可我听闻,凡有突厥军队过境的州县,百姓都深受其害。那样的军队,是最不得民心的,即便是再强悍的军队,也敌不过民心所向。所以,殿下莫要焦虑,只管尽力布防便好。”

    长孙氏的语气,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那般温和从容,让人打心眼里觉得舒服。好像天大的问题到了她面前,便都不再是问题了。

    李世民心里揣着事儿的时候,就爱到她屋子里坐坐,听了她的话,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李世民热切地瞧着长孙氏,直将人看得笑出声来。一时间,屋内气氛活泛起来,萦绕在李世民心头的沉闷压抑一扫而空。

    恰在此时,李承乾前来给长孙氏问安,听到屋里传来了李世民爽朗的笑声,李承乾诧异地走进屋。还没开口,就听李世民道:“承乾,到父王这儿来。”

    李世民仔细地询问了儿子的功课,见他对答如流,十分满意。李承乾暗自松了口气,刚以为过关之时,却听李世民道:“长孙无忌有和你说如今外头的形势么?”

    李承乾一怔,旋即想起前几日,长孙氏曾隐晦地提及,希望能领兵征讨突厥。

    对于时局,李承乾的记忆比较模糊,他试探着道:“先生说,突厥骑兵气焰嚣张,必须扬我大唐国威,让突厥可汗知道,我们也不是好惹的。”

    李承乾年纪轻轻,却绷着一张脸说得一本正经,李世民与长孙氏都被他逗得笑起来。

    李世民有意考考他,便问道:“那承乾你说说,我军的优势在何处?”

    这个问题,与上辈子李世民问他的一模一样。只是上辈子,他的心思不在此处,到了东宫以后,也总爱舞刀弄棒,学些稚嫩的拳脚,总觉得那样就能变成像李世民一般的男子汉。对素以凶悍著称的突厥,内心还怀有一种隐约的钦羡,这个问题自然也就答得不伦不类,还因此挨了李世民好一顿训斥。

    李世民也曾勒令他好好反思,因此对同样的问题,如今的李承乾可谓是颇有心得。

    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应道:“父王治军严谨,队伍秩序井然,这就是最大的优势。突厥虽然来势汹汹,但他们内部的派系多,相互斗争得十分厉害,内讧也会耗掉他们的实力,所以最终获胜的一定是我们。”

    李世民眼前一亮,旋即脸色微变,扶住李承乾的肩膀,正色道:“方才那番话,是谁教你的?”

    李承乾淡定地摇了摇头:“是我自己想的。”

    见李世民半信半疑,李承乾又补充道:“突厥的骑兵,向来喜爱突击,钟爱闪电式的速战速决。我们只要能够拖慢他们的速度,自然也就有了优势。”

    李世民没有料到,李承乾还能看到这一点,惊喜道:“说得没错,正是此理。”

    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心下已有决断。最让他欣慰的是,李承乾对敌方的预判和设想,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兵临渭水又如何,渭水就是天然的屏障,在唐军前后包抄的阵型下,突厥是进退两难,骑兵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唐军自然就有了翻盘的机会。

    不日,李世民便派出了大将李靖与长孙无忌,在豳州布兵,断了一只脚踏入泾州的突厥军的后路。如此同时,关中十二军同时拱卫都城长安,渭水岸旁,早就集结了乌压压一大片唐军。

    李承乾和称心,被特许随李世民出征。称心骑在马上,看着李承乾利落自如地翻身上马,与当年那个还需要他人搀扶上马的孩子,早就不可同日而语。心里刚生出几分感慨,就听李承乾道:“你要是再愣下去,人就该走光了。”

    称心这才回过神来,连忙驱马赶上大部队。李承乾却没打算放过他,轻笑道:“在想什么,想得这么入神?”

    称心脑海中还残存着方才的思绪,轻声道:“想......你......”嘚嘚的马蹄声,将称心的声音掩了过去,李承乾听不清,便借机凑近了称心。眼见着两匹马都要贴到一起去,才笑着问道:“你说什么?大声些!”

    称心瞪了他一眼,不再开口了。

    李承乾却突然发起了人来疯,趁着称心不备,一把握住了他抓缰绳的手。称心被他大胆的行径吓傻了,好半天才找回了声音,惊慌道:“你......快放手!”

    李承乾却耍起了赖皮,看着两匹脑袋已经凑到一块儿去的马,笑得十分放肆:“我就不放。”

    称心板起脸道:“放手,这样太危险了。”

    李承乾却说:“所以,你要把我抓紧了,别让我摔下去。”

    称心吓出了一身冷汗,握着也不是,挣开也不是,只能求饶般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见称心无措的模样,也有些心软,便凑近了安抚道:“放心,我就握握,他们都在前头呢。有人发现了,你就说是我闹的你......反正,也的确是我闹的你......”

    称心听着李承乾的语气渐渐弱了下去,低着头,一副有些沮丧的模样。

    第76章

    李承乾一露出这种如同受伤小兽般的表情, 称心就拿他没辙, 手也没再抽回来, 由他这么握了一会儿。

    众人都忙着赶路, 也没人留意两人的小动作。

    太子亲临前阵的消息,大大鼓舞了唐


    [历史剧]李唐逸事 第30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