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1/2)

作品:《小娇夫的首辅大人

少东西。陶青觉得叶胥比自己还像是一个哥儿。对买东西有一种疯狂的热爱。这种热爱他有点招架不住。

    虽是说东西都是买给他的,那也不行,太疯狂了。其实叶胥本来对购物是没有那么狂热的,只是古代的东西都是纯手工,无污染的。在现代的时候,只要是纯手工,无污染的东西很少见。

    所以就有一点的激动,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东西,就想着多买一些。即使是给自家小夫郎买的,也是极好的。反正也没有给外人,都是一家人。此时的陶青见到笛哥儿,上前就搂住笛哥儿的胳膊。

    对着叶胥说:“夫君你自己逛吧,我和笛哥儿一起看看。”叶胥见陶青有人陪,也能感受到陶青对自己行为的不赞同。

    见陶青想和孙家夫郎一起也没有什么意见。于是对着笛哥儿说道:“那便麻烦孙家夫郎了,小生先告辞了。”

    转头便对着陶青说;“我先去那边的书肆买些书,你想买些什么就买些什么,之后便去书肆找我,别乱跑知道吗”给了陶青二两银子后便想告辞了。

    第10章 陶青见叶胥转身离开,当……

    陶青见叶胥转身离开,当下松了一口气,终于解脱了。照着叶胥这个买法,那二两银子是迟早要花完的,还都是花在他的身上。他不让叶胥买,叶胥还振振有词的说是给自家夫郎买的,弄得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拒绝了。

    离开叶胥的陶青满身的喜悦。转身便开开心心的抱着笛哥儿的手臂继续逛了。正好,笛哥儿家里的也是缺少一些日常用品,也就随着陶青逛了。叶胥告别了二人之后便转身去附近的书肆。

    叶胥心想着:虽然这次靠着卖野山参有了不少银子,但家里也是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用到钱的地方又是无处不在,趁着现下还算是有时间,能赚到银子,能补贴家用也算是好的。

    又因为原身是一个身娇体弱的书生,所以叶胥若是想赚钱,像那些码头扛麻袋的重活,他是不能干的。他也就是只做像写写话本,替人抄书或者是说书这些书生能做的事情来赚钱了。

    据他了解替人抄书这个活,许多书生都会做。因为简单,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是字写的整齐些,排版整齐都能干。再者的话,书肆还提供纸,现下连抄书最大的消费都省了,所以抄书的活,干的人就多了。

    就像是一个市场,买东西的商户多了,商品便不值钱了所以抄完一整本书,根本拿不到多少。叶胥想的是能够多赚一些的。所以叶胥首先排除了抄书这一项。剩下的便是写话本和茶馆说书两项活动了。

    但是,原身就是一农家普普通通的读书人,又不认识茶馆掌柜的。再者说,每个茶馆的说书的人数都是有定量的,每个时间段都有专人说书。又排除了一项。现在就只剩下写话本这一项活动了。

    写话本的成本除了一些笔墨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成本了。于是写作赚钱的大体方向就这么定下来了。至于为什么叶胥一个曾经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尽一份力的科学家,这么笃定自己写话本会赚钱。自然是与叶胥从经历有关。

    叶胥自记事起,便生活在孤儿院。一整个孤儿院的孩子,都是由院长婆婆照看的。听做饭的大妈说院长婆婆也是个命苦的人。婆婆从小家庭条件优渥,父母都是高知分子,还是家里的独生女,自小生长在国外。

    父母是在外求学时,也带着婆婆,因为忍受不了一两年也见不到女儿一面的残忍事实。婆婆便在父母的身边长大,父母在求学时,婆婆就跟着他们一起。他们在实验室里工作,婆婆就在他们的办公室里玩。但婆婆的父母和多数心怀国家的科学家一样,期望自己学有所成时,回国建设那个养育他们的地方。

    回国后的婆婆因为水土不服生病住院,两位科学家因惦念病重中的女儿,便乘车去医院看望女儿。婆婆的父母就是在去往医院的路途中出车祸去世的,据说是因为司机疲劳驾驶,才造成的悲剧。

    当时的婆婆才六岁,不知道出车祸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自己在病好之后便再也没有见过父亲和母亲。出院时是被和父亲交好的叔叔带回了家中抚养。因为长时间的见不到父母,婆婆极度的想念父亲和母亲。就哭着在家中满世界的寻找父亲和母亲。

    嘴里还用小奶音喊着:“囡囡出院了,妈妈怎么不来接囡囡啊,囡囡乖的。”每天醒来后便喊,饭也不吃了,就连平时最喜欢的玩偶也不抱了。叔叔便半哄着婆婆让她好好听话,乖乖吃饭,爸爸妈妈自然会来接她了。

    婆婆觉得叔叔是在骗她,于是


    第13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