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1/2)

作品:《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四叔就到处哭,他几个孩子还跑去县学里闹,我娘实在没办法,劝不住,也没法讲理。就给了他家五亩田。”

    陆杨:“……”

    闹一闹就有五亩田,有这种好事,他也要来闹。有事就忙,闲着就闹,反正他也不吃亏。

    有田挣了,没田还能有个撒泼的地儿。爽死了都。

    事情果然如陆杨所料,逐渐有一些亲戚,也说谢岩的爹欠他们田地。

    “我爹是秀才,名下田产可以免税。那时许多亲戚要来挂名,我爹怕后边成了糊涂账,全都没答应。

    “那时都说好了,挂名,等于田地就是我爹的。他们也不放心。等我爹没了,他们又拿这个来说事,死无对证,全凭他们一张嘴。”

    亲戚带头闹,别的村民看着不眼红吗?

    村里就这巴掌大的地方,一有事,就要到处拉人手,比哪一方的嘴巴多,哪一方的嗓门大。

    如此发展一阵子,别的村民也咂摸出法子,说谢岩的爹欠他们钱了。

    反正死无对证。

    陆杨听一阵,看赵佩兰出来吃饭了,就去灶屋拿包子。

    小包子熟得快,他连蒸笼一起端出来。

    开饭了,就把砂锅拿到桌上。

    陆杨用草编的垫子垫着,再分包子。

    陆杨做包子的手艺很好,陈老爹那个抠门的,都舍得让他经常做包子吃。

    面皮的厚度适中,恰好的薄透度,外皮都看得见油色和馅料,偏偏不露馅儿。面皮渗透了汤汁,每一口都很有滋味。

    包子小,一口下去,能咬一半的馅儿。咸菜经过处理,也垛成了丁,和豆干丁完美配合,每一口都是软弹的咸香。

    炖菜的大酱没加多少,腊肉的油还盛出一些炒馅料,一盆菜炖出来不腻味,盛一碗配包子,可以当汤喝。

    谢岩吃得很满足,他说:“比我在外面买的都好吃。”

    赵佩兰也是点头,然后记起来:“我们家好像没有这些菜?”

    谢岩就呛着了。

    陆杨神色平静地把傻柱送菜的事说了一遍。

    赵佩兰欲言又止。

    事情过去了一晚上,她情绪冷静了,又开始害怕了,她担心傻柱家的人会打上门。

    闹婚是人家理亏,拿人家这么多菜,就是他们家理亏。

    这回过来,多几个小媳妇小夫郎,陆杨怎么应付得了?

    陆杨却不怕。

    “我不找他们麻烦,他们就烧高香吧。再想过来,还得看我给不给他们脸。”

    席间再说债务问题,赵佩兰断断续续讲了些。

    一开始,他们顶不住压力,往外给了些田地。

    后边死活不肯给了,但田地就在那里,每年丰收的时候,村子里的人都要去抢粮食,跟佃户起不少冲突。

    原想报官的,这些人乌泱泱跪地上求,他们又心软。一次没成,两次没成,再说去报官,别人不怕了。

    陆杨:“……”

    难怪叫你们“肉包子”呢,又香又软,还没还手之力,路过的狗都得咬一口,更何况是人。

    问及家资,赵佩兰叹气声更大了。

    “不是我防着你,真的没有了。他爹只是个秀才,考完了有财主示好,得了一百多两银子,他后来给人担保,又找了个私塾的活,几年下来也攒了些钱,有了钱,听着财主的意思,买了个小铺面。余下都去买田了。统共就三十二亩地,之前让出去一些,后来的我都卖了。”

    铺面经营不善,早关门了。

    外头人都说他们家靠租子过日子,说的就是田地和铺面。

    秋收后卖的田,这些银子拿来下聘娶亲了。

    赵佩兰还想再把铺面卖了,能周转一些。

    陆杨不同意卖。

    他们一家三口都不会种地,那个铺面留着,以后做点生意,还能生钱。

    再说种地,他们也没田地了。

    赵佩兰吃着包子,试探着提了个意见:“不然我们搬到县里,柳哥儿手艺好,我们一家卖包子去?”

    陆杨嫁人之前就有这想法。

    “可以是可以,但得先把村里的事情解决了,不然他们每回赶集,还能再闹一闹。闹多了,再好的手艺也留不住客了。”

    他仔细想了想:“这事必须解决,谢岩还得考状元,在村里名声坏点没什么,闹去县里,让别的书生都知道了,往后他再走出县城,去府城,


    第25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