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节(1/2)

作品:《娶个夫郎奔小康

去年冷的早,几场大雪下来,街上的行人都减了不少,连带着铺子里的生意也不如以往好。好在进了腊月,他们还有卤味礼盒的生意,赚的银子倒是只多不少。

    除了合生楼的那份,他们铺子里也出了卤味礼盒,只不过没在包装上花那么多心思,他们铺子小,开业的时间又不长,虽说生意一直不错,但到底没有那些经营了几十年的卤味店名气大,若是包装太过华丽,与受众也不符。

    再者,合生楼的老掌柜帮过他,做人不能忘本,合生楼如今生意不错,卤味礼盒的名气去年就打出去了,李大成自然不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做出见利忘义的事。他们选用简单的竹篮装卤肉,里头装的东西也同合生楼不一样,两家有也不会有冲突。

    装卤味的竹篮,李大成是找村里人做的,冬天田里没活儿,除了勤快些的汉子外出打打零工,大部分人都在家里窝着,有大把的时间。

    其实河谷村后头就有一片竹林,这劈竹篾、编竹篮的手艺,村里几乎人人都会。却没多少人编了竹筐竹篮拿去卖,一来,这东西不值钱,二来,镇上卖的人多,免不了被压价,折腾一趟,有可能卖不了几个,还得惹一肚子气。

    他要的竹篮不需要什么花样,远不如拿去卖的精细,就算小孩耐着性子,也能编上两个。就是这手工的东西,单靠一家两家肯定是供不上。他又不能日日回村里盯着,便将这事托给了赵大顺。赵大顺自然知道李大成这时照顾他们,自然不肯占这个便宜,李大成好说得说,这才把人说通。

    赵家三父子都是厚道人,找的人也老实本分的,简单的竹篮都编的格外细致,连一条毛刺都没有。编好的竹篮每日由赵大海送往镇上,李大成按照六文钱一个收,再格外给赵大海五十文,算做是来回的运费。

    赵老爹哪里肯要,要不是李大成一路跑着去请大夫,他家儿媳妇和小孙子命都保不住,这样的恩情,竹篮的钱都收了,只是跑跑腿,年轻汉子有的是力气,怎么还能再收银子!

    这回李大成也不多劝了,只说若是不收,那他就找别人,赵老爹这才作罢,只不过同竹篮一同送来的还有自家种的菜。李大成无奈,劝了又劝,送菜的频率才从每日都送,变成隔三差五送。

    他们自然不能白吃人家的,沈桥偶尔也会准备些酱菜、小吃儿,或是给孩子的小物件,托赵大海带回去。听说东西是沈桥给的,赵老爹也不好意回绝,这场拉锯才算是告一段落。

    有了这个营生,村里一时都热闹了起来,领着活儿的那些人家,天不亮就去村后头砍竹子,恨不能一家老小都上阵,生怕编的少了,完不成定数,下次这种好事,就落不到自家头上了。

    他们这边干的热火朝天,那些干看着的自然是眼热,有些个爱挑拨的,自己落不着好处,也见不得别人好的,免不了说些酸话,“费这个工夫,还不如自个拿到镇上去买呢,镇上这么大一个竹篮,可是能卖上十文钱呢!”

    “就是,让人家卖了,还给人家数钱呢!好人都叫别人做了,你们在这卖力气,人家在镇上赚的盆满钵满,不知是不是傻的!”

    编竹篮这事村长也知道,李大成猜到会有挑事的,早早的和村长提过。因此,听说这边起了事端,便连忙往这边赶,他当村长这么些年了,好些事自然比旁人看的清楚。

    李大成是个好的,单说那时他只是帮着找了个住处,那孩子就记挂到现在,嘴上虽然不说,可每到年节都大包小裹的往家里送,是个知恩图报的孩子。

    再说,村里也不是没出过有本事的人,可发达了以后,都没了音信。竹篮子不值钱,就算是在镇上买,也不费什么劲,可李大成偏偏回村里找人现编,明摆着是想帮村里人一把,这份心思才难得。

    村里人有了进项,日子过好了,他这个村长脸上也光彩,偏生有些个搅屎棍,是非不分,什么事都要跟着插上一杠子。他正气着呢,想着一会儿把这些搅事的,狠狠骂上一顿,可人还没到呢,就见那些个闹事的,全被骂走了,有气不过的还拿着竹竿赶人,足足追出去好远。

    原本都是一个村的,见面也有三分情面,不至于因着几句话,就撕破脸。可那些人实在过分,自己得不着好处,就恨不能把他们的碗也砸了,好歹毒的心思。

    赵大顺并不是任人唯亲的人,他找的这些人里,除了有三两家赵家人外,其余都是外姓的。他也是苦日子过来的,知道其中的滋味,因此挑人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一层,找的全是家里困难,又老实肯干的,最重要的是心性良善,李大成把


    第236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