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节(2/2)

作品:《我只是为了小裙子!

些地方,人迹罕至,与世隔绝,原住民可能几十上百年以来,一直过着没有变化的生活。他们或许还信仰着自然神, 会在山洞和水岸边供奉神明。”

    丁厌的心跳略急促,问:“什么是自然神?”

    “山川河流, 风雨雷电, 动物植物, 只要有信徒, 就会被奉为神明。”

    “为什么要信仰这些东西?”

    “因为古代人的科学知识匮乏, 不能理解一些自然现象, 更缺乏防护和应对的手段;只好将其当作神明朝拜,换取风调雨顺。”

    丁厌:“可我们古时候信奉的不是道教和佛教吗?还有河神龙王玉帝什么的,也没有人对着雨和雷祈福祭祀啊。”

    爱撒娇:“你说的两种宗教,都是在公元后兴起的,我指的是更遥远的古代,比如殷商时期。甲骨文你总知道吧?那是一种占卜的工具。古时候遭遇干旱,影响农作物收成;又没有科技施行人工降雨,那么人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向上苍祈祷。但人的思维是功利性的,古今中外对神明的祭祀,本质是贿赂,带有交易性质。

    “假如我是个男巫,我要向神明祈愿下一场大雨,那我就需要统治者为我提供一定数量的祭品,用于讨好掌管雨水的神。这里面的讲究很多,不同的神,要用不同的方式献祭——这是仪式感,以示庄重。

    “像祈雨的过程就十分严谨。首先我要把卜筮之词刻在牛的肩胛骨上,再放到大火里烧,这叫贞问。火会把骨头烧出裂纹,那些裂纹的走向就是神明给我的答复。我依据这些神迹,来判断是否及如何进行这场祭祀,是烧死二十个羌族的俘虏呢,还是淹死一位身赋神职的女巫呢。”

    “这也太野蛮了……”丁厌说。

    “文明不是从地球诞生就有,而是一步步进化发展来的。在小农经济发达的社会,人们发现了俘虏和奴隶的更大利用价值——投入生产,被剥削劳动力;于是活人祭祀才逐渐被淘汰。而人对神的人格化,比如从祭祀雷电,变成拜雷公电母,这跟神权与政治的融合有联系,也是人类中心主义在文化层面的一种形态。”

    “什么叫人类中心主义啊。”

    “其实和人喜欢把猫狗等可爱动物拟人差不多,是种一厢情愿的自恋。”

    丁厌鼓了鼓掌道:“你懂得好多呀……”

    爱撒娇道:“你不嫌闷就好,我是怕你无聊,容易喊累。”

    “……你一说,我真的觉得好累啊。”丁厌的思维停滞输入和运转,感受回到身体内部,双腿仿佛被架在火上烤,滚烫酸麻。

    “那就休息。”楚瀛决定道。

    戴心诚提出:“前面有条小溪,风景更好。”

    于是他们又走了十分钟,来到一条夹在河谷间的溪流旁。

    潺潺的溪水像条银亮的缎带,对岸是片幽绿的草坡,半山腰搭建着质朴


    第119节(2/2),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