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节(1/2)
作品:《我当军爷那些年》
凌岑身边时还要殷勤,而有了燕家的支持,李琮回长安的计划,也很快提上日程。
至于在最后与李兆朔前来救场的杜县令,这人除了仍与之前一般的吝啬,如今攀上了肃王的关系,也一门心思的要追随肃王入京谋官。他反复强调最后驰援的那一次,是他费尽心力在县里召来了百十来人,前去承山寺救援,而至于伪装成唐军的点子是谁想的,他就只字未提。
但李兆朔可亏待不了这背后的大功臣。那时正是老闻,想到了要伪装成唐军,威慑高家。而至于招人这事,杜县令自然有一份功劳,但县衙里的人,早知道杜弘林的个性,本也都心不甘情不愿的,若不是被老闻的一番慷慨陈词所打动,他们未必就甘心帮这个忙。
所以李兆朔最先向父亲举荐的,还是闻百川。
李琮听后,当即便答应收下闻百川做幕僚,只是这事反倒被当事人老闻给拒绝了。
他只道自己没有资格追随在肃王殿下左右,只想着最后能为李公子尽些忠心便好。李琮听罢抚掌大笑,道是自己的二儿子,得了个堪用的人才,回京后,倒可以施展一番了。
肃王一行人启程回京时,由燕苏和亲自带着一众仆役护送,南下经由海上,再从山东走陆路回长安。
临行前,李慕云特地前去与父亲和二哥道别。只是这二人对于他暂不回京的决定颇有微词,父子三人虽然见了面,却也没说太多。反而是李琮当着李慕云的面,与李兆朔交代了许多。
李慕云也知道父亲的意思,他知道,现在在父亲跟前最重要的人,是二哥。
但这些对于他来说,也已经无所谓了。
这些事无谓对错了,所求不同,想法自然也不同。他不会求着父亲去理解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强迫自己去接受父辈给予的那些期望了。他不需要这个世子的身份去证明什么,现在,只要一切随心就好,而他的心,早已经许给一个人了。
胡九彰在承山寺内养了大半年,头上的伤势才算是彻底好全了。但这次的脑伤,给他留下不小的后遗症,他有时候说不清话,半面身子还总是酥麻的,使不上力气,连站也站不起来,算是彻底成了个废人了。
看他这样,胡彦可是打击不小,独个儿跑到哥哥房门外,哭了几次。但李慕云反而对此事看淡了不少,他时常安慰胡九彰,说要再寻名医,给他针灸治疗。只要他们自己不放弃,总能把伤养好。
只是胡九彰对此不抱太大的希望。李慕云说了,他也只是跟着笑笑。
他知道自己这副身子,给折腾成这样,能活下来已经是万幸,他倒不期望自己能好成什么样,只求能跟李慕云过几年安稳日子,便死亦无憾了。
毕竟已经有那么多人,倒在了这一路上。
胡九彰这辈子都忘不了潼关,那个他最后经历的真正战场。
那么多人都死了 ,凭什么他还活着呢……
他以前只觉得自己能幸存下来,全是靠着天生的运气,和这一副结实的身板。但现在,他知道自己可能没有那么多运气可以耗费了。所以往后的每一天,都是他捡来,偷来的。他只能这么想。
在承山寺养伤期间,胡彦和燕昭中也一直从旁照顾着。
对于自己的这个弟弟,胡九彰别无所求,只是他至今为止仍有一件事,总有些想不通。
“小彦,你说再见那时……你把谁认错了不好,怎么就偏生认不出我呢?”
胡九彰靠在小榻上,眉头微微皱着。就这事,当时可给他打击不小,只不过那时顾着李慕云,没来得及深想罢了。
“这个……我……”
胡彦避开兄长的目光。他心里好像也藏着很多事似的。
“哥……你最初到长安时,觉得怎么样?”
“实话说……不怎么样。”
胡九彰苦笑了一下,他恨透了长安,不过长安也确实赠给了他一些愿意为之奋斗和守护的东西。
“我也觉得不怎么样。”胡彦温声说着,“但给我银子,让我去长安的人,也是你。说实话,哥,我肚子里的这点墨水,都是为了你和娘才学的,但可能我就不是个适合做官的人吧?人家说花五十两银子,就能在长安城买个九品小官来当,但倘若是那样的话,我还不如拿着那五十两银子去经商。回头赚了钱,我给自己买个官,还能再给你也买一个。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但倘若真是这样……我花那几十年在家苦读,也没什么用了,不是吗?”
胡彦轻叹着。
第195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