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节(2/2)

作品:《穿进男频搞基建

化的养殖。

    等牧民都安定下来,再进行文教传播,让他们打心眼里觉得自己就是大盛子民。

    前几年或许成效不大,但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几十上百年后,只要中途不间断,这些牧民都会真正成为大盛子民。

    草原也会成为大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楼喻朱笔批阅后,不禁感慨道:“希望这些都能在未来实现。”

    霍延笃定:“会的。”

    北境部分草原被纳入行政版图,朝廷肯定要在当地建州立府。

    那么,派谁去做第一任知府呢?

    朝中有谁合适?

    要去北境当知府,不仅要有能力,还得知悉草原风俗习惯,并与牧民交流没有障碍。

    楼喻想了想,觉得宋砚较为适合。

    宋砚出身庆王府,从田庄就开始追随楼喻,为人较为机敏,又自学北蛮语言,曾跟随使团一同出使北境。

    后来楼喻登基,他凭借出色的语言天赋,成为礼部中的一名官吏,这些年依旧不忘学习。

    宋砚忠心低调,身为庆州系官员,为人处世和思想观念都比较适合这一职位。

    楼喻遂下旨擢宋砚为北州知府,带着新政策前往北州治理。

    北州就是北境草原的新称。

    盛军控制北境草原后,牧民们都有些恐慌。

    他们只是普通放牧的,失去大部落的庇佑后,并无抵御军队的能力。

    他们担心自己会成为盛国的奴隶。

    直到朝廷政令传来。

    什么!他们这里成大盛的北州了?

    什么!不愿接受大盛统治的不允许留在北州?

    他们真的要当盛国的子民吗?

    有些牧民愿意,有些牧民不愿意。

    在盛国军队的强势下,那些不愿接受的牧民全被驱逐出北州境内。

    宋砚刚担任知府的时候,北州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望无际的平原。

    没有城池,没有府衙,他将毡房当成临时办公场所,一项又一项,认真地执行朝廷的政策。

    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北州。

    在北州府衙的努力下,北州的农耕区、矿业区、畜牧区相继建成,牧民渐渐在土地上安定下来。

    昭庆十五年,远洋航行的船队终于回归。

    船队途径东洋、南洋、西洋等诸多小国,又驶向更远的地方。

    他们带回了很多特产,并考察了不少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弘扬了大盛的国威。

    随行人员对沿途之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记录本被呈至御案。

    楼喻看得很仔细。

    远航计划的确是为了威慑远洋小国,但楼喻还抱着一个目的。

    那


    第437节(2/2),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