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1/2)

作品:《最后的帝王



    刘协道:“朕发诏书容易,西行也容易。不过朕有一则要求,还望仲颖答允。”

    “你说。”

    “洛阳城中百万民众西迁完成之前,朕不会动。”

    董卓一愣。

    刘协很清楚,董卓此刻最重要的就是把他弄到关中去。一旦皇帝带着重臣离开,那么董卓既然已决定舍弃洛阳,就绝不会留下一个富足的洛阳去“资敌”。一旦他携百官西行,洛阳就会成为董卓帐下兵将放肆劫掠之地。

    董卓万万没想到,小皇帝会有这样一则要求。

    他现在只求将朝廷速迁入关中,闻言不悦道:“如今紧急,陛下自当先行。城中百万民众,迁徙之时,调令调整,这些多么麻烦费时,陛下在宫中哪里知道。自然该是陛下先行,民众随后。”

    刘协凝视着他,平静道:“如此,便请仲颖再行废立之事。”

    若是董卓不按照他说的做,不肯让洛阳百姓先行,他便要董卓再废了他,另择新君。

    此言一出,左右皆惊。

    董卓也没想到一向对他有求必应的小皇帝,竟有这样果敢坚毅的一面。

    卢植也觉动容,案几之下,反握住学生的手,以示嘉勉鼓舞之意。

    董卓怒瞪着刘协。

    刘协端坐安然,脊背挺直,平静地望入董卓眸中。

    殿中虽无厮杀,却仿佛响起了兵戈之声。

    董卓此刻陷在洛阳,腹背受敌,又无法掌控朝中重臣,除非是疯了,才会在这紧要关头再行废立之事。他脸色扭曲了一瞬,压下怒意,换了个笑脸,道:“陛下德行无亏,臣如何敢擅自废立?”又道:“便如陛下所言,臣这就派人安排洛阳城中民众西迁一事。”

    一时董卓退下,殿内又只剩了卢植与皇帝师徒二人。

    卢植年高,回想方才君臣对峙那一瞬的肃杀凛冽,仍觉心惊,低叹道:“若董贼果行废立之事,陛下当何以自处?”似是后怕感叹,又似是考校学生。

    就见上首小皇帝微微一笑,指尖翻过一页书,垂眸安然道:“他不敢。”

    第22章

    刘协岿然不动,平静得上完这一堂课,就好似中途不曾被董卓闯入一般。

    卢植在旁见证了全程,不禁暗暗称奇,以为皇帝年纪虽小,却有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大将之风。

    一时卢植授课完毕,告辞退下。

    刘协却问左右道:“那皇甫嵩将军可有亲眷在洛阳?”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寿坚恰在洛阳。

    皇帝要见谁,还是很迅速的。

    皇甫寿坚奉召前来,心中忐忑。

    刘协见了皇甫寿坚,却也没有旁的话,只观望了他两眼,笑道:“倒也并不如何出奇。”

    皇甫寿坚不解,小心求问。

    刘协笑道:“仲颖两度召见你父亲皇甫嵩,朕想这等得用之人,子嗣必然也不同凡响。如今一见,却也不过如此。”

    皇甫寿坚大惊。

    父亲与董卓积怨甚深,董卓再度召见父亲,恐怕是要一解旧恨。

    原来皇甫嵩乃是朝廷上将。去年凉州叛军作乱,灵帝曾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手下就管着为前将军的董卓。当时两人作战方针不同,皇甫嵩不曾采纳董卓的建议。董卓便心中不悦。后来叛军撤退,皇甫嵩起兵追击,而董卓劝阻,两人又有分歧。结果证明皇甫嵩是对的,大破叛军,斩杀万人。

    董卓既惭且愧,心中却愈发不喜皇甫嵩。

    等到灵帝病重,想要解去董卓手中兵权,要他离开凉州,去做并州牧之时,就是让他把军权转交给皇甫嵩。彼时董卓不肯从命。皇甫嵩上奏朝廷。两人的梁子就算是彻底结下了。

    皇甫寿坚身在洛阳,了解情况,心道,如今讨伐董卓的联军压到了洛阳,董卓怕腹背受敌,这是要将父亲召来洛阳,好解去他手中的关中兵权,之后……

    刘协看皇甫寿坚面上惊恐之色,便知他明白过来了,因以手掩口,打了个呵欠,疲乏道:“朕上了一日课,也倦了。你去吧。”

    皇甫寿坚忙忙退下,赶回家修书给父亲,要他万万不可应召前来。

    家书写了一半,皇甫寿坚提到皇帝召见他一事,忽然微微一愣,小皇帝此举,究竟是有心还是无意?

    这一点别说是皇甫寿坚看不明白,就是贴身服侍小皇帝的闵贡也想不明白。

    闵贡这一日日看着,见小皇帝虽然年纪不大,可行为举


    第23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