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节(1/2)

作品:《我在大宋卖火锅[种田]

体统!”

    王安石顺了顺乱蓬蓬的头发,笑眯眯道:“大喜的日子,君实兄别这么大火气。”

    司马光没理他,端着身板,没好气地吃了口红烧肉。

    不远处,还有一个人在专心吃肉,那就是率性洒脱、才华满腹的苏轼。

    这位先生一边吃一边评价,完了还邀请旁边的弟弟一同品评。

    苏辙是庶出,从小跟在苏轼身边,对兄长向来敬重,这次却破天荒地没理他。

    他在静静地聆听高台上大佬们的谈话。

    欧阳修晃着杯中的葡萄酒,对旁边的富弼说:“前些日子听小南哥儿说,这种葡萄皮厚,味酸,味道不美,却最适合酿酒。不需要良田沃土,山沟沟里就能种……”

    富弼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京北、京南十余县多山地,少良田,农人生活困苦,若能广而种之,酿出美酒,销往东西二京,不失为惠民之策。”

    “不止东西二京,北辽,西夏,高丽,岛国,皆可卖。”说话的是张方平。

    包拯点头附和:“甚是。”

    自从包拯把张方平从三司使的位置上参下来,这还是头一回俩人在公共场合一起喝酒聊天。

    更好笑的是,包拯参完张方平,把下一任三司使又参倒了,官家不知道怎么想的,让他当了三司使。

    为此,欧阳修还编了个“蹊田夺牛”的典故来损包拯。

    张方平怔了怔,大方地露出笑模样,“包三司现官现管,少不得要操些心了。”

    “应该的。”包拯不会说什么客气话,只朝他举了举杯。

    张方平喝尽杯中酒。

    两个人的恩怨就这么了了。

    官家甚是欣慰。

    这小南哥儿,当真是个福星!

    司南和唐玄过来敬酒,官家高兴,满饮一杯,众人皆随。

    蝶恋花穿着漂亮的花衣裳,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为好友贺喜。

    虞美人也重新抬出搁置许久的琴,抚上一曲。

    这场婚礼热闹又温馨,顺利又圆满,在每个人心里都留下了温暖的记忆。

    宴罢,官家和皇后回宫,司南和唐玄也去回郡王府,说好了两家各住半月。

    百姓们夹道欢送,争先恐后地往花车上扔贺礼,或是一两张绣帕,或是五彩丝绦,甚至还有婴儿穿的红肚兜。

    不知是谁扔的,好巧不巧糊在了司南脸上。

    司南不仅不害臊,还拿在手里晃了晃,笑呵呵道:“多谢那位大婶,我会努力的!”

    众人哄堂大笑。

    唐玄揉了揉司南的头顶,笑而不语。

    届时倒要看看,谁更“努力”。

    官家正抄着手,欣慰地瞧着,冷不丁瞧见一位老妪挤到车前,手高高地扬起来,握着一条藏青色的抹额。

    官家忙朝亲卫摆了摆手,“当心些,别冲撞了老人家,让她过来,问问是不是有话说。”

    亲卫依言放行。

    老妪凑到车前,殷切道:“下月是官家万寿,这是我家儿媳缝的,是粗物,官家别嫌弃……”

    有老妪带头,更多人围过来,纷纷把准备好的小物送给官家。

    官家四月过寿辰,城中年长的老人家总会自发地给他准备寿礼,只是从来没机会送出去过。

    尽管送不出去,还是会准备,因为官家也时时惦记着这些老人们,逢年过节,酷暑严冬都有补给。

    这一年算是幸运,借着司南和唐玄成亲的机会,百姓们终于可以当面表达对官家的感激与崇敬。

    自从赵祯登基,大宋百姓四十年不识兵革,四十年没有大乱,在百姓心中,赵祯是当之无愧的明君、仁主。

    赵祯看着一张张殷切朴实的面宠,不由眼眶微湿。

    值了。

    四十年风雨如晦,四十年殚精竭虑,都值了。

    ***

    唐玄不惜动用武力,这才把那群闹洞房的小子们赶走,回过身,看到司南坐在喜床上,已然褪去了喜袍,正背对着他,微垂着头,身影略显单薄。

    是在害羞吗?

    他的南哥儿和他一样,也在为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紧张又期盼吗?

    唐玄心头涌起无尽暖意,温柔又缱绻,暗暗告诫自己,要好好待他,不能急躁,不……伤到他。

    就在这时,司南转过头,狡黠一笑:“小玄玄,快过来瞧瞧礼单,成个亲比开火锅店还赚钱


    第298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