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2)
作品:《润谷(完结)》
一十四年对自己的逼迫终使自己早衰多病,恍惚之间又看到润谷灵动的模样,本以为是迟来的幻梦,却惊喜地发现一朝回到了少年。不知是何时候,不敢唤得亲切,只以“爱卿”代之。
第4章 第三章
入了寝殿,招润谷进来,唤退一众阉人,皇帝仍觉头重脚轻,便靠在软垫上。
丞相自入了寝殿,便有些心惊,总觉得会有些不好的事发生。眼前的皇帝熟悉又陌生,让人琢磨不透。
罢,罢。无论如何皇帝的信任从未变过。
见皇帝以手扶额,双目紧闭,眼皮不住颤动,一副痛苦的样子,丞相有些不忍心,于是上前给皇帝按揉眉心。
良久,皇帝缓缓道:“朕有些乱,近日发生的事,还望爱卿为我理一遍。”
丞相不疑有他,却在讲述之时细细观察皇帝的反应并旁敲侧击地讲出了北夷之事,唯恐再刺激到他。忽然,却见皇帝浑身剧烈颤抖,一口血喷到了他的身上。他一惊,想抚慰皇帝,却发现皇帝再也听不进一句话了。他想喊人,却被皇帝勾住了脖子,捂住了嘴。皇帝的手颤抖不止,却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不肯松手一分,甚至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皇帝的心情如波涛一般汹涌。
该死!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悲剧的开端,既是生离又是死别的时刻。决不能放他走,决不能第二次失去润谷!
皇帝的束缚骤然减轻,仿佛脱力一般。
“臣去唤太医。”扶皇帝躺下,丞相说着快步走向门口,却听皇帝唤他,声音一如既往地清朗平静:
“润谷,此事你怎么看?”
只见皇帝稳稳地站在身后,唇边血迹擦得半干。
“陛下……”他关切地唤道。
“无事,你且说说。”
“臣,愿为国分忧。”
“何解?”皇帝说这两个字的语气给丞相冷寂之感。
“臣虽不才,亦读过些许兵法。须知南方半蛮之地,民风开放,不谙礼数,却朴实勇武,可为奇兵。北方百姓远离故土,复仇归乡心切,亦可用之。京城尚有兵十万,调其四一,配以各州守军,未尝不可抵御北夷。北夷气焰虽盛,却并非持久,只需一场败绩,就可灭其气焰。臣两次剿匪,略有经验,可以带兵。”说着话,丞相恐慌之感更甚,他深知此计的风险所在,却并无他法。除他之外,没有人能够像他一样聚拢民心,发挥出十成的效果。或许此时他已经触及到了皇帝的底线。伴君如伴虎的感觉他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以至说到最后四个字时已经带了些许颤音。
这场景是如此的熟悉,皇帝不知道多少次在回忆中见到过。正常来讲,接下来他会对丞相大加赞赏,力排众议,送丞相走上一条不归之路。皇帝知道,为了国家,他应该再次给予丞相毫无保留的信任,但他不能用丞相的生命冒险。他出门,遣退众人,仔细查看。并无一人偷听。归来,他佯怒喝到:
“尔敢架空朕!
相位、爵位、民心都有了,这次你还想要军权吗?”
这是前世一位大臣的说法,但皇帝深知这不是丞相的本意。
“微臣,”丞相首次跪伏在地,用颤抖的声音说,“不敢。”
“不敢?”皇帝冷哼一声,“你还有什么不敢的?”
韩霖斌感到一切都完了,他绝望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自认为错估了皇帝的信任,跨过了底线,使得皇帝的信任荡然无存。仅凭这一点,纵使天大的本领也使不出。他本应该提一个保守一点的建议,就算效果差一些、依然是自己出马,但或许就不会触及皇帝敏感的神经,以至事情发展至此。
皇帝的语气缓了缓:“你已为文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功高盖主的罪名你并非不知。如今你找朕来要军权,你要当人怎么看你,怎么看朕!?你且说说,若是败了,你可对得起朕和天下苍生?若是胜了,赏无可赏,你又让朕如何待你?”
韩霖斌赶忙表忠心:“臣绝不会让陛下为难。”
第5章 第四章
此时的皇帝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皇帝了。原本刚看到润谷,他又回到了当时的心境。但戏一演,他的内心就不自觉的按前世的方式思考问题,恍惚间感到这才是帝王应该拥有的态度。皇帝深知,韩霖斌是孤臣,从不结党营私,接手的事也让他从来没有后顾之忧,这使他对韩霖斌的信任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正是因为这种信任,韩霖斌才敢跨过文武的界限,插手武官的事。朝
第3章(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