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唐 第1节(2/5)
作品:《梦回大唐》
判,希望自己不会死的太惨。
长久的沉默之后,李恪看着少年,其实最好的做法是把少年的事情宣布于世,然后自己借机夺取太子之位,可是想到少年要面临的可能他,却无法遵从自己的理智“你的事情不要让任何人知晓,不然我也保护不了你”
李治不可置信的看着李恪,他是什么意思?是要帮助自己隐瞒吗?不打算利用这件事夺得太子的位置吗?还是他另有其他的打算?
“怎么,不相信我说的话?”李恪冷毅的面上终于出现真实微笑,迈步向外走去“也无怪乎你不信,就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那么容易放过你,也许下一刻我就会改变主意,所以你还是要小心,祈祷我不会改变主意”
“你叫什么名字?”他的笑容来的有些突然,却意外的平复了心中的紧张,觉得这个刚刚充满压迫之感的人身上有种让他安心的气息,李治相信这个人是绝对不会将自己的事情说出去的,这种相信是没有任何的理由的,只是自己的感觉。
“李恪”
李恪?那个被李世民称之为‘英果类我’的三儿子,李治望着渐渐远去的背影,知道此人还要从《贞观长歌》说起,李恪他的父亲是李世民,母亲是前朝隋炀帝的女儿,身份是何等的尊贵。可正是这双重的皇室血统阻挡了他靠近帝位的梦想,让他受父亲冷落重臣压制,把他推到了一个被孤立被忌惮被排斥的死角。
《贞观长歌》中的李恪这个形象无比鲜活有力,从始至终他始终在皇位的争夺战中,最后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杀害。在这部电视剧中李恪的长处和缺陷一样明显,是一个并不完美的人,但是这个形象却令李治印象无比的深刻,也是非常的为之心痛,他心目中的李恪是一只雄鹰,勇武,聪明、孤傲、冲动。
可是真正的历史又是如何?历史上对李恪提到的很少,寥寥几笔,有人说李世民极为喜爱这个像他的儿子,可相对于李世民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皇子而言,这个说法又显得苍白无力,若不是有贞观长歌这部电视剧恐怕人们很少知道有这个人吧。
但是历史又与真正的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今日他眼中的李恪又是个什么样的人?沉稳,睿智,光华内敛,还有一股让人说不出的高贵威仪的气质,与贞观长歌中的李恪不知要优秀多少倍,也要更加的耀眼,似乎是贞观长歌中李恪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版。
只是不知这个李恪是不是还会有历史上的哪个结局,如果历史可以改变的话,如论如何他都要改变李恪的结局,不要让贞观长歌中的遗憾发生在现实之中,或许与命运争上一争也不错。
☆、第三章:江山如画为君许
第三章:江山如画为君许
午后的夏日多了一丝凉意,吴王府门前的守卫抖擞了精神站直身体,恪尽职守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一辆马车驶来停在门前,就见驾车之人掀开帘子,一个白衣少年从车中走出,虽然是守卫,也是见多识广,不论是少年身上的服装,还是他身上撒发出来的贵气,都说明这个少年不是普通之人,守卫上前躬身“不知……”
李治从身上去处一块令牌,“我要找三哥”自从被李恪发现了身份,就再也没有见过他,想了几日还是觉得有必要与他谈一谈,只是每次都被李世民叫去旁听政事,很是繁忙,今日终于抽出了时间。
“太子殿下稍等,我这就去禀报”
“不用了,你直接带我去”微微的笑道,自那日后李恪就再也没有出现在自己面前,还以为他会来找自己,李治心中有些失望,不知道在这个时候李恪会在做什么?
走进书房,李恪的面容印入眼帘,或许是在家中李恪的穿着很随意,衣衫因为天气的原因微微惺忪,身上多了几分随和可亲的气息。
“九弟怎么来了?”听到脚步声后李恪便起身,见到来人有几分意外又觉得在意料之内,挥退了下人,重新坐到原来的位置,仰头看着少年,雪色的服饰让少年显得更加的谦和,儒雅温润,就像是上等的羊脂白玉莹透纯净如同凝脂,珍贵的让人无法忽视。
“自然是来找三哥有事”李治唇畔扬着浅浅的弧度,“也许我应该先做一个自我介绍,鄙人李治,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不同于唐朝的国家,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世界”
看着少年认真的摸样,李恪感觉很有趣,尤其是那双碧波般得眸子漾起的涟漪让他觉得少年格外的耀眼“一千多年以后?当真是奇特,不过你来不就是为了与我说这些吧?”对于少年来自哪里与他并不是太过重要的事情。
他还真是超乎常人的沉稳,一般人不是应该很好奇吗?最少也应该问问他以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或者对自己的命运了解一下,但是李恪却什么也不问“当然不是说这些的,我来是想与你商量一件事情”
“什么事?”李恪似乎很感兴趣,换了个姿势道,少年与他商议的事情也不外乎几种,最有可能的就是让自己帮他保密。
“我想把太子的位置让给你”李治丢出这句话后看着李恪的反应,这件事情他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的,首先对于做皇帝他没有兴趣,尤其是在这几天看到劳心劳力李世民后对于皇位更是没有了一丝念想,总算明白了为什么皇帝的平均寿命那么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累的。他想要做的很简单,做一个逍遥的闲人,瞻仰大唐的风采,结识名人走访名山,或者也可以追寻那位青莲诗仙的踪迹。
其次他很有自知之名,自己不是做皇帝的料,皇帝的权柄也不是那么好掌握的,他没有李世民那样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也没有如李恪般的野心与智慧,别说是要扩张了能不能守得住大唐的基业也还是个未知数,他不想看到大唐的盛世繁华葬送在自己的手中,这个令中国人骄傲的朝代应该长久下去,不论如何他都想努力一下,而李恪正是他看中的人选。
“你不是在开玩笑?”听到这样的话李恪觉得自己好像应该惊讶,事实正好相反,好像少年做出这样的事情是情理之中的,因为从少年的身上看不出一丝对权力的执着,有的只是淡然,对他而言权利似乎只是负担,还真是一个妙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功名利禄非我所求,即是如此当然应该把它交给想要的人”坦然的接受李恪的审视,李治不急不慢的道。
“那么这个人为何是我?是因为我发现了你的事情?你用此作为要我保密的条件吗?”李恪深邃的视线注视着少年,因为他发现了少年的秘密,为了寻求保护少年将太子之位让与他,当然也有少年无心权势的一部分原因,只是少年为何如此的相信他?
“这是一部分原因”李治唇边的笑容有些虚渺,“你不知道历史,所以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而我却知道,我不想让那样的事情发生,唐朝是中国人的骄傲,我想要它的盛世华章延续,至少在我看得到的时候可以,我相信你可以做到,而且你也会保护我的不是吗?这样我们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少年的目光由飘渺变为坚定,还有对他的信任,李恪觉得这一刻就算不是为了自己的目标,无论结果是不是会粉身碎骨,只为了少年眼中的向往与信任他也要拼出一个盛世江山,“你就那么的信任我?”
李治轻笑,有着无限的自信,有些人纵是相处一世也无法知心,有些人只需一眼便可以托付“我相信你,也相信自己的眼光”
“很高兴得到你的信任”面上多了几许笑意,心情好像从来没有如此愉悦过,而这一切的缘由仅仅是因为少年的信任,他是不是被少年影响的太多了,笑容敛起“不过太子之位不是说让就让的,父皇如何会同意?”还有那些长孙无忌那些支持太子的人,他们如何会让自己的心血付诸东流?
“事在人为不是吗?我想凭借你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并不是太难,一个胸无大志无心皇位的太子,与一个英明睿智的继承人,你说父皇会选择谁?”有的时候要得到一件东西很难,费尽心思或许都不能得到,可是要想失去确实很容易,只在弹指之间。
少年说的很对,他有信心得到皇位,更何况还有少年的相助,父皇是一个英明的人,到时候必然会立自己为太子,一切都会像水到渠成那么简单,目光流连在少年的容颜之上“至高无上的权利是人人梦寐以求得事情,为了它不惜残杀至亲,踏上鲜血密布之路,而你却那么轻易的放弃了”
是应该说他傻吗?李恪知道不是的,面前的少年可以说是大智若愚,只是他对权势无心,或许他比任何人都要聪明、洒脱,能够走出皇权的诱惑圈,只是就算没有权势少年的风姿依旧难掩,他是一个发光体,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散发着自己独有的光芒。
“至高无上的权利也代表了至高无上的负累,接受了它就要承担那巨大的责任,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由,高处不胜寒,我不想站在那个位置变成自己都不认识的人。”勾唇浅笑,李治望向窗外苍劲的翠竹,“我所之欲不过潇洒此生随性而为,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也许到那时李治这个名字不再是家喻户晓,,没有青史留名,没有功过是非,而是如当年的李恪那般寥寥几笔,一言而过。
此时少年的眼睛比天际的星辰还要耀眼,周身洋溢着淡雅洒脱的气息,如天边的白云般飘逸,似乎不知何时就会随着清风飘散,李恪突然有种拥少年入怀的冲动,不想让他消失,要他永远的留在自己的身边。
手扬起又落下,李恪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异常,自从少年出现,他的向来沉稳的性格就不知所踪,情绪总是受到少年的影响,或喜或悲都沉溺于少年的一举一动之中,为何会这样?明明他与少年相识不过数日?这太不正常了。
想不通,李恪把一切归于少年太过特殊,转身走到书架取出一本书“这是我近几日整理的东西,是关于朝中众位大臣的介绍,虽然你无心太子之位也要做一些了解,不要让我知道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若让人发现你不是九弟,无论是谁都保不住你”
“九弟是什么样的人你可能有所了解了,在宫中一定要小心不要露出什么马脚,要知道你面对的可都是人精,关于以前的九弟的事情我会让人打探后告诉你,关于让出太子之位的事情也不要着急”
唇边的笑容停滞了一下,李治看着李恪,这几日他竟然为自己想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那幽深的眸中亦有对自己的关心,难道是上天想要弥补自己前世不曾得到的东西才将自己带到这里的?水汽氤氲了眉眼,李治发现自己想要说的话仅仅汇成了一句“多谢三哥了”
少年的声音有些哽咽,碧波般通透的眸中也泛出了一层水纱,李恪知道少年在感动,可是却不明白他为什么而感动,依照自己的心,李恪把少年拥入怀中,此时的少年太脆弱,一碰就会碎,直觉少年此时需要一个肩膀依靠,而自己也愿意做那个让他依靠的人。
李恪不知道,正是从这一刻开始,少年进入了他的心中,从此再也抛不开放不下,只能永远的追随少年的身影,守着他、护着他、爱着他,做他的此生的依靠,为他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第四章:蛾眉一笑塞尘清
第四章:蛾眉一笑塞尘清
贞观十二年,吐蕃大军进攻唐边城松州,生番破城及屠,屠杀汉族男性,掠夺女性为奴;上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督步骑五万击之。
吐蕃攻城十馀日,进达为先锋,九月,辛亥,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馀级。弄赞惧,引兵退,遣使谢罪,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资治通鉴
【历史上文成公主入藏是在贞观十四年,此处情节设定为贞观十七年】
夜色浓厚,从吴王府回到东宫刚刚落脚,李治便被李世民叫到承庆殿,一般这个时候李世民是不会宣召的,难道是为了今日他去吴王府之事?李治没有打算隐瞒此事,就是隐瞒李世民也会知道,又何必多此一举?
“治儿是刚从你三哥那里回来?”李世民让李治做到自己身边,很随意的问,面上也没有任何的异常。
“回父皇,儿臣是有些事情想要请教三哥,今天才发现原来三哥才智非凡,我们大唐若是再多一些这样的人才,定能长盛不衰”说话李治看着李世民的反应,他知道这样的话会令李世民生疑,也许李世民会对李恪加深好感,也许李世民会认为他容不下李恪。
果然听到李治的话后李世民眸中的异色一闪而过,“既然如此治儿就要想你三哥多学学”本以为李治是在试探自己,但是想想他的性格李世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李治眼中的那抹敬佩也不是假的,既然他们兄弟友善就再好不过了。
“儿臣也是这样想的”看来李世民是相信他真心对李恪称赞了,李治唇角轻扬,却也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这种事情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他要让李世民潜移默化的接受李恪,“父皇找儿臣来可是有事?”
“治儿对于吐蕃了解多少?”李世民问。
吐蕃,就是以后的西藏,李治沉思,历史上对于吐蕃说的并不多,他只知道唐朝的时候与吐蕃关系很好,也发生了一起著名的事件——文成公主入藏嫁与松赞干布,“儿臣对吐蕃不甚了解,但是近年来吐蕃与我朝关系不错”
“不错”李世民冷笑一声,眼神凛冽“是不错,那是因为他惧我大唐,不敢再轻举妄动,贞观十二年吐蕃扰我边关,杀烧抢掠无恶不作,若不是侯君集”李世民顿了一下,侯君集因为谋反如今已经畏罪自杀,只是不知承乾现在如何?整理了自己的心情李世民继续道“若不是侯君集大败吐蕃,安能有现在关系不错的局面,说到底还是我大唐民富国强,威慑四邻,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李治点点头深以为然,任何时候弱小都会挨打,只有强大了才能保全自己,近代的中国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不过他却没有想到吐蕃在历史上也与唐朝有过战争,看来对于历史他知道的太少了“父皇今日找儿臣来可是为了吐蕃之事?”
“恩,打败吐蕃之后,他们曾经请求和亲,当时我也许诺了”吐蕃不同于突厥,松赞干布已经在哪里建立完备的政权,实力虽不比大唐但还是不可小看,既然他已经俯首称臣,联姻也是可以的。
李治脑中瞬间浮出四个字,文成公主,没想到自己居然有幸见证着历史性的一刻,“父皇可有合适的人选?”
李世民微笑看着李治“我打算把这件事情交给你处理”
“我?”李治愣了一下,随即苦笑“父皇,儿臣接触政事不久这样重大的事情恐怕不是儿臣能力之内的,若是办不好会影响与吐蕃的关系,不如父皇把此事交予三哥如何?三哥做事稳重,儿臣可以在旁协助,父皇?”
李治最后的那句父皇微微有些撒娇的意味,李世民无奈的看着他,目光中很是宠溺“父皇是想通过此事锻炼你,你倒好推得一干二净,都是太子了还那么孩子气,父皇什么放心把大唐的江山交给你”
李世民那宠爱的语气与目光都让李治的心中温暖,靠在他的肩上笑道“太子又怎么了?在父皇面前儿臣就是再大也是个孩子”
李世民半是欣慰半是忧心的叹了
梦回大唐 第1节(2/5),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