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归鸿 第12节(2/4)
作品:《千里送归鸿》
谱中的招式,逐一践行,竟听到耳畔隐隐作响,是那玉笛的孔洞被风扫过的声音。
连曲渊都相信这玉笛早就不会再响,此时此刻,它却在曲鸿的手底再度响起,尽管声音干涩,微弱,断断续续,像是被什么阻住了,却仍能辨出其中旋律。此时此刻,这旋律像是甘泉一般淌入曲鸿的心田。
他凭着一股决然的势头,冲开重围向外杀去,敌人的枪阵被他冲得七零八落,他到另外两名同伴了来到近前,三人围城一个圈,竟然真的冲出一条路来。
转眼,他已移到阵边,听到身后熟悉的声音唤道:“鸿弟。”
他在漫天火光回过头,看到风长林就在眼前,紧紧凝着自己,赞叹道:“鸿弟,你方才的剑法当真酣畅淋漓,连我都看入了迷。”琥珀色的眼底饱含喜悦,犹如星河流转。
曲鸿恍惚地眨了眨眼,脸上浮起一个傻乎乎的笑容:“我也不知是怎么了……”他本想承认自己之所以幡然顿悟,全是思念着对方的缘故,却不知怎么开口,平日里的巧舌全无用武之地,踟蹰中,眼角扫过玉笛末尾不断晃动的小物件,灵光一现,答道:“林哥,我懂了,是你的平安扣保佑了我。”
风长林道:“小小玩物而已,哪能当真,是你原本就很好。”顿了片刻,微微笑道,“即便没有我作陪,你也不会让人担心了。”
曲鸿凝着他的脸,忽然呆住了,他的笑容中似有千言万语,又是骄傲,又是催促,又是不舍,万般思绪汇在一起,却依然纯粹如初,像极了两人最初相遇时的样子。
自己既已领悟他的心意,又怎么能够拒绝。
不过短短顷刻间,太行弟子便重振士气,提枪杀来,连那张旭也在其中,还有白岚,熟悉的脸庞逐一闪过,始终不肯放过他们。
程若兰转向黑黝黝的树林,吹响了口哨声。
黑暗中响起一声长长的嘶鸣,随后是马蹄声惊起,蹄口的铸铁踏过地面,留下一串铿锵有力的声响,愈来愈近。
曲鸿忽然扳过风长林的脑袋,在冷风之中吻上他的嘴唇。
他的动作中带着忘乎所以的狠劲,却在触到对方唇瓣的时刻,变得极尽温柔,双唇相触,曲鸿只觉得周遭的世界仿佛消失不见,天地间只余下面前的人,这一次他竭力记住唇上的触感,仿佛要把一瞬间化作天长地久。
短暂一吻很快结束,他向后撤开,指尖沿着对方脸颊上划过,连余温都没能停留太久。
他用尽最后的勇气请求道:“活下去,等我回来。”
他没能等来答案,马儿而已经到了。
程若兰率先纵身跃起,借着二人身位的掩护,飞出阵外,稳稳地落在马背上。她拉住缰绳,马儿嘶声高亢,前蹄扬起,转了个弯,便往曲鸿面前奔来。
风长林荡起云水剑,将攻向马儿的枪杆悉数拦住。
曲鸿终于转过身去,抓住程若兰递来的手臂,翻身跳上马背。
她又吹了一声口哨,马儿得令后,放蹄狂奔,转眼便奔出数丈之外,将山崖远远甩在身后。
曲鸿骑在马上,拼命回头去看。
他看到风长林撤回崖边,搀起秦英,两人的背影消失在崖边,像两颗小小的水滴,坠入一片赤红的大火。
在坠落前的一刻,他似乎看到风长林也在回头眺向自己,隔着乱军的阻隔,隔着漫长的夜色,似乎向自己点了点头。然而距离太远,他无法辨清那是否只是他的想象。
他在马背上颠簸,迎面而来的风仿佛裹着刀尖,要将他的心撕成碎片。
少年初识爱恨,初尝心动,却偏偏赶在一场杳无止境的途中,这份倾慕不知从何而起,却早已占据他的生命,辗转反侧是为它,昂扬恣意是为它,细小的甜蜜和偌大的悲恸,皆是为它。
程若兰偏过头来,道:“不要乱想,大师哥他……他一定不会有事的。”
“嗯,”他回答,声音嘶哑零落,将他的心绪暴露无遗,他只能拼命地攥紧拳头。
程若兰听到他将骨头攥得格格之响,脸上浮起恻隐之色:“曲鸿,原来你对我师哥……”
“是,我早就倾心于他。”曲鸿答道,“可惜我实在太蠢,直到离别时才敢承认。”
程若兰不再看他,转回头去看着前面的路:“你若想哭便哭出声吧,我只当做没看见。”
曲鸿却用嘶哑的声音答道:“不,我并无后悔,更不会哭。”
他像是要践行自己的话似的,高高地扬起头,迎上刀尖似的厉风,吃吃地笑了。
那笑声散在浓郁的夜色中,也像落入火里的水滴,很快消失不见。
作者有话要说: 第十章、《英雄肝胆》(完)
☆、别日何易(一)
山路蜿蜒,杳杳无边。
时值末秋,山中人迹寥寥,一匹孤马载着两个青年人,踏着残叶兜兜转转,沿途道路狭窄,两侧或是深林,或是峭壁,都披着一层秋霜,满目尽是萧条景象。
不过对于马背上的人而言,萧条未尝不是极好的掩护。曲鸿与程若兰走了一天,日暮时分,终于转出山外,见身后没有太行弟子追来,甚感欣慰,在附近的镇上添置了马匹,便继续往西北方行去,只盼早日抵达襄阳。
一路上,两人不敢投宿客栈,索性买了干粮,毡布之类的行头,卷起来用马背驮着,昼里赶路,入夜后便风餐露宿。曲鸿过了几年颠沛流离的日子,这点旅途辛劳对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不算什么,可程若兰毕竟是女孩,又不曾吃过苦,几天过去,面颊明显消瘦下去,神情中也染上几分忧郁之色。
两人埋头赶路,行至湖北鄂州、汉阳一带,这里水源辽阔,陆上散落着大小湖泊,道路湿润泥泞,马的脚程也慢了下来。
那一日路过溪畔,黄昏时分,曲鸿用树杈叉了几条鱼,架在火上烤,程若兰在一旁抱着膝盖,盯着篝火发呆。曲鸿把烤好的鱼两面撒过盐,递到她手里,一边宽慰道:“快吃吧,别思来想去了,害相思的明明该是我,又不是你。”
程若兰接过香喷喷的烤鱼,却没有马上吃,目光在他身上来回打量许久,才道:“你忽然变得如此通晓事理,实在让我不大习惯。”
曲鸿一面拨弄木柴,一面答道:“你忽然不与我抢鱼吃了,我才不习惯。”
程若兰想到先前在他脸上画猫的恶作剧,不禁轻笑出声,曲鸿大约猜出她想了什么,虽然看破,却没有言明。
从前一路同行的人,一个生死未卜,一个去向不明,心头记挂得再沉,也都徒劳无用,还不如不提。吃完鱼肉,曲鸿灵光一现,道:“我吹曲子给你听罢。”弯腰拔起一根草叶,抵在唇边,徐徐送气。
草叶狭长单薄,耍不出太多花式,吹出的旋律也十分简单,比笛声沉些,比箫声清些,悠悠缓缓,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寂寥。
水畔芦苇丛生,若是放在夏天,想必有不少鸟兽栖于其中,此时已是深秋,只剩下几只白鹭时飞时落。
仔细看去,在错落的白色翅膀中,还夹着一只淡灰色的小巧身影。
曲鸿盯着看了一会儿,问道:“你那小翠是不是比先前长大了些?”
程若兰奇道:“有么?多半是你的错觉吧,小翠早就成年了,若以鸟儿的寿命来论,你还得尊它一声老前辈呢。”
曲鸿笑道:“好么,有劳鸟前辈一路照顾了。”随后又叹道,“唉,我要是也能生出一双翅膀,该有多好,能省去多少碌碌奔走的功夫。”
程若兰道:“你有所不知,我刚捡到小翠的时候,它翅膀折了,奄奄一息。那时候大师哥刚好在研读医书,我们便泛舟去湖心采药,用苦莲、蒲黄和仙鹤草调出药汁,敷在它翅膀上,才把它救活的。唔,现在想来,似乎不小心将它喂得壮了一些。”
灰鸟似乎听到了她的话,引吭发出尖亮的鸣声,掠过湖水,往远处飞去。曲鸿追随着它的去向,心不在焉地看了一会儿,脑海中却全是那人乘于舟上的光景,山风和煦,暮日西斜,青衫映于碧水间,悠悠地打着转……他明明从未见过,却仿佛能够将每个细节勾勒得纤毫毕现,全然陌生的思绪在胸中翻涌,搅得他心神难宁。
他看了一会儿,小翠已经飞出一段距离,忽然往岸边落去。
曲鸿略感惊讶,抬手指道:“你看,岸边好像有人在饮马。”
程若兰也看到了,困惑道:“奇也怪哉,小翠平日从不与陌生人亲近的,怎么突然……”说着眼前一亮,猛地站起来,头也不回地往那人影的方向奔去。
曲鸿被她的模样吓到,也急急忙忙地跟在后面。跑到近处,才终于明白缘由,小翠去找的哪里是陌生人,正是程若兰的师弟乐诚。
乐诚披了一件斗篷,下缘垂过膝盖,将他原就不算高大的身体罩得严实,难怪从远处看不出。与他同行马儿拉了一辆简陋的木车,车板上运了几捆柴草,赶车的是个老者,衣衫褴褛,面貌沧桑,几乎要与柴车融为一体,曲鸿刚想发问,就见程若兰喜出望外地扑上去,半泣半笑道:“师父!可算见到您了!您是怎么找到诚儿的?”
曲鸿从旁听着两人言语,暗自感到几分惊讶,程若兰的师父便是当今潇湘派掌门张熙庭,也就是不逊于黎峻的名门之首,他没料到如此身居高位的人,竟会屈尊乔装成山野莽夫,不由得生出几分钦佩之情。
乐诚见曲鸿站在一旁,忙做了个请的手势,介绍道:“师父,这位便是我提到曲少侠。”
曲鸿踟蹰片刻,还是上前一步,拱手道:“晚辈见过洞庭居士。”行过礼后,微抬起头,更加细致地打量他。
张熙庭虽刻意在脸上抹了土灰,眉眼却奕奕有神,视线落在曲鸿脸上。曲鸿经历过黎峻的前车之鉴,对所谓的名门正派颇为不屑,此时猜不出对方会如何回答,不大情愿地等着。哪知对方很快露出慈色,在他肩上一拍:“鸿儿,你竟已长这么大了。”
曲鸿惊道:“您从前见过我么?为何我全无印象。”
张熙庭点头道:“自然见过,只是我上次见你时,你还不足满月,所以不会有印象。此次再度相会,倒令我备觉时光荏苒,感慨良多。”
曲鸿的心情被这几句话彻底扰乱,他原以为义父是在逃离摘星楼之后才收养自己的,现在想来,似乎并非如此,心中顿时冒出诸多疑问,迫不及待地想要追问。
张熙庭看出了他的心事,宽慰道:“关于你的事,稍后与再与你慢慢详说,眼下既然我们四人已经齐聚,还有更紧要的事。”抬头眺向前路,接着道:“过了这片沼地,不远便是鄂州城,你们这一路走得委实辛苦,今晚我们去城里的客栈投宿。”
程若兰听了他的话,疑道:“师父,太行掌门与摘星楼勾结的事,诚儿已经与你说了,我们一路上为躲人耳目,才特地避开大道,此时往城里去……怕是不太好吧。”
张熙庭却笃定道:“正相反,我们偏要去最热闹的地方。”
程若兰更加不解,追问道:“特地去热闹的地方是为何故?”
张熙庭悠悠答道:“为的是引出摘星楼的尾巴。”
*
四人一行到了鄂州城边,道路渐宽,来往行人也多了起来,程若兰和乐诚已经许久没见过人群熙攘,不由得东张西望。
曲鸿也谨慎地四处巡视,见城门边进出的行人中,有些金人打扮的官吏,衣着华贵,车马气派,一认便知。除此之外,似乎还有不少江湖人士,提刀带剑,步履匆匆。
张熙庭依旧扮作车夫,一言不发地赶着马。车停路边,他还留在车沿上,百无聊赖地坐着,他的乔装之计实在成功,来往行人之中,几乎没有一个会多看他一眼。反倒是程若兰三人,年轻意气,各自骑了马,走得颇有阵势。引得男女老少频频侧目。
到了城门边不远处,三人纷纷下马,到路边的茶摊上坐定,买了三碗粗茶,店小二端茶的时候,曲鸿叫住他,指了指城边金人的车马,压低声音,饶有介事道,“小兄弟,敢问这附近有什么大口吃酒,大声聊天的地方。”
小二见他们三人皆是江湖打扮,即刻心领神会道:“进了城往左拐,第三条巷子里,有一个‘太平酒肆’,你们甭理会那招牌破旧,尽管走进去便是,里面宽敞热闹着呢。”
曲鸿点头道:“多谢嘞。”三人喝过茶,接着驱车牵马,披着暮色夕照,往城门而去。
店小二所说的“太平酒肆”果然并不远,从巷口望去,招牌果然破旧,几个乌黑的大字写在一块陈旧的牌匾上,歪歪扭扭,粗细不均,叫人哭笑不得。
有钱的金人老爷都集中在气派的酒楼里,是断然不会到这种破败巷子里来的。寻常百姓忍得他们飞扬跋扈,武林人士却忍不得,宁可换到其他地方吃喝。能够大口吃酒,大声聊天,说的便是这一层意思。
马车停在了巷口,马也拴在巷子边的老槐树上。三人一同钻进巷子,来到那灰头土脸的招牌下方,推开吱呀呀的木门,挨个走进去。
刚一进门,一股烟酒之气便铺面而来。这酒肆里面果然比外面看上去大出许多,简陋的屋舍中,熙熙攘攘坐满了人,年纪都不算大,男子居多。桌子凳子摆放凌乱,这些人散在其间,也不分哪桌哪席,有站有坐,不拘小节,各个举着酒碗,你一言我一语,攀谈正欢。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有基友问我目前的进度,其实已离收尾不远,大纲剩下不长了,不过还是有一些想写的点埋在里面,争取顺利平坑。
☆、别日何易(二)
此时开口的是个中年大汉,操着陕北口音,嗓门粗犷,正说到激动的时候,一只脚干脆踩在凳子上,腰间的佩刀晃来晃去:“各路豪杰齐聚的光景,老夫已经快二十年没有见过了,当真是怀念得很,这一回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
旁边有个小辈拱手一敬,问道:“这位大哥,难道二十年前的那一回,你也在场?”
那人朗笑几声,答道:“嘿嘿,那可不是,当年投入魏盟主麾下的英雄豪杰,整整收了三个营,入义军者不论出身,皆以武功强弱定高低,譬如我就凭着一代单传的黄家刀法,在第二营里的捡了个副都头当。”
周围立刻有人起哄道,“这话当真?”,“我看是在吹牛皮罢”,那人也不恼,将酒碗端起,仰首掀了一大碗,而后摇头晃脑地讲了一通,襄阳城外如何张旗鸣鼓,摆起英雄擂台,比武论胜负,酣战三天三夜……讲的都是当年的旧事,面面俱到,巨细无遗。江湖人最爱听的便是这类故事,很快被他的讲述吸引,也不再质疑真假,只管顺着他的话,同声赞叹。
曲鸿左右看了一圈,等他讲完之后,上前一步,抱拳道:“敢问黄大侠也拿到了英雄帖,要去襄阳赴会吗?”
那人朗道,“不错。”转头看向他,面露疑色,曲鸿忙补充道:“我们兄妹三人,也想去见见世面。”
那人将他上下打量一番,“我看几位小友年纪轻轻,倒是颇有抱负啊。”曲鸿谦让道:“不敢当,只不过想出来历练一番。”
曲鸿生性灵动,将初出茅庐的谨慎模样演得惟妙惟肖,程若兰和乐诚原就年轻,各自穿了斗笠蓑衣,打扮颇不起眼,只消略作唯诺之态,旁人更
千里送归鸿 第12节(2/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