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农家日常 第16节(2/4)
作品:《桃源农家日常》
常喜盛也不客气,直接道:“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我们家也做这生意,一共有种方式。一种很简单,直接购买,另一种就是租用。你那离得远,租用肯定是不成的。
如是你想做这生意,我们直接卖给你,你自己决定用什么方式去兜售。到时候枇杷县那边我们就只卖给你一家,也就是让你在枇杷县做独家生意。不管那边有谁来给我们拿货,给的价钱再好也是不会卖的。而这价格不算运费我们按照卖给外村的价格给你,因为给你是做独门生意,价格也就会比卖给自家高一些。”
尤茂源是个懂行的,自然知道这已经十分优惠,连连道:“这是我占了便宜了,我哪里会有意见,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做成?”
“这扇车也是刚弄出来不久,我们还来不及怎么做就过年了。光咱们桃源村就有不少人订了货,其他村子得了消息,也有不少人过来订货。这玩意做起来虽然也不算太工夫,可咱们之前没有准备板子啥的,所以给你的至少得一个月后,且只能一架。那时候提货的时候正好可以看看茶油、茱萸啥的在你那寄卖卖得咋样。要是能成,正好两样一起运过去,也省得麻烦。”
因为之前的稻床,其他村子的人和他们做生意已经很有经验。一见这里有好东西,就连忙赶过来了。
扇车虽说不算贵,可一家购买不少人家还是支付不起。而租用还得排队,现在常家也才三架扇车,一架自家用是不外借的;另一架是放村子里大家想用跟里正排队,也不用钱算是捐给村里的;另一家则是专门租给外村人,要排到实在太难了。
都是刚秋收,很多人家都争着要用,租用虽然便宜,可太难轮到。
所以不少村子都是集资订下几架回去公用,或者是几户人家一起买一架。而桃源村本身也有不少人宁可自己掏钱,也不愿排队等。实在是桃源村人太多,太难轮到了,只要有点钱的都宁可买一架。
才没多少工夫,现在常家手上的订单就有好几十架,按道理一个月肯定排不到尤茂源。不过为了开拓那边市场,也就破例先给。
扇车比稻床要复杂,常昱就算张八只手也忙不过来。所以常喜乐让常老爹从村子里挑几个木工手艺好,人也勤快的村民组建成一个木工坊,专门制作这些扇车。工钱跟榨油坊一样,底薪加上绩效。
桃源村人多的优势又一次展现,很快就凑齐了五个人。只是过年时候就停工了,开工得等到元宵之后。
而木工坊的生产方式依然以流水线形式作业,先将扇车的部位拆分为,规定好规格,然后每个人制作其中一部分,最后组合起来。这样效率高很多,且技术含量也降低了。只要本身会一些,然后再学一会就能操作。不像这世由一个木工制作全部,就得需要掌握很多技术,很长时间才能出师。
这木工坊的建成不仅仅使得这五个人有了活计,还带动了其他人。因为制作这些就需要木头,常家现在开始收木头,价格给得还不错。这又使得村子里一部分人有活干,有钱挣。
只要常喜乐弄出一样东西,生意虽然是常家的,受益的往往是全村的人,而常喜乐要的也正是这样的效果。
而这扇车对外也被冠上前缀,就跟茶油等物一样,叫桃源村扇车。
尤茂源听这话也十分高兴,他也是个懂得木工活的,也知道这样一个东西做出来不容易,这肯定是给他插了队的。
“成,到时候我亲自过来提货,那我们现在先订契约……不是我信不过你们,就是,就是……”尤茂源说完这话就觉得不妥当,都是一家人,咋还能这么生分,好像怕对方不守信一样。
可这是他父亲从小耳提面命,让他牢记只要做生意就得订下契约,不可随口一说就完事。可现在面对的是岳家,一时让他不知如何开口,就怕被误会。
常喜盛笑道:“就得这样,有契约办事才更妥帖,反正也不费什么事。”
“对对,大家说好也是省得有啥事扯不清楚,伤了感情。”
尤茂源听这话顿时舒了一口气,也更意识到常家已经不是纯粹的农人了。也只有开始做生意,才会对这些十分重视。
几人刚订好契约,就有人进家门将他们都拉到自家去喝酒。
今天初三,正是从村头吃到村尾的开始。
常喜乐带着常昱也去了,他现在可是村子里最热门的人物,因为这段日子所作所为,大家可都是看在眼里,又得到了实际的实惠。平时也不知道咋表示,这种时候就是表达自己感激的最好时刻。
常喜乐被请去酒席,都是被请到上座,不仅仅因为秀才的身份,还因为大家对他这段时间所做的事。
大家都想向常喜乐敬酒表示感谢,可常喜乐身边有个常昱,根本就不让常喜乐沾一滴酒。
常喜乐只能发话他不方便喝酒,在村子里虽说这种时候是没办法拒绝敬酒。可面对常喜乐,大家也不敢执意而为,大家对常喜乐总觉得有些距离感的,而且属于仰望崇敬态度,从前就有现在看他如此能耐,这种感觉也更甚了。
所以只能把这种热情转移到常老爹、常喜盛和常喜旺身上,就连尤茂源也不放过。大家都被灌得醉醺醺的,尤茂源一直到回家那天就没有清醒过。
就连常家女人也没有被放过,女人那一桌同样热闹。未出阁的女子一般也就是吃个饭,可已经成婚的妇人却是不同,要放开得多。今年光景好,所以也放开的吃喝了起来,吃得高兴的时候,也像男人一样猜拳喝酒,声音甚至比男人那边还大。
这种时候要是有妇人不参加这样的活动,而是窝家里不愿意出来,肯定会被说道。
因为在村子里,不光是男人,女人也是有交际圈的。要是不合群,就意味着被排在外头,以后有啥事都没人帮衬。
要是谁家媳妇因为害臊,而不愿意出门与人相处,都是会被说道。跟外头一些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在这里更讲究的是集体的生活,讲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因为大家很明白独木难支,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成事。
而想要感情好,不交流怎么行,感情又不是无缘无故的出现,这种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常喜乐本不关注妇人间的事,可实在是被唠叨的都知道哪家的媳妇不合群,被大家所不喜。因为只要有哪家媳妇是这么个性子,就会被到处传,大家很是瞧不上。孙婆子也是个管不住嘴的,也就喜欢唠叨,让常喜乐都给记住了。
整个村子都热闹这段时日都热闹不已,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常喜乐一天都不知道去了多少家吃饭,经常这边屁股没有坐稳那边就开始叫人。有时候两家为抢人的事都要吵起来了,常喜乐没办法只能挨家挨户一个个的去坐一会。他现在可是炙手可得的人物,要是不去,大家倒是不会埋怨他,只会觉得自家哪里是不是做得不好,所以才会让常喜乐不乐意上门。
不过这么一来,倒是让常喜乐把所有人家认了一遍,对这村子的情况也就更加了解了。
“哥,你咋今天就回来了?不是说初五才回来的吗。”常喜乐在外头吃了一圈,一回到家就看到了常喜兴。
常喜兴的表情有些不自然,闷头的嗯嗯了两声就没有了动静。
常喜乐心底更加好奇了,“这是咋了?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啊?你们啥时候到的。”
常喜兴一脸的难为情,“没,就,就是想回了。”
常喜乐见状更加肯定是出事了,否则常喜兴不可能这么不体贴才住了一天就回来。按照往年的记忆,至少都要待到初五的。这也是常喜兴心疼王大嫂的缘故,因为一年也难得和家人见一面,每次就尽可能留时间长一些。
孙婆子这时候出来了,脸色也不大好看,“小五,你也别问了,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大哥的脾气,他不想说你问了他也不会张口。“常喜乐听这话就明白,肯定是常喜兴在岳家遇到了什么事,估计还跟自个有关。所以才惹得常喜兴看到他面露愧色,孙婆子也出面打圆场。
常喜乐想了想大致就能猜到了,不过他并不打算说什么,怕常喜兴更加难堪,以后面对他的时候更没法直起腰杆。
他这个大哥为人老实憨厚,但是有时候太喜欢把什么事都往身上揽,总觉得自己是大哥,就得把整个家挑起来,偏偏能力又不足。他自个也知道,所以更加任劳任怨,把自己看得太低,又是让人心疼有时候又觉得有点可气。
所幸几个兄弟都不是好吃懒做的,否则这个性子会被欺负死,儿女老婆都跟着受罪。
常喜乐转头去找了常喜盛,常喜旺早就喝醉了,而且就他的性子天塌下来都不知道咋回事。
常喜盛虽然也被灌酒,可他这人脑子灵活,在外头这段时间也知道怎么挡酒不伤感情,所以现在还清醒着。有曹二嫂在,家里的事瞒不住他。
常喜盛冷哼,“嗨,还能啥事,不就是那家子人眼红想沾好处了呗。而且还说了你的闲话,咱们大哥啥脾气你不是不知道,说他窝囊没用都行,就不能说咱们兄弟尤其你的不是。这不,一生气一大早就回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木制扇车在西汉就已经出现,而1400年后欧洲才有类似的扇车出现。这里的世界就当做是欧洲那种水平吧23333
第44章 兄弟
这事说起来也并不是没有预兆,常家的吃食摊子和榨油坊现在弄得风风火火,而且大家都知道两者分别由常喜盛和常喜旺两兄弟负责,老大常喜兴却什么都没有沾。
这事放在桃源村大家倒是没有太多想法,毕竟大家普遍还是觉得,农人就得以种地为主。这是根本,不管发生啥事,这都是不能丢的。
常喜兴作为家里的长子,专门负责家里田地很是正常。
这也是因为桃源村是站在常家人的角度,觉得都是一家人,谁管啥还不一样。
再者大家都知道几兄弟以及他们媳妇的性子,大家都是明眼人,自然知道这么安排的道理。
可是作为王大嫂的家人,所站的立场不同,再加上心有贪念,则觉得这是大大的不妥了。
之前常家收茱萸和油茶果,他们想要以次充好,被负责此事的二房毫不客气的给驳了面子。他们也曾找过王大嫂,让她去给通融求情。可这事王大嫂压根插不进去手,只能不了了之,王家人心里早就不平。
而且看到吃食摊子生意这么红火,榨油坊也越来越好,心里那叫个眼热,那可都是钱啊!
王大嫂偏偏是个没心眼的,觉得都是一家人,常家的事很多都跟王家人说了。王家人也就知道他们分成一事,没少为此沾好处,时不时找借口借钱。
而等他们还知道吃食摊子现在竟是完全由曹二嫂负责,且摊子请的人也是由她决定,这下王家人更是坐不住了。
要是这事负责的王大嫂,那到时候那摊子岂不是就是他们王家人说的算!
到时候拿钱可就不像现在,还得找各种借口舔着脸去求。只要从摊子上抠点,那就做够他们一家子吃的了。况且还有工钱,到时候工钱起得高点,他们也衣食无忧了。
王家人想得好,可平日来往却也不敢说这些。毕竟当时都是在常家,也是怕隔墙有耳。他们虽然是有心思,却也是害怕常家人的。除了常喜兴是个老实的,其他人可都不是省油的灯。否则之前收茱萸和茶油果的时候,也不会这般被对待。
常家要是不给面子,可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所以趁着王大嫂这次回娘家,就开始给王大嫂灌输常家人的不是。说常喜乐瞧不上他们两口子,所以什么好处都让另外两个兄弟拿了。
王大嫂也曾反驳,说常喜乐有另外打算,可王母还有几个嫂子连番攻击,木讷的王大嫂哪里是她们的对手。几个女人越说越激动,原本只是想让王大嫂为自个为自个小家多想想,想挑起王大嫂的不满,去怂恿常喜兴去闹,把吃食摊子或者榨油坊弄到手,结果说着说着就成说常喜乐的坏话了。
而她们刻薄惯了,所以这些话也就极为难听。
她们说得高兴,也就没记着防人,被杨子给听见了。
杨子可是最喜欢常喜乐,他年纪虽小,却也知道因为常喜乐他们这些日子才会过得越来越好。
而且他本身回姥姥家就很不高兴,因为之前他身上穿着漂亮衣服,被大舅家的二表哥看上了,姥姥竟然让他把自个的衣服送给那二小子!说是反正他们有钱,以后再做就是了。
杨子怎么会愿意,他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穿这么好看的衣服!
而且不仅仅是他身上的衣裳,就连槐子和枣儿的衣服也都被表哥表姐瞧上,王家人都想把他们衣服扒拉下来。不过终究不敢太过,毕竟常家人可不是省油的灯。便是想着杨子还小,知道个什么劲,到时候让王大嫂说是不爱穿了就送人就成。
可杨子可不像爹妈那样逆来顺受的,说不给就不给,哭着嚷着要回家,要告诉爷爷奶奶,这才让王家人消停。
可就这么一闹,惹得王家人看他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时不时就说他是个小气的,以后不成大器。
杨子人小鬼大,这些话可都听得十分明白。所以更加不乐意在姥姥家待,让他大过年去干活也不去。王家人也拿他没法子,总不能上鞭子不是,就指派常喜兴还有槐子和枣儿。
也正因为杨子在家,就把王家人跟王大嫂说的话一五一十都听进去了。
杨子听完非常的生气,自己那么好的小叔竟然被说成这样,还被骂破了相变了态,竟然连长幼有序的道理都不懂,就是瞧不惯常喜兴啥都有所以故意晾着。这些还是好听的,有些更难听的话杨子听得直颤抖。
从小杨子就被灌输常喜乐是最能耐的人,被常家人捧得很高,可以说是所有孩子心中的偶像。结果被这么说,心里肯定是不服气。虽说以前不爱搭理他,但是也是因为努力读书的缘故。后来没法读书了,可是非常疼他们的。
愤愤不平的杨子当时也没进去吵,看自个娘被轰得一句话都插不上嘴就知道自个进去也讨不了好,所以等常喜兴回来,就把这些话原原本本的说给常喜兴。
常喜兴虽说向来脾气温和,可就如同常喜盛说的一样,欺负自己可以可说自己家人却是不行。他之所以会妥协何尝不是因为在乎家人的缘故,这就是触动他的底线了。
况且在他眼中,王家人肯定远不如常家人和他亲近。
他只是憨厚老实,却也不是傻子,如何不知道王家人啥性子。不过是因为王大嫂的缘故,所以才会忍让而已。
可这一次他却不乐意了,直接去找王家人说道。
王家人刚开始是有些心慌的,还狡辩说杨子不过是个小孩子,怎么能听一个孩子说胡话。
杨子不乐意了,常喜乐自打开始教他功课,他因为聪明是家里学得最好的。而现在有了学堂,除开常昱也是学堂里学的最好的一个。他的记性好,经常被常喜乐夸赞。现在也是众星捧月,大家都觉得他很是聪明厉害。如此环境之下,自然也有了傲气,哪里容别人说他的不是。
他便是直接嚷道,那让他们发誓要是这些话不是他
桃源农家日常 第16节(2/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