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江东双璧江东双璧 第11节

江东双璧 第11节(1/3)

作品:《江东双璧

    曹丕笑笑,不说话,孙权拍拍他的肩背,以示安慰。

    “借兵可以吗?”曹丕问。

    “借多少,拿什么还?”孙策问。

    曹丕说:“我爹把我抵在这儿,他要和袁术先打一场,打完再和袁绍打一场。出啥事,你把我剁了。”

    周瑜说:“胡扯,你爹既然将你送到我这儿,就是料定我不会拿你当人质,他的生意精得很呢。”

    以曹操为人,知道周瑜肯定不会为难曹丕,既表示出了诚意,最重要的是,让曹丕送来的手书,是假天子之名下的皇令,孙策出兵是勤王。事成之后,想必封个王是不会少的。

    “我得考虑。”孙策说,“不是不借你兵,此事牵扯太复杂。”

    鲁肃说:“袁术还在一旁虎视眈眈,寿春距此地甚近,万一招致反扑,后果不堪设想。”

    “你们考虑吧。”曹丕说。

    周瑜道:“我要送封信给你爹,找他谈谈。”

    曹丕说:“不必了,你跟我说就行,出门前他就说了,我说啥就是他说啥。”

    周瑜没再说话,饭后和孙策、鲁肃商量了一会儿,鲁肃点了几句,便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走了。

    孙策和周瑜商定后,最后由周瑜与曹丕交涉。

    “坦白地说,”周瑜道,“不能借兵,至少最近不行。”

    曹丕刚睡醒,没说话,看着周瑜。

    “不是信不过你。”周瑜又说,“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跟你说实话吧,兵不行,派不出去。”

    “哦。”曹丕说。

    孙权在旁边问:“什么时候能好?”

    周瑜答道:“最少半年。”

    曹丕看了孙权一眼,知道这不是两人串通好来诳他,多半确实是周瑜说的这样,于是只得点头接受。

    “作为补偿,”周瑜说,“我和孙策会以别的方式,来牵制袁术。你立即送封信给你爹,信在这里,我写好了,不能增兵,但我会派兵袭击袁术后方,让他疲于奔命。”

    曹丕又点点头,周瑜说:“具体战术,我会一应告知你,你和孙权可随军出征。”

    “太好了!”孙权说。

    “不行!”孙策说,“孙权才十四岁!”

    “十五了。”周瑜说,“虚岁十五。”

    孙策说:“十五岁能做什么的!让他带兵吗?”

    周瑜漫不经心地批注阅兵册,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你不培养孙权打仗,让他成天在家里闷着做什么?你调子敬过来,还让他带上孙权,除了练兵,我不信你没别的想法。”

    孙策说:“可是十五也太小了点,流箭无眼,曹操的儿子死了也就算了,我自己弟弟,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娘不杀了我啊!”

    “什么叫曹操的儿子死了也就算了?”周瑜哭笑不得道,“咱俩从孤山追到巢湖边上那年几岁?你自己说?”

    孙策不说话了,他和周瑜再见面的第一年,也才十六岁。

    他若有所思地看着厅堂上挂着的风筝,突然说:“这么一眨眼就五年了。”

    那一年,周瑜的父亲去世,孙策牵着风筝的线,站在竹筏上,迎着万里秋风,杳阔晴天,慢悠悠地划过巢湖。

    回想过去,恍若隔世。

    “行。”孙策说,“你得看好他俩,别出岔子。”

    数日后,孙权便加入了孙策的吴军内。以周瑜的想法,是让他接手孙策的亲兵,别的人都不一定信得过,只有孙权是最可靠的。

    当然,周瑜自己心里最清楚,有的时候即使是亲兄弟,也不一定可靠,历史上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事还少吗?但他很有把握,有自己看着,不会有什么事。毕竟孙权一半是孙策带大的,一半则是自己带大的。

    看着孙权加入操演兵马,曹丕在一旁协助,周瑜有种看着自己的徒弟逐渐成长的感觉。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孙权还在发烧,瘦瘦小小。没想到数年过去,穿戴上铠甲,眉目间虽稚嫩,英气却不逊于孙策。

    寿春的信使也到了,袁术派出的信差刚到就被周瑜捆了起来。信差一脸无辜,尚不知发生了何事。接着孙策要把信差斩了,脑袋放在匣子里交给曹操。周瑜依旧不愿多造杀戮,只吩咐手下将信差捆住,送去给曹操。

    这么一来,就相当于与袁术彻底翻脸。孙策与周瑜又商量着起草了一篇檄文,讨伐袁术,正式与曹操、袁绍结成了同盟。

    这一年的六月底,袁术不顾多方阻挠与声讨,登基为帝。

    六路盟军讨袁,周瑜有种预感,捡漏的时候到了。

    周瑜将八千骑兵交给孙策,让他与孙权、曹丕三人带兵,沿后路袭击寿春,以游击战牵制袁术,为曹操争取时间与缓冲。

    而周瑜独自留在了吴郡,协助孙策打理内政。送别孙策后,周瑜又特地叮嘱了一番,让孙权凡事不可冒失冲动。此次征讨袁术,以骚扰战为主,主要目的是让袁术无暇他顾。

    “你在家时多休息休息。”孙策说,“若成功扳倒袁术,各路联军会师,说不定还得劳烦你跑一趟。”

    周瑜眉头深锁,点了点头,孙策手指捏了捏他的眉头,问:“怎么,有心事?”

    周瑜摆手,自打今年开春短暂的一段梅雨后,现在整个江东进入了旱季,已经六月了,滴水未下,太湖水位渐低,今年粮食必定会歉收。整个中原连带江东江南都旱,十年难遇的大旱之后将是大涝。

    吴郡一地背倚太湖,虽减产却依旧能养活一郡人,然而徐州以北等地,灾民只会越来越多,若不早做准备,后果不堪设想。

    鲁肃中军祭酒,孙权、曹丕左右军校尉,张昭参军,周瑜亲自给孙策斟了壮行酒,想想又说:“务必注意安全。”

    “行。”孙策拍拍周瑜的肩。

    周瑜反复叮嘱鲁肃,说:“伯符这人打起仗来不顾前不顾后的,喜欢朝前冲,你多拽着他点。”

    鲁肃笑着说:“没问题。”

    周瑜又朝孙策说:“我给你备了点草药,万一中暑了……”

    “行了行了。”孙策哭笑不得。

    曹丕和孙权带着前锋走了,张昭与周瑜交代了几句,无非是兵马粮草之事,最后连张昭都走了,剩下周瑜和孙策拉着手,站在大部队后。

    这是数年来,孙策第一次独自出征。

    “我不担心你。”周瑜说,“就怕你管不住孙权和曹丕。孙权也就算了,曹丕你可得悠着点,绝对不能让他俩贸贸然动兵马。”

    “你放心。”孙策说,“又不是没见过我治军,到了战场上,就由不得他们说了算。”

    周瑜说:“要发动袭击,一定要详细再三商议,禁止越权。军务之事,凡有不决之处,可问张昭。”

    “嗯。”孙策笑着看周瑜,片刻后说,“刚想说你近日不婆妈了,没想到又婆妈起来。”

    周瑜盯着孙策看,似乎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没说,只是提点道:“鲁子敬擅与人打交道,这种事可问他。出兵、行军之事,当你的想法与张昭相左时,一定要听他的。”

    孙策说:“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周瑜笑了起来,放开了孙策的手,说:“去吧,待你得胜归来再说。”

    孙策说:“照顾好自己。”

    孙策那表情,像是想上前一步,最后还是忍住了。

    “走了。”孙策挥挥手。

    “快滚。”周瑜说。

    孙策带着大军开出,已是过午。周瑜回到太守府内,这段时日里,由他全权处理孙策的内务及后勤。孙策一走,周瑜反而有点不知道要做什么了。

    孙策带兵前往寿春,与曹操、袁绍的联军互相呼应。抵达丹阳时,周尚终于派出了他的所有兵力,加入了孙策的队伍。这么一来,粮草的负担再次成倍增加,周瑜第一次给孙策派粮草,是在孙策抵达淮南之时,与此同时,吴郡内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这一年的夏季,旱得令人措手不及,太湖畔常常可见水位降低,泥淖中的死鱼死虾。周瑜把战船再次朝湖心挪了一次,令人重新打桩,建了新的码头。

    稻米两季,早稻近乎颗粒无收,而临近各县开始粮荒,唯独吴郡保有余粮。外面的蝉叫得让人烦躁不安。盛夏之时,周瑜浑身出汗,只着单衣,在房内批阅军情。

    孙策的部队也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所过之地,十田九赤,尤其中原一带。孙策的家信中提及,不久后也许会下雨,一旦下雨,就会配合曹操,开始两路攻城。

    军队没有水喝,溪流都已干涸,井水水位也全面降低,士兵口干舌燥,嘴唇龟裂流血。周瑜复信的批示是:绝对不能等候下雨,必须主动去寻找水源。与此同时,来自中原、徐州等地,四面八方涌来的灾民也已进入了吴郡。

    共计四十万人,没有粮食,没有水,聚集在太湖引出的护城河外,捕捉鱼虾为生。周瑜开始面对另一个难题—开仓赈灾。

    吴郡储存的粮食仅够三年之需,还得供应孙策的军粮,一旦后方开仓赈济,前线就无以为继。

    与此同时,曹操与袁绍的部队也已与孙策顺利会师,整个江东一带,被孙策彻底掏空了。寿春城外聚集了六万大军,只等着讨伐袁术。

    周瑜喝了口解暑的梅茶,夏季灼燥难耐,一缕风吹来,墙上挂的风筝稍微动了动,又平静下去。

    “周护军。”朱治说,“城外快要哗变了,必须马上解决。”

    周瑜收拾了粮簿,起身出来,晴空万里无云,天空蓝得刺眼,城头下,黑压压的全是人。

    朱治看了周瑜一眼。

    “太湖边上呢?”周瑜问。

    “死了不少人,”朱治答道,“怕污染水质,早上我让人把尸体都挪到城后的山下去了。”

    “多少?”周瑜的眼中映出人群里,一名身穿黄衣的小道人穿梭来去。

    “两千余人。”朱治说,“有饿死的,有淹死的。”

    “不开仓。”周瑜说,“主公那边消息还没来。”

    第26章 针锋

    当天下午,太守府内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剧烈争吵,谋臣分为两派,一派要求周瑜开仓赈灾,另一派则要求驱逐北方下来的灾民,以免酿成祸乱。

    周瑜沉默,一手按着琴,一手接续断掉的琴弦。

    张纮说:“四十万人,周护军,自古得民心以得天下,如何能忍心看着这四十万人饿死在吴郡城外!”

    周瑜没有回答,朱治说:“城内余粮尚自顾不暇,现在将军粮派发出去,怎么朝主公交代?”

    吕范说:“赶是赶不走的,赶去哪里?丹阳?余杭?一样会遭遇眼前的问题,灾民再次南下,恐会引发更多的变数。”

    一名年轻人进来,朝着周瑜稍稍躬身,吕范介绍道:“这是吕蒙字子明,前些日子来的,主公带兵出征了,便在吴郡内等候。”

    周瑜朝他点了点头,见吕蒙一身朴素白衣,手臂上还戴着麻圈,显在守孝之年。

    “不能开仓。”吕蒙说。

    “为何?”周瑜问。

    吕蒙答道:“据我判断,去年蝗灾过境,积水已消,这次的大旱,至少有一年,不到来年开春,无法确定。”

    “蝗灾过境后必有旱情。”吕蒙又自朝一众谋臣说,“现在不仅不能派粮,且江东一带,还得早做筹谋,节衣缩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张纮说:“我就问一句,公瑾,如果主公在,他会不会开仓赈灾?”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各自看着周瑜。

    “主公在,他会开仓。”周瑜将琴弦接上,答道,“但我在,我不会开仓,要骂,让人骂我就是。朱治将军,严防死守,预备灾民叛乱,紧闭城门。”

    当夜,周瑜给孙策回了信,只字不提吴郡之困—四十万灾民围城,令城中恍若孤岛。城门一关,谁也进不来了。

    深夜里,周瑜睡得仍有点不太习惯,只觉得一张榻甚是大,翻来翻去都空荡荡的。从前被孙策挤着睡习惯了,现在自己一个人睡,反而不自在,夜半时听不见孙策的齁声,感觉怪怪的。

    外面声音响,火把映着整个院子,士兵的脚步声,交谈声一瞬间响起。

    “什么事?”周瑜系上袍带出来。

    “城外灾民聚众滋事。”朱治亲自过来,说,“在冲城门。”

    周瑜翻身上马,匆匆来到城墙高处,下面已经有人在用木头撞城门。城防军未曾得到号令,不敢轻举妄动。

    “放箭。”周瑜抵达后,第一句话就是杀人。

    “放箭—”朱治抬起一手,喝道。

    城门外顿时炸了锅,有人大喊,有人哭叫,箭如雨下,不知射翻了多少百姓。吕蒙登上城头,看着眼下这一幕。

    潮水一般的人群退散,剩下满地尸体,吕蒙叹了口气。

    周瑜沉声道:“凡冲城者,杀无赦!”

    城外死寂一般的安静。

    吕蒙低声道:“周护军,这么一来,恐怕他们会聚集在一处,前去扰乱其余县郡。”

    周瑜答道:“取一千斤粮食,天亮后在城门外熬稀粥,分发给他们。”

    天渐渐地亮了,城下堆着血迹斑斑的尸体,还有被箭射伤者、未死之人在尸堆里哀嚎。吕蒙带人起锅,就在尸堆旁熬粥,分发给百姓。

    本来已经要离开的人群,又渐渐地聚集在一起,高处则是手持弓箭的朱治手下,虎视眈眈地盯着灾民们。

    一名年轻的黄衣道人在人群中穿梭来去,大声唱着歌谣,时不时给死人抚下双眼,周瑜只看了他一眼就说:“把这人给我抓起来。”

    当天傍晚,道人被带到了周瑜面前,一身褴褛衣裳,站在院子里,全身灰扑扑的。周瑜正在弹他修好的琴,叮叮咚咚的。

    “名字。”

    “于吉。”那道人笑着说,坐在廊下,说,“军爷赏口茶水喝?渴得不行啦。”

    周瑜抬眼,手下便端了杯茶水,给于吉端过去。周瑜打量于吉,于吉小心地吹着热茶,茶水里倒映出他清澈的双眼。

    “道爷师承何处?”周瑜又问。

    “无门无派。”于吉一笑道,“云游四海。”

    周瑜道:“千里迢迢来到吴县,为万民祈福,是我怠慢了。”

    于吉一张污脏脸,喝过茶,站起身,虽邋邋遢遢,看上去年纪却很小。他背着手,走进厅堂内,仔细端详周瑜,只是摇头,叹息,不说话。

    “喝过这杯茶,”周瑜认真道,“就请往北边去吧!吴郡近日多不安稳,兵荒马乱的,恐怕冲撞了道长。”

    “嘿。”于吉笑道,“若不走呢?”

    周瑜说:“若不走,难保主公回来,生出什么事。当年黄巾之乱,主公对五斗米道素来不待见。”

    于吉说:“可我并非五斗米道中人。说实话,你的主公一生命运坎坷,近年来恐有不测,若多造杀孽……”

    周瑜心里倏然一惊,琴弦发出一声震响,于吉这话瞬间就令他有种不祥之感。若说鬼神志怪,周瑜平


    江东双璧 第11节(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