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楼之元春晋升记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33章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33章(1/2)

作品:《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妈何曾有过出尔反尔?

    却说贾蓉在休沐时跟着一帮兄弟到关口城闲逛:大街上一群血气方刚的儿郎策马走过,领头的……看着如此眼熟!

    那人感受到贾蓉的视线,侧头一瞧……连忙滚下马,上前见礼,“见过蓉大爷。”

    贾蓉回想了一回:这人是他姑妈陪嫁那一家子里的……二小子!在家时,贾蓉没少听府中婆子们偷偷嘀咕,说李家人命好,跟着侧妃娘娘鸡犬升天了。

    贾蓉如何能和这些婆子看法一致?姑妈身边可有不少王爷的手下,能在这群人之中脱颖而出,得到姑妈的信任和重用,能是等闲之辈?至于为何是重用……因为这位李家二小子身后跟着的几个人都曾经当过兵!

    贾蓉做过王爷的亲卫,如今也成了校尉更带了手下,焉能看不出那几人身上的铁血之气?他眯了眯眼,和气地问起姑妈在关口的铺子生意如何。

    李家二小子来关口专为侧妃运送储藏产自东北的药材……这就不是为赚钱而来。他又不好随口欺骗侧妃喜爱的侄子,只得含糊道,“尚好。”

    甭管这生意是真好还是假好,东家向来不插手生意的亲戚问起来,也都会听见个“好”字,这个“尚好”算怎么回事?

    贾蓉又问,“你们打哪儿来?”

    李家二小子答道:“东边……”

    关口城不仅是陆路南北、以及出入大齐北方大关的枢纽,更有运河连接京城,关口城外往东不到百里还有个海港――只是这个港口可比不得东林,以及京城东面的源平,这两个可以停靠多艘大船的海港。

    贾蓉忽然灵光一闪:后路!姑妈别是指这个……

    半个月后,元春从经营自己嫁妆铺子的管事手中拿到侄儿写来的家信,心中十分满意:她所说的“后路”指的当然不是找机会做“墙头草”。墙头草如韩家,人家再怎么根基有限也是一品大员,有墙头草的本钱,试问宁府还剩什么拿得出手的本钱?

    因此这个后路,可不就是传递消息的后路,官位人脉都能倚靠赵之桢这棵大树上升和发展,唯独情报消息必有自家独有的渠道。

    于是这一年里,蓉哥儿写给元春的家信,单月都是跟着王爷信使一起回京,双月就是经过元春的心腹管事带回王府。

    现在可是冬月……而且这封信写得相当潦草,但语气和笔迹的确是蓉哥儿亲自无疑。话说元春原本喝了药,正昏昏欲睡,看了蓉哥儿的信,整个人都精神上了!

    她把信叠了几折,手都微微地抖。抱琴和傲梅看着自家侧妃的模样,都拿不准她究竟是兴奋、担忧还是在畏惧……二人对视一眼,都觉得前者更靠谱一些。

    元春哪有心思给心腹丫头答疑解惑?她迭声叫抱琴去把大爷赵晗叫来。

    抱琴连忙应是,一点都没犹豫,扭头就出了门。

    说来也挺有意思,半夜里侧妃派人把非她所出的世子,还没人觉得哪里不妥当――赵之桢已经为长子请封,如今赵晗可是当仁不让地“笑纳”世子爷这个称呼。

    却说赵晗身着家常衣裳,都没来得及更衣,只披了件斗篷,便带着心腹内侍往侧妃的院子赶。路上赵晗自然得问上几句,听说是元春的心腹怀揣书信夜里能进得王府,他的庶母看完信便让丫头亲来请他……准是大事!

    而赵晗匆匆来到元春面前,元春二话不说直接把信递了过去……赵晗一目十行,看完立即道,“我亲自去安排。”说完,也是抬脚就走。

    赵晗在坐进书房便急招王府长史和府中大总管,以及今日仍在值班的几位幕僚。过了大约一刻钟,长史和府中大总管一起来到元春房中,刚向侧妃禀报过世子赵晗的安排……王妃韩续不请自来了。

    屋中烛光熠熠,韩续脸色越发难看,大家也都看在眼中。尤其是大总管拿了贾蓉家信,与长史告退后,韩续欲言又止的模样全落在了元春眼里。

    话说蓉哥儿在关键时刻送回来的这封信……说是能改天换地不大可能,但八成会引起又一番波澜。其实抱琴和傲梅不愧跟了她这么多年,连她的心思也猜了个□□不离十。

    前世王爷也是手握北面大营,不过这一世有姑父林海和哥哥贾珠……时不时通风报信,朝中小事更是直接“小事化了”,王爷的势力比前世强了一些,却没强到足以改变整个朝中局势的程度。

    算起来,这一世王爷登基之路,只会比前世更稳当也更顺遂。

    当她收到侄儿的密信,她忽然觉得……这是娘家更是自己的一个好机缘!

    原本她想着娘家能避开抄家大祸,不坠了曾祖与祖父的赫赫声威,自己则生儿育女,再看着儿女成人成家,再给她生些可爱的孙儿孙女……这一辈子不可谓不平安喜乐。

    可时至今日,她面临能让自己“更进一步”,甚至是能青史留名,得以位列“后妃传”,而不是只会在史书上留下简简单单的几笔,她毫不意外地……激动不已。

    心情激荡之下,气血双亏的元春双颊微微潮红,此刻满腹心事的韩续却一点都没看出来。

    元春余光打量了韩续好一会儿,终于下定决心:相安无事不等同于不给面子,再说有些事儿王妃也该知道。

    比起王妃那个老谋深算光想着占便宜的节度使亲爹,王妃眼光更长远,而且行事也更果断。

    于是元春忽然出声打算韩续的沉思,“北狄那边的精锐拿咱们大齐没法子,便把心思动到了东北那边。”

    听说了北狄精锐的动向,而且此次领兵的还是北狄皇子,赵之桢的爱将李靖便也带上精兵出关,大举前去阻击。

    话说大齐北面和西北都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东北则有连绵不断的群山把北狄人和大齐人一起“拒之门外”,不过越过这山脉,可就有河有地有大海了――因此东北的那些部族守着物产丰富的家园,他们又人口不多,因此百多年都没什么进犯“近邻”的心思。

    对于北狄人来说,冲入大齐的北面大关,便是一片坦途和沃野千里的平原,策马跑不过两三百里,便是大齐最为繁华和富庶京城。

    因此北狄人常年都在攻打大齐,却鲜少对东北动兵:骑兵闯山林……显而易见是出悲剧,但对大齐人和东北那些部族而言,可就是好戏了。

    基于同样的道理,王妃父亲镇守的河东亦是多山少平地,因此北狄人也进犯河东大关的时候屈指可数。

    不过北狄人也不是什么铁板一块,其中好几个部落的大王意见都不大一致:有比较贪心好战,与大齐势不两立,立志趁火打劫的~主~战~派,自然也有更愿意安生度日的~主~和~派。

    巧的是,主和派中的几位北狄王都跟王妃的父亲有些交情,甚至他们曾经暗中“默契”过几次:虽然碍于情势,双方都不得不出了兵,但都没多少伤亡,最后更是……彼此收兵,不了了之。

    此事知道的人不多,可王妃韩续正是其中之一:自家积攒的数百万家财究竟从何而来?除了跟西北诸国通商,更是跟那些北狄王没少交易!

    她那个爹十几年来行事都十分小心,在旁人看来她的父亲爱藏私,就是更喜欢小心翼翼地保住自己的势力,但每次圣旨下达,他都仔细照旨办事,并不推脱,对大齐对圣上倒是绝无二心。

    韩续听了元春所言,忽然猛地抬头直视元春,三息过后惊觉自己失态,又连忙垂了眼,“王爷……这事儿不会拖累王爷吧?”

    “拖累?”元春惊讶道,“李将军能不能算‘冒进’还得两说,究竟是罪是过还是功劳,不是得等战报传来吗?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呀。”

    韩续沉默片刻,才勉强笑道,“你说得很是。我……”她轻呼口气,“也是关心则乱。”

    常年与北狄王有往来的父亲如何会对北狄精锐的动向一无所知!父亲,你可千万不要糊涂!

    元春点了点头,“只要不是调虎离山之计就好。”

    她也只告诉了王妃蓉哥儿信中内容的一半,藏下了最重要的下半截:李靖将军在出关之后和北狄精锐交战过两回,都占着了便宜,不过写好的折子打发人送回去,半个多月过去那传信的人还不见踪影。

    贾蓉多了个心眼,跟李将军等极为将军商量过后,自己也打发了亲兵打着送家信的名头回关内报信――贾蓉还有个在关口做官的叔叔贾琏呢!可惜这位亲兵也是……有去无回。

    于是贾蓉匆匆写了封短信,交给了过命的兄弟,让他穿过东北群山赶往东林,走港口送信:贾蓉那个便宜大舅子在此事上也出了大力。

    而元春的心腹管事们收到密信,还有送信人的口信,瞬间明白轻重,自然不敢怠慢,日夜兼程好不容易赶在京城城门关闭之前进城,更是及时把信带进了王府,交到了他们敬重的“东家”元春手中。

    却说元春这轻飘飘的“调虎离山之计”六个字,听在韩续耳中犹如响雷,她心口一阵狂跳,说话也有些艰难,“有道是兵不厌诈,李将军也是久经战阵之人。”

    元春应道:“可不是嘛。王爷自然也有计较。”

    韩续越发不是滋味,横竖也听到了她想打听的,便借口让元春好生歇息,主动告辞了。

    王妃走了好一会儿,傲梅才小声问道,“侧妃,您看……”

    元春摇了摇头,“她心虚了,不过王妃向来心里有数。”她摆了摆手,刚打算好心指点下自己的两个大丫头……

    大爷赵晗去而复返,见到元春开门见山道,“消息送不进去。”

    这个送不进去当然指的是送不进宫里去。

    元春道:“果不其然。”

    她的这份镇定感染了赵晗,赵晗深吸口气,“侧妃有何教我。”

    元春轻声道:“大爷您什么都明白,还用我唠叨一回?”顿了顿,又斩钉截铁道,“您跟我想到的……肯定是同一件事。这天可翻不了。”

    赵晗袖中的双手已经狠狠窝在一起,指甲深深抠入自己掌心,他似乎都感觉不到,“正是如此。我做些准备,您也多费心了。”说完,再次告辞。

    而两个时辰之前,宫中的赵之桢打发小太监去传话:今晚他要在宫中值守,不必担心。眼见快一个时辰了,他都没等来回禀……

    其实他麾下爱将出关迎敌一事,正如元春所料,战报不曾传来,功过还不知道,赵之桢当然不会有什么麻烦:他留在宫中可是因为圣上受寒,发起了烧。

    圣上染疾,按规矩皇子公主们,尤其是皇子们可是要在父皇床前尽孝的,皇子们够多的话,自然还得排个班分个工的。

    如今太子和大皇子正忙着处置政务,赵之桢向来对政务人事并不沾手,也就责无旁贷,今晚先值第一班了。

    话说赵之桢回京后,整个人难免轻松了几分,不过常年历练出的“嗅觉”依旧敏锐无比:小太监没回音,他瞬间便想起元春提醒过的“费家家底足,心也够大”……

    看着龙床上喝药后睡着正实的父皇,赵之桢心中暗道:父皇,只是一场风寒而已,便有人等不及了。

    他叫过身边的太监――这人他认得,是他养母贵妃提拔起来的。

    赵之桢轻声吩咐道:“去问问贵妃歇了没?若是歇了,问问歇得好吗?”

    这太监低着头,连脸色都没让赵之桢瞧清楚,闻言后重重地点了点头,“奴婢记下了。”

    ☆、第85章

    贵妃已然有了春秋,平时睡得安生些都算是难得……至于“歇得好”,在这圣上伤寒发烧无法理事的时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她刚听到那太监复述儿子的话,便琢磨出了老七的真正心思。她果断地吩咐承乾宫总管太监:找几个伶俐人在承乾宫周围转一转。

    后~宫~当然也有大量侍卫值守,而且出身也大多不赖,只不过他们没有在前廷值守的同僚们那么“一目了然”罢了。但这又不耽误他们跟内侍宫女们互相熟悉,最起码混个眼熟没什么问题。

    却说承乾宫里三四个伶俐又手脚勤快的小太监出去绕了一两圈儿再回来,果然向贵妃禀报:今晚的侍卫他们一个都不认得。

    贵妃正端着碗提神养身茶慢悠悠地喝,听完内侍所说,神色看不出什么变化,倒是领了赵之桢之命过来报信的那个太监额头冷汗已经滴到了脚尖。

    还不等贵妃轻轻撂下茶碗,承乾宫大总管噗通一下就跪在了地上,“奴婢愧对娘娘信任,疏于任事。”

    按道理说,承乾宫周围换了眼生的侍卫,他已经早就发现,立即向贵妃禀报。不过这两天这位大总管也跟着贵妃照顾圣上,忙得腿肚子超前,还因为没能休息好而有点头昏脑涨,有此疏忽……倒也可以理解。

    虽然不能不罚,但这种时刻,贵妃怎么会不分轻重发作起自己人来?

    她平和道:“好人要跟恶人比心狠?莫不是我还糊涂了?”又轻哼一声,“圣上不过是歇了两天,什么妖魔鬼怪就都露头了。”又转头看向自己的心腹丫头,“把令牌取来。”

    得了贵妃的吩咐,贵妃的贴身大丫头连忙到里间,与另一个管钥匙的丫头一起开锁,取了令牌出来。

    贵妃目光落到依旧跪在地上的大总管身上,“你拿着令牌去问问他,是我瞎了还是他瞎了?!”

    贵妃能执掌后宫这么多年,靠得真不是圣上的宠爱:她调~教~出的亲信不止在承乾宫她的地盘办差,肯给她传消息的内侍宫女更是不在少数,遍布整个前廷~后~宫,而且后宫的侍卫~统~领也是她一手提拔,之后得了圣上赏识,才有今时今日的位置。

    这话里的“他”,也是指的这位侍卫统领。

    以前不知跟后宫侍卫统领打过多少次交道,大总管暗中松了口气,领命而去。

    而贵妃也不着急,梳洗一番又换了衣裳,再乘上步辇时已经过了三刻钟。

    贵妃始终不慌不忙,带着那位来报信的前廷内侍,以及她的一众亲信一起前往乾清宫――贵妃特地带出门的亲信不仅忠心,机灵,手底下更是颇有些功夫。

    借着月色,和左右挑起的灯笼,隐隐约约望见景运门的时候,贵妃宫中的大总管小跑着追了过来专为复命,不止如此,他身后还跟着侍卫统领和二十个年轻的侍卫。

    这秋末初冬时节,侍卫统领额头见汗,可不只是跑得太快太猛的缘故。:他冒着擅离职守的罪名,也要赶紧前来认罪并争取戴罪立功。

    话说这位统领倒是知道来了新人,且他们打算倒班。结果见到承乾宫大总管,二人交谈几句就让这位久经风雨的统领惊出了一身冷汗。

    这位统领当机立断,立时就带人把在承乾宫外值守的几个生面孔全抓了个正着。这几个都是侍卫中的新丁,统领每个都有印象:真不是什么冒名顶替……这几个小子的亲爹统领都能依稀对得上号儿。

    话说回来,就算是圣上也不能神不知鬼不觉、随心所欲地往御前侍卫安插新人。

    而这几个新丁……当他们让统领带人挨个儿按在了墙上,还上了绳索,他们脑子再笨也知道被坑了,而且可能惹了天大~麻~烦!

    统领把已经绑成麻花的几个小子拎过来,雷厉风行地审问了一回:几个小子已经吓得双眼无神,甚至说话都开始结巴。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33章(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