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楼之元春晋升记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22章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22章(1/2)

作品:《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饿坏了没?”

    赵之桢道:“还成。好歹还能再顶一两刻钟。”

    健儿忽然道:“爹爹,肚子响。”

    赵之桢揉揉健儿的小脸蛋,十分坦然,“怎么跟你娘一样实诚。”

    吃饱喝足,健儿最先困了,元春干脆搂着儿子歪在踏上,跟同样懒洋洋的赵之桢说着闲话。

    她忙起来……似乎冷落了王爷一回,不过一回生二回熟嘛。元春笑道:“王爷指派给我的人手我都没认全呢。”

    伙计倒还罢了,可说话算话的管事掌柜们,元春趁着年底总是要挨个见一见聊一聊的。不懂账目经营都没关系,只要她认得准诸位管事的品行和本事,可就足够了:作为大东家,用对人远比多做事重要得多。当然,账目上也不能一窍不通。

    赵之桢当然听出了元春的话外之音,“无妨,慢慢来。”

    元春道:“谢王爷体谅。”

    话说赵之桢年幼时便听妃母说过,有见识又有手段的女子最好还是给她信任以及足够的差事,否则这见识和手段也是会随着时间逐渐消磨的。

    这话赵之桢始终记在心里,因此他才给了元春一大笔产业和人手。

    其实,贵妃的本意是给厉害的“儿媳妇儿们”找点儿事做,她们的心思自然就不会总放在争风吃醋上了,儿子的后院自能清净安宁。

    而贵妃本人纯是不屑争宠,因为她入宫前皇后便已逝去,她封妃后堪称纵横~后~宫无敌手,自然万分寂寞,处置宫务之余,她便把揣摩圣上心意以及朝中局势当成自己的要紧差事。

    她只是真没想到她的宝贝儿子和侧妃相处得简直就是圣上与她的翻版……

    此时,赵之桢想起他应了柳桓的婚事,又柔声道,“能者多劳吧。我再给你添点活计。柳桓也该成亲了,哪家的姑娘你瞧着好,来跟我说。”

    元春当然不会开口煞风景,说此事交给王妃最为妥当……其实赵之桢说话的功夫,元春便猜到了王爷的心意:韩家如今可还有适龄又嫡出的女孩儿呢。显然王爷不想自己的心腹再和妻族搅到一起去。

    不过娘家的妹妹们没一个合适的,元春倒也了了番心事:反正不会有人说她假公济私了。

    她便问道:“王爷好歹指几个人家,我再去打听。”

    赵之桢想了想,“读书人家的女孩儿最好,也省得遭忌讳。”

    元春点了点头,顺便撒娇,“王爷可得谢谢我姑父姑妈。”

    “我最该谢你。”赵之桢抬手便在元春鼻梁上刮了一下……不小心沾了点鼻涕下来……

    元春边给赵之桢擦手,边道,“这么丢人的事儿,我怎么都不心虚脸红了呢。”

    “债多了不愁呗。”他笑了笑,眼中的柔情几乎都要漾出眼眶,“谁让我乐意看你这样。”

    元春一时没反应过来,只呆呆地回了句,“原来如此呀。”

    赵之桢一把将元春扣进怀里,“你啊……”

    元春这儿还没忙完,更没腾出空打发人去请姑妈,倒先把嫂子李纨迎进府中。

    贾珠中进士,入选翰林,都让李纨十分扬眉吐气。不过她娘家毕竟是诗书传家,就是再得意,也不见她失了什么分寸,反倒是凤姐儿看着比她还风光几分。

    为此,抱琴已经告过状了。

    不过元春只是笑了一场,之后便教导自己跟前的大丫头:既然不曾为恶,那性子不大讨喜又算什么罪过?至于大嫂李纨那边儿,亲疏远近还用得着多说吗?

    有前世垫底,元春觉得这一世二嫂收敛许多:须知琏二嫂子就是个爱张扬的性子,这一世琏二哥的帖子又不在她手里。二嫂子目前都没为非作歹、包揽诉讼的机会。大约也是见过了真正的一品二品诰命都是怎样为人处事,她也在暗中学习人家的言行手段呢。

    抱琴只是觉得珠大~奶~奶尚且没在外显摆过哪怕一丝一毫,奉承却都让琏二奶奶受着,甚至连好处也跟着分润了几分,她着实替珠大~奶~奶不平罢了。

    这回李纨前来探望,抱琴在元春的授意下旧事重提。

    李纨听得心中慰贴――她的小小不快,小姑子已经很是体谅,又从没说过要她忍让的话,她哪有揪着不放之理?再说李纨也承认自己大度,多是看在大爷贾珠身上,其次也有小姑子的功劳。

    说完“家长里短”,李纨说起了这回的正事,“宁府大老爷前些日子服了丹,转天便没能起床……瞧着大约不大好。”

    这说的便是贾敬了。胡乱吞服丹药,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大家谁不是心里有数?

    元春自然听得明白,“眼见着可就要过年了……还是多用些心吧。”正月里办丧事也太晦气了。

    “谁说不是?”李纨又低声道,“大爷的意思是……您看着能不能让蓉哥儿先别回京。”

    贾蓉如今已被赵之桢打发到了京郊大营中的火器营之中任职去了。操~练~火器本就是十分要紧的差事,让他值守些日子,元春自认可以说动王爷,不过没给她个过得去的缘由,她又如何肯应?

    “这是怎么说的?”

    李纨脸颊微红,“说起来我都臊得慌!”说着,直接贴在元春耳边嘀咕了几句。

    元春瞬间面无表情,可抓着椅背的手上都冒了青筋,“珍大哥哥果真不同凡响!”

    李纨又道:“当年之事,大爷还在查访……宁府大老爷听说还曾跟……”她比了个五,“有些私交。”

    这个“五”,指的就是圣上的五弟,当年先帝宠妃之子,可惜此人死得挺早,不然圣上还不知得多头疼多少年。

    听说贾敬与先帝五皇子有牵连,元春心里也“咯噔”了一下:八成忠顺王拿住的把柄就是这个!

    李纨接着道:“虽说宁府旧事未必牵连得到咱们荣府,可您还是心理有数为好。”

    元春点了点头,“人死如灯灭。”我算是知道珍大哥哥为何急迫地投奔太子了。可是你这次……跟你爹一样,又选错了啊!

    作者有话要说:不嫌脏,不嫌累,甚至为了让对方开心不惜自己受点委屈,这就跨进“爱”的范畴啦~~

    ☆、第58章

    宁府向来爱烧热灶,可是总也烧不对……其实烧错了也不怕,就怕一条错道走到黑。

    再说珍大哥哥的品行操守,元春困在宫中都不至于一无所知。于是她这一世跟珍大哥哥怎么也亲近不起来,虽然贾珍待她其实比贾琏那边更实在一点儿。

    只靠嫂子传话,有些事儿可说不明白。

    元春很想跟哥哥贾珠见个面,于是她问向嫂子李纨,“哥哥在家里都忙什么呢?”

    李纨应道:“闲了在家教弟弟妹妹读书。”

    在她心里,大爷定是打算亲自教导儿子贾兰,宝玉贾环等几个弟弟就是捎带,当然在小姑子面前不能这样说,“弟弟们都长进了不少,尤其是宝玉最为出挑,他还时常还问起您呢。”

    有哥哥教导总比让宝玉扎在脂粉堆儿里出不来得好。

    元春道:“我信哥哥。”有哥哥贾珠支撑荣府二房,不管是祖母还是母亲都没有前世那般溺爱宝玉,把这个孩子视若性命,“他们倒是有福,有翰林开蒙,我都嫉妒得紧。”

    嫁进平常人家,回娘家可不像嫁入王府这样艰难,想到这里元春多少有些难过。

    李纨看着小姑子的脸色,估摸着这是想家了……想想小姑子生子封妃,在王爷面前也十分有体面,更能提携家人,她倒是风光了,可还没自己来去自如,李纨顿生唏嘘。

    元春的确很想念祖母和哥哥:当初母亲和琏二嫂子因为放贷一时灰头土脸,元春背后颇有推波助澜之意,她相信此事瞒不过祖母和哥哥,但祖母与哥哥还是顺了她的心思。

    话说,荣府长房与二房仍是一家人,但钱财不再混在一处用,邢夫人为掌握荣府长房财权而暗自大喜;王夫人虽然摔了个跟头,但两房各自关门过起自己的日子,长房将来也能少沾点她儿女的光。王夫人自觉甩开了个包袱,也颇觉舒畅。

    总之,两位太太倒弄了个皆大欢喜,让元春始料未及。想到这里,她就更想跟哥哥见面说说话了。

    元春正要开口请哥哥过府一叙,无奈健儿睡醒了又开始“呜哇呜哇”了……

    姑嫂两个坐在西边房里都听得见东暖阁里健儿的动静――这孩子跟他爹的性格很不一样,是个小话唠不说,嗓门也很是惊人,还一点都不认生。

    肥嘟嘟的健儿晃晃悠悠地进得门来,身后跟着弯着腰,小心翼翼防着这位小爷跌跤的乳母和丫头。

    他先歪歪扭扭地行了礼,然后笑嘻嘻地扑到了元春的腿上,“娘。”

    元春揉着儿子的小脑袋瓜,指着嫂子给儿子介绍,“叫舅母。”

    健儿好奇地看着李纨,一字一顿道,“舅……母……”说完,还像模像样地作了个揖。

    李纨看着容貌已经长开,既像王爷又像元春的小外甥,倒是勾起了另一重心事:不知道姑奶奶有没有打算跟娘家再结一次亲?她的小女儿跟健哥儿可只差一岁。

    元春不知嫂子心头所想,捏着健儿的小脸蛋,还柔声道,“哥哥若是得空,便来王府坐一坐吧。蓉哥儿但凡回京可是必来的,没得亲哥哥反倒生分起来。”

    这话说得李纨收敛了笑容,“您说得很是。”

    其实,自家大爷的心思她都没怎么摸透。读书人清高一点没什么,但对着王爷还清高,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

    李纨寻思着回家后劝一劝大爷,不过她还有一事得说给小姑听,“薛家大老爷想来拜见您。”

    在京城做生意,没个硬扎的靠山,别说能不能赚钱了,只说立足都艰难得很。

    薛大老爷自认讨了个好媳妇,连带着薛家跟贾家和王家关系都够近:妻舅王子腾本事不错,前途也不错,但可叹胃口忒大。荣府这边的贾珠不到三十,便点了翰林,前程只会比王子腾更妙,而且此人毕竟是个读书人,向来秉承“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行事,关键是贾珠的妹妹如今还是七皇子侧妃,若是借着他投靠七皇子……薛大老爷这一颗心自然就偏到了荣府二房上了。

    薛家大老爷这点心思怎么瞒得住人,元春笑道,“姨爹志气不小。”

    李纨更是十分实在,“谁说不是?出手也忒阔绰,太太顺水推舟地拿了不少,闹得我们大爷也只能让我过来递话。”

    元春笑而不语:母亲收人孝敬,为人办事,总比直愣愣地出门放贷强上太多了。

    健儿忽然开口,“拿人手短!”

    李纨也笑了,“健哥儿真聪明。”

    元春捏捏儿子的小耳朵,“都是王爷和大爷教的。”

    却说赵之桢与赵晗父子此时都在书房。

    赵之桢坐在书房里端着兵书,魂游天外:他也在反思,他是不是自始至终都太乖巧太温和,乃至于让众人都以为自己胸无大志?但是……他要怎么改呢?把手往文臣这边伸,父皇能答应吗?

    不过他就算存了心事,也不会忽视手边儿子赵晗欲言又止地不住偷瞄他。他一摆手,“谁欺负你了?”

    为继母斩衰三年,实际只有两年多一点,眼瞅着丧期就要满了。赵晗叹了口气,“还不是有人……想给您荐个儿媳妇。”

    赵晗就是要告状的,哪里还会卖关子,他伸出根指头,在父亲眼前轻轻一划……

    赵之桢了然,“你三伯和我不得不下了回太子的面子,你大伯没少背后偷乐。这回许是要给个甜枣了。”他调侃道,“没准儿还真会荐个好人家。”

    赵晗对大伯不好口出恶言,“吃着碗里想着锅里的人家,不要也罢。”

    赵之桢笑了笑,“这就有些偏颇了,就说你继母,她跟她娘家想得也未必一样。龙生九子还各有所好,你要留心区分才是。”

    新继母如今看来,是个打算好生过日子的妥当人,可她的娘家哥哥则一直跟太子“抛媚眼”……继母必然比父王更糟心。赵晗应道:“儿子知道了。”

    其实这父子俩还是挺羡慕太子的“好人缘”,不过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太子如今也正是为他的“好人缘”所拖累得……焦头烂额。

    赵之桢更是有点幸灾乐祸:等太子知道他一向信赖有加的大舅子,早就被平南王所利用,不知又该作何感想?

    不过这都是“别人家的事儿”,傍晚时分元春见到他,便请求跟哥哥贾珠见上一面。

    就算是个姨娘,也不至于不许人家跟亲人见面。赵之桢又一向通情达理,想也没想,便应了下来。

    王爷如此痛快,果然不出元春所料,她稍微犹豫了一下,便十分光棍儿地跟赵之桢坦白自己要哥哥前来所为何事――还不是伯父贾敬当年便和先帝五皇子有些牵扯?

    赵之桢听完,倒安抚起元春,“你不要担心。贾敬都已经辞官不做,连爵位都传给了儿子,父皇若是有心清算也不至于让他逍遥这么些年。”

    说白了,贾敬哪里值得圣上一直惦记?要知道,当年先帝宠妃身边捧高踩低的那群势利亲戚,圣上都没赶尽杀绝。

    元春挽着赵之桢的胳膊,点了点头,“我是怕……有人抓住此事不放,到时候混着旁的什么,一起发难。”

    赵之桢眉头微皱,也好奇起来,“什么叫‘旁的什么’?”

    元春轻叹一声,“还不是那一位。”说着,她伸手往东面一指,“费大公子难以善了,可我也不觉着我堂兄那边就能讨得着好。”

    损人不利己,这种事儿娘家前世不知干过多少回。早知如此,她自然要在王爷跟前“走个明路”。

    父皇若是真把费大公子所作所为公之于众,太子不说岌岌可危,但也定然威信大失。赵之桢赞同道:“咱们且先看回戏。”

    好歹看过太子自己如何处置再说。

    三天后,正是贾珠休沐,他果然应约到王府探望妹妹。王爷不在府里,元春便去跟王妃韩绪打声招呼。

    韩绪没有半点为难,不过还是拉住元春问了一句,“大爷的婚事王爷心里可有数?”

    元春心说:您又不是一点都见不着王爷,问我这个做什么?这么一想,脸色自然带了几分迟疑出来。

    韩绪见状,忙道,“不怕你笑话,我若是直接去问,王爷和大爷兴许都会多想。”

    这位比前边那位王妃更明白事理,至少在王妃生儿子且儿子长大之前,都会跟她相安无事的。

    元春便低声仔细解释道:“大爷的生母去得早,他便是由王爷亲自抚养,先王妃进门后因为疏忽,害得大爷病了一场,自那以后王爷更是爱护大爷。”

    韩绪自然听得清弦外之音,“果然如此。”她道过谢,便放元春去招待客人了。

    却说元春跟哥哥数年未见,这回哥哥刚进门,元春便迫不及待道,“哥哥竟是胖了。”说到这里,喉咙一堵,眼眶一酸,差点落泪。

    贾珠忙道:“我身子好着呢。”脸色虽然挂着笑,眼睛也微微泛乐红。

    元春低头道:“你也不来看我。”

    贾珠无奈笑道:“这不是怕王府规矩忒大?哥哥可少给你写信了?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22章(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