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楼之元春晋升记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16章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16章(2/2)

作品:《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也是他不惜颜面,向妹妹侄女开口求援的原因。

    不止是荣府的王家姑奶奶王夫人和凤姐儿,连远在金陵的薛姨妈得知此事,也在薛家管事进京后特地给哥哥送了一笔银子。

    这两年多的功夫,王子腾的确花销极大,可收获也不小:从一个只有捐出来的出身,时不时要到吏部等出缺的“闲人”,一跃成为三品的下都督。

    这个时候的他就不用只靠银钱开路了,为结个善缘,也有不少人乐意拉他一把,更何况也有见得着的好处。

    有道是县官不如现管,虽然背后牵涉了有些不得了的人物,但关口城中局势还是有些人乐意私下里告诉他――首先就是他在城外官道上遇袭的原因。

    话说,关口城中的商人大多在和东北部族做生意,但也有极少一些暗中跟北狄有些勾结。不过只要不涉及盐铁,也不买卖消息,当地官员看在每年不菲的孝敬上,也都是睁一眼闭一眼,王子腾的前任便是如此。

    可惜这一年多来,跟北狄人的大战就没停歇。

    这群商人自然也不会断了财路:因为每逢战事,盐铁便越发紧俏。自古至今,从不缺为暴利铤而走险,大发战争财的商人……这些人贪欲作祟,倒也无法强求。

    王子腾本就不是多端方的性子,再说他也十分清楚:这跟割麦子也无甚差别,砍掉一批总会再生一茬儿。但如有必要,他也不介意祭起屠刀,只是时机最难把握。而选好时机,需要侄女婿帮衬。

    贾琏此刻一脸期待地望着自己,王子腾轻声道:“那些人掌着那一位的钱袋子。”说着,手指往东面一指。

    贾琏闻言一怔,看清叔父的手势,简直入坠冰窖,等他再回过神只觉得背后一阵“清凉”。

    王子腾见状,伸手拍了拍侄女婿的肩膀,“瞧你吓的。说得再仔细些,那些人的背后站着太子妃的娘家,只是每年的红利大多孝敬给了那一位。”

    贾琏长出一口气,“叔父您别消遣我了!”跟太子作对,贾琏真可没这个胆量,至少目前绝对没有。

    王子腾又肃然道:“你忘了我身后站着谁?”

    贾琏嗓子发干:叔父投靠了大皇子!怎么忘了太子与大皇子的暗斗已然演变到了明争的地步?因此叔父到来,对方最起码要给个下马威,若是就此吓得王子腾不敢出头,那些人才会觉得圆满吗?

    他脑子此时乱得险些成了一团浆糊:卷入夺嫡风波,自己没了前程不说,可是要祸及家人的!甚至他都不知道自己如何回的家,只觉得双腿无力,身子好似是软绵绵地“飘”了回去。

    当然,在王子腾眼里,侄女婿离开时身子在微微打晃。他也有些无奈,当着儿子王仪忍不住感慨道,“你这个表哥还是太经不住事了。”

    其实,只要留有几分清明在,就能想清楚这些商人可是与北狄勾结,太子纵然用着这些人孝敬的银子,也不会太过回护。毕竟身为储君,跟~卖~国商户有所牵扯,这名声可是足够让他焦头烂额好一阵子了。

    实际上,就王子腾所知,太子委实不太清楚这些银钱的真正来路。正如他告诉贾琏的那样,这条商路其实是掌握在太子妃亲哥哥手里的――就是那位“一心一意”想给七皇子保媒的“能人”。

    另外,大皇子推荐王子腾到关口城,也并没存了多少善意。对此王子腾心知肚明,因此想让他为大皇子全心办差,为了收集证据,不惜与太子妃娘家杠上,甚至彻底得罪太子,那也是不可能的。

    话说王仪跟他爹不同,这是个还算厚道的青年,“琏表哥想些日子,总能想通。老爷不必忧心。”

    王子腾笑道:“他也是一叶障目了,这种时候不去求靠山,更待何时啊?”跟性子实在的儿子说话,也得稍微直白一点。而且他的儿子,可比贾琏要沉得住气。

    可惜贾琏……偏偏就是没想通。

    他半宿没睡,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给堂哥贾珠写封信――他竟误打误撞地夹在了太子与大皇子之间,处置不好势必连累家族,这也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至于父亲贾赦和叔父贾政,贾琏觉得先瞒着他们更好些。

    关口城距离京城本就不远,收到家信的贾珠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南下赶考。

    等他看完这封二十多页的家信,脸上依旧一派平和,“果然不出所料。”说完,又从头细细读了遍来信,信里大半都是舅舅王子腾的原话,剩下的部分就是贾琏在询问自己该怎么办。

    其实退路王子腾都已经点出来了,可贾琏还是一无所觉。贾珠暗叹了一声,依旧一针见血:堂弟,你是借着七皇子的“东风”才有此官职,竟然以为自己仍旧站在太子麾下吗?

    有奶便是娘,这话用在官场上也挺合适:谁给你乌纱,你就是谁的门下。

    贾珠当即坐在案前写了回信,提醒他该去找七皇子讨个主意。至于其他,他也没再多嘴。妹妹元春已经递过话来,尽量让堂弟贾琏自己醒悟,真要是醒不过来也就算了。

    在元春开口之前,贾珠都不知道长房那边因为贾琏太实诚,以及婆媳两个的“阴错阳差”,居然什么都没向七皇子表示,否则就算自掏腰包,他都得替堂弟把这个“窟窿”仔细填上――就算不孝敬什么金银珠宝古董字画,也得登门表示下恭敬,甚至表个忠心啊。

    信刚写完,贾珠的小厮便进门禀报,“大爷,大~奶~奶这就要生了!”

    贾珠向来细致,得了消息,也不忘收好信纸,这才抬脚出了书房,直奔后宅而去。

    因为不是头胎,李纨生得相当顺畅,过了晌午,贾珠得了个大胖女儿,当晚,凤姐儿也被诊出有喜,荣府一时喜气洋洋。

    贾珠的回信与喜信儿一起送到贾琏手中,他真是喜忧参半:喜的自然是媳妇儿怀孕……贾珠的信直接提醒了他,他似乎因为七皇子好脾气,而……无意怠慢了这位王爷!

    就在贾琏搜肠刮肚地琢磨如何讨好七皇子之时,赵之桢也已经回到了北方大营。而且他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在关外大道上扣住了一支商队――没有放跑一个。

    从马车中搜出的铁器摆在眼前,那商队管事也知道狡辩无用,他跪在地上从袖中摸出了个信封,双手托举到赵之桢眼前。

    赵之桢看了眼银票上的数额,也面无表情道:“好手笔。”大皇子与太子为此反目,也算值得了。

    只是在京城中,听说七弟已经顺藤摸瓜,扣住太子妃哥哥的那支商队,大皇子在自己书房里大笑三声,舒爽得真是无以复加。

    作者有话要说:夜深人静时,一般是十一点到十二点半之间,状态真是超级好,不过到了这个点儿,我又已经困得眼皮打架了……

    ☆、第44章

    已经成年并有些势力人手的皇子,也才四位,还得除去一心要当个贤王,向来懒得过问兄弟之间“俗事”的三皇子。

    无论是大皇子还是太子都没想过收买和拉拢这个超然的弟弟,原因无他,就俩字:不值!

    至于掌兵的七皇子,可就是必争之“人”了。因此大皇子亲自出马了――都是兄弟,他又是兄长,七弟纵然不快也说不出什么,可若是换成他的手下,八成得把七弟得罪死。

    在大皇子赵之棣看来,即使不能把七弟拉到自己身边,也不能让他去亲近太子。果然,他只跟七弟走动得稍微频繁了些,太子那边就坐不住了。

    之后,更是没出他所料,太子妃哥哥出头就把七弟狠狠得罪了一回――居然想替老七做媒,亏他想得出来。

    如今七弟回到北方大营,更是果断出手,断了太子妃哥哥的财路……至少一半的财路,至于另一半就要看看七弟是否要赶尽杀绝了。

    太子妃他哥这么多年下来,当“二祖宗”都快当习惯了,杠上七皇子也必有应对,绝不会立即退缩,同时还定会向太子告状……太子与七弟起了龃龉,他这个大哥自能坐收渔利!

    大皇子越琢磨越是心情舒爽,这一天里更有半天都挂着笑容。

    只是他们兄弟几个这些日子的所作所为,落在圣上眼里,自然就是另外一种滋味儿。当晚,圣上便到承乾宫中找贵妃去吐苦水了。

    圣上拉着贵妃的手,意味悠长,“儿子们都长大了啊。”

    贵妃笑道:“皇子们各个出挑,您还不高兴?”这话也就她敢说了。

    圣上摇了摇头,“你呀……”言毕,又嘱咐道,“先看老七的吧,过些日子你再教导太子妃。”想了想自己也挺无奈,“太子倒还罢了,太子妃娘家倒是不乐意安生了。”

    贵妃应道:“我省得。”心中却道:圣上果然偏疼。在圣上看来,这回的岔子跟太子关系不大,必是太子妃娘家的不是。不过圣上也给老七撑了腰……我也就不计较了。

    话说太子妃亲哥在贵妃宫里没有半个眼线,哪里知道自己已经在圣上跟前挂了号?

    正像王子腾所说,断人财路与杀人父母也相差不多了,太子妃哥哥得知商队被扣,当即派了心腹幕僚前往关口,自己则直奔父亲的书房,开门见山,“七皇子怨上咱们家了!”

    七皇子老婆死了还不满一年呢,你急火火地要去保媒,人家不恼才怪!太子妃的父亲比儿子清醒,“哪里就说得上怨了。”

    家里并不知道自己商队的底细,太子妃哥哥被父亲一堵,一时也不知道该解释些什么,只气呼呼道,“那他也忒不给咱们家脸面了。”

    “那是圣上的儿子,太子的弟弟,”太子妃父亲目光一凝,“你那商队贩的什么?”

    “铁器,”太子妃哥哥一噎,旋即又道,“农具,不是兵器。”

    太子妃娘家也是家大业大……人口多,为了风光嫁女入东宫,他们长房几乎是倾尽家资置办嫁妆,多亏了儿子极擅经营,这些年来不仅让太子手头宽裕,更让家人过得比以往更滋润。

    就算只看在银钱份儿上,也得先护住儿子,太子妃的父亲安抚过儿子,便特地写了封信,吩咐长随亲自交给七皇子赵之桢麾下的李敬李将军。

    至于太子妃的哥哥,跟父亲告过状,到底意难平,晚上翻来覆去足有半宿没睡着觉。第二天下午离了衙门,他便去求见太子,也没忘再打发人跟妹妹打声招呼。

    此番七弟忽然“铁面无私”,在太子看来,实在是大舅子把人家惹着了:七弟和大舅子都是自己麾下,他也不好太过偏向一方,自然还是以调停为上。

    太子搁下茶盏,不疾不徐道:“既然手底下的管事不规矩,偷卖铁器,自然要交出去由老七料理。”

    太子妃哥哥对太子何等熟悉?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位打算先大事化了,让他不要胡乱出头……太子妃哥哥急道:“谁知道是不是那位说了什么?!”

    太子看着大舅子,一言不发。

    房里一时静得可怕,太子妃哥哥梗着脖子,又添了把火,“您就是好脾气!”

    太子闭上眼再睁开,气势登时一变,“你只往北面私贩了铁器?”

    太子妃哥哥垂头不答:还卖过些消息……

    太子接着道:“老七向来谨慎,他出手必是定准的。光凭你自己,怕是不易让手下脱身吧。”

    太子妃哥哥艰涩道:“太子明鉴。”

    “有舍才有得。”太子提点了一句,便直接端茶送客,只是心里也暗暗下了决心:他不会让好大哥接着得意下去。

    当晚,太子睡在了书房,压根没去后殿见太子妃。

    不过二百多里之外的赵之桢可是连着睡了几次好觉,自从让元春醍醐灌顶之后,他便打算保持本心:暂且不理会大皇子与太子的明争暗斗。因为他的言行并不为讨好任何一个兄弟,而是一切都交给父皇评判。

    却说李敬将军收到了太子妃之父的求救信,立时犯了难:太子妃娘家原本就是北方豪族出身。在赵之桢到来之前,军中不少人都受过这一家子的恩惠。

    这就有些说来话长了。

    却说先帝那会儿,北边大军虽然受命抵御北狄人,并守卫北面国门,但多年都没得到足够的兵饷、粮草和兵器。到不容易等到圣上登基,情况有些好转,但因为与北狄战事不多,圣上当年的心思也没怎么放在北面,所以北军境况纵然好转,也好得十分有限。

    知道北军官兵日子艰难,太子妃娘家的商队便在往来时主动奉上金银,当做红利赠给诸将与麾下校尉。众人拿了他家的好处,他家商队通关时便总是睁一眼闭一眼,偶尔有少量盐铁也都装作不知道。

    数年下来,守关的官兵拿他家贿赂拿得心安理得,同时其余商家也不得不效仿,最后索贿之风日甚,险成成例。

    恰在此时,本朝与北狄终于大战再起。而素有“冷面王”之称的赵之桢挂帅,坐镇北军节制众将,官兵们的小动作也不得不渐次收敛了起来。

    赵之桢“规矩大,管教严”之名,也算响亮,而且他……的确足够服众。

    一来他带着中军精锐到来,同时带来的还有充足的兵饷:官兵们积欠的饷银也悉数补发,粮草兵器更是无需担忧。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16章(2/2),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