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楼之元春晋升记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15章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15章(2/2)

作品:《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话说大姑娘这样的,元春还真是头回接手:前世在她身边伺候的宫人,要么规矩要么精明,既不规矩也不聪慧的,她还能罚啊……

    赵之桢见元春默然不语,又笑着劝道:“不放在你这儿,我是真不知拿她怎么办了。”说着,话锋一转,“你堂兄我给了个录事参军事,你那个侄儿我先带在身边了。至于你哥哥,”他语气渐柔,“林探花看好,只要无人从中作梗,前程必然差不了。”

    元春闻言心中欣慰无比:她的要求王爷果然都放在了心上。

    大伯还有父亲,以及宁府的珍大哥哥,他们偏向太子,就让他们随便奉承折腾去,反正她一口气把两个哥哥全拉到了王爷身边,还有蓉哥儿……说心里话,她挺可怜这孩子,十五六的年纪,纵然有些胡闹也是养不教父之过,这一世让蓉哥儿离他爹远些,没准儿就有了造化呢。

    眼见爱妾眉开眼笑,赵之桢不说疲惫尽去,却也觉得轻松了几分,“我把你堂兄放到了你舅舅治下。”

    舅舅投靠了大皇子,堂兄贾琏成了七皇子的手下,这可有热闹瞧了!

    元春抚掌大笑,“琏二哥可有得头疼了!”

    “你不担心他?”赵之桢闻言颇感好奇。

    “让他看清些真面目,”元春轻声笑道,“没坏处。”

    赵之桢更生了几分兴趣,“哦?莫非你舅舅有何不妥之处?”

    元春摇了摇头,“我舅舅他毕竟做了官,难免身不由己,琏二哥因此别再听风就是雨可就好了。”

    赵之桢略一沉吟,“你倒是看得透。”

    他把贾琏放在王子腾跟前,也是为了提醒他和他身后的大皇子吃相别太难看。再说他在北面带兵,压根也不该插手民政,偏偏大哥这些天明里暗里地“示好”:可以匀个北面的刺史给他。他当然婉拒了,但那份不自在一直存到了今天。

    大皇子最近往来颇多,元春再迟钝也琢磨过味儿了。再说前世,赵之桢也夹在兄弟之间苦闷了将近一年……

    她想了想,才认真道:“幸好太子……稳如泰山。”太子还没出手,以后才是有得煎熬呢。

    赵之桢闻言,深深地看了元春一眼,“以后就难说了。”

    他只要手里有兵,为免父皇忌讳,使得大皇子和太子都不会太露骨太急迫地拉拢他,至少目前如此。但如何能保证一直有仗打,就是另一件烦心事儿了。

    却说贾珠三人在宁荣街上分别,贾蓉自去向父亲回话,而贾琏有意和堂兄贾珠多说几句,兄弟俩对视一眼,十分默契地下马并肩往府中走。

    贾琏此时才低声道:“王爷这是何意?”

    别是王爷对王子腾不满吧?让自家人对付自家人?到时候别让我里外不是人啊,贾琏转念一想,王爷就算让我里外不是人又如何?我还不是得照办?好在有妹妹做侧妃,总不至于一无所获。

    于是他问完便沉默了,旋即又自问自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

    贾珠拍拍堂弟肩膀,“王爷向来公正。”

    宁荣两府这些年都在不遗余力地奉承太子,银钱也上供了不少,可什么好处都没见着。七皇子这边一个子儿没要,倒直接给了实缺――虽然领了差事势必就要为他尽心。

    正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别说贾琏了,就连贾珠心里都更偏向七皇子,要是再加上妹妹……贾珠甚至心里起了些“说不得”的心思,万一七皇子也有机会……

    兄弟俩各怀心思,回房自是先去见了各自的父亲。

    贾赦始终是无可无不可,勉力训了几句,便放了儿子出门。到了贾政这儿……再怎么觉得不妥,他也无力更改,便干脆默认了。

    却说凤姐儿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自家二爷迎了回来。

    亲自张罗着给贾琏更衣倒水摆饭,没过多久便知道了七皇子对二爷的安排,她一时也是喜忧参半,不过总归还是喜大于忧。

    录事参军事只有七品,凤姐儿还是嫌低了,毕竟二爷是荣国公的亲孙子,父亲又是一品将军。可是她也知道这差事实权不小,二爷还在亲叔叔王子腾治下,亲戚间相互照应自然无虞,又有王爷撑腰,二爷只怕过不几年就要升迁了!

    贾琏看着娇妻一脸喜色,原本有心吐些苦水,也及时止住,饭后夫妻俩赞了一回七皇子,凤姐儿更不忘好生说了回亲叔叔的本事。

    不过王子腾真没有侄女所说的那样运道十足,更没有恃才放旷的底气,他向来谋定而后动,在反复思量如何让大皇子满意,同时不太得罪七皇子的赴任路上――路边的山石忽然塌下来几块,马车一个骤停,险些翻车,而王子腾一时没防备,竟从马车中摔了出来……伤得倒是不重,却是摔裂了小腿骨。

    作者有话要说:大姑娘是给元春练手的,毕竟~调~教和激励手下是每一个上司的必修课。元春重生,眼界有了,但是手段还是略有欠缺,不过练啊练啊的,元春也就该升级了。

    顺便一提,男主带兵,脾气就比较直来直去,还不太会长袖善舞,不过他被兄弟虐啊虐啊的,最后肯定也升级啦……

    同理,把贾琏和贾蓉丢到严苛的环境,再断了他们的后路,摔啊摔啊的,他们就走在了成为俊才的路上啦。

    ☆、第41章

    这可是官道。

    别说王子腾了,连七皇子到北面边关坐镇,还是得走这条路,而且好些年过来,谁走都没事儿,偏偏到了自己这儿出了岔子。

    毕竟是能在危急时刻,诳了南边那位的嫡长子,最终更是全身而退的人物,这点小把戏又如何瞒住他?王子腾此时气色一点都不差,还能架着伤腿悠然道:“这是下马威啊。”

    本该比自己晚一个月赴任,却因为妹妹和侄女儿的反复催促而匆匆赶来帮衬的侄女婿贾琏,看着着急多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话说贾琏虽还在血气方刚的年纪,也明白他和他媳妇的叔叔去赴任,当地绝不会箪食壶浆相迎,但这……不止是恐吓,还要谋害性命了?

    贾琏难免又惊又怕,当然惊得多,怕得少――都督府所在的关口城,城外就是守关的七皇子大营,他觉得……万一出事,一门心思骑马往城外跑不就得了?

    只是城里局势定是比他设想得还要麻烦得多。

    不过该说的还是得说,他的态度也很是要紧,贾琏愤恨道:“目无王法!谋害朝廷命官,他们不要命了。”

    王子腾似乎早有预料,“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贾琏奇道:“您怎么还替他们开脱?”

    “情有可原,又不是真就放过了。”王子腾笑了笑,可是这笑容怎么看都让人发寒,“再说我纵然答应,可也有人不答应啊。”

    托大皇子的福,王子腾得了这个下都督之位,他在家时便反复琢磨:能一举得掌一州兵事,本是极为难得。不过他也是去年才投入大皇子门下,千金买马骨也勉强说得过去,只是时机不大对……

    若真是个十足好差事,为何不给那些跟随大皇子数年的心腹下属?再加上这回,还没踏进关口城地界儿,便有此“一劫”,王子腾这回可是心里彻底有数了,思及此处,他也不由轻叹了一声。

    离了南边那个虎穴,这是又入了北方的狼窝……不过想要显出自己的本事,当然得处置好这个棘手的差事!关键是自己本钱够足:手里有兵,更有“亲朋”肯鼎力帮衬。

    贾琏见王子腾笑容逐渐柔和下来,便上前恭敬问道:“还请叔父指点。”

    王子腾道:“你且想想关口城里多是做什么营生的人?”

    关口城毗邻北面雄关,正是南北往来要道,自是商贾云集:关外除了中原大敌北狄人之外,东北方还有数个与本朝关系良好,通商多年的部族。

    他们将药材、牲口、皮毛、宝石运到关内,好换取茶叶、铁器、粮米、布料等生活必需,关口城内商家便有大半都在经营这些北面的特产。

    当然,商人多了,总有些人禁不住诱惑,不惜铤而走险,暗中向北狄走私货物,同时在重金之下也会泄露些要紧的消息。

    以前这条财路,还有路上的人在多年经营之下,已经很是通畅熟稔,此番“外人”王子腾前来……自然骤生变数。

    王子腾一句提点,贾琏也想到了这些跟北狄暗中有往来的商人们――在他想来,也只有这些人能有此胆量了!因为他们平时做的也是查出来就掉脑袋的买卖。

    贾琏不禁怒道:“果然是……若落在我手里,必定不放过他们!”

    王子腾又笑了,“这个不急,你且上些心。就算要有番作为,也得等王爷到来。”说着,还拍了拍贾琏的肩膀,“你跟王爷说话,可比我还要管用。”

    这话说得贾琏十分舒坦,哪里还会往深处琢磨,王子腾这是借着他拉七皇子赵之桢一起下水的意思。

    话说王子腾赴任路上遇险一事,很快也传到了元春的耳朵里――关口城离京城也就两百多里路。

    元春能从王府大管事口里得知舅舅摔了腿,那么王夫人也能从娘家嫂子那儿听说内情,只是儿媳妇李纨这就要生了,王夫人一时半会儿也走不开,只得打发了心腹周瑞家的前来王府跟女儿诉苦。

    周瑞家的进门后,便一直偷瞄着元春的脸色,此时更是小心翼翼道,“太太说舅老爷何尝吃过这样的暗亏?心疼得了不得呢。”

    元春笑道:“母亲跟舅舅自小便十分亲厚。”

    周瑞家的可是知道王夫人的心意:王夫人想让女儿劝动王爷,再让王爷牢牢护住王子腾和贾琏……当然护住王子腾最为要紧,贾琏也就是个附带。

    眼见侧妃就是不肯接这个话茬儿……如今就是王夫人也不敢硬逼着侧妃许诺,周瑞家的也只得道:“可不是?舅老爷也时常问起您。”

    然后再顺势问起王爷吧……元春对此倒不以为意:舅舅当然极有本事,但着实有些……重利忘义了。

    他将来发达了身边少不了趋炎附势的小人,可真正的朋友却没有几个,等有朝一日落了难,自然就鲜少有人肯真心伸手拉上一把。

    元春摇了摇头,“都是亲戚,情分都在心里装着呢。”

    周瑞家的顿时迷惑起来,侧妃这是应下了还是没应下?她又不敢直言追问,“您说的是。”

    元春又道:“我这儿正好得了些好药材,给祖母、伯母、母亲和嫂子们分一分,你一起带回去吧”这就是在赶人了。

    周瑞家的捎了小半车的东西回了荣府,跟王夫人细细转述了元春的所言所行,王夫人心里很不滋味儿:一为女儿再不易说动,这回更是没给她面子而微微恼火;二来,她却无法就此跟女儿生分,无论是为情还是为利,尤其是全家人都知道女儿在王爷面前不只是有体面了。

    无需银钱铺路,也无需百般央求,七皇子为了元春便主动出面提携元春的娘家人!

    儿子和侄子的前程都有了着落,贾政也不必再去烧太子的热灶,还可以趁着初春好时节,整日跟门客们游园清谈去了。

    还好,贾珠在读书之余,也没忘记管教宝玉。

    宝玉离了学堂,便再不碰四书五经,连诗词歌赋也更爱看那些风~花~雪~月,抒发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情怀的诗作,他看看就随手丢在了一边。

    俗话说三岁看老,宝玉这眼见着都要十岁了,秉性偏好也能看出大半了。指望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重振荣府尊荣的贾珠也难免失望:弟弟虽然在诗词上颇有灵气,但在仕途经济上的学问还不如自己的儿子贾兰,就更提表弟林珩了。

    不过想起那个正一身轻松地跟门客们闲话的父亲,贾珠只觉得头更疼了。他今年乡试,明年会试,统共不到两年的功夫,他想亲自教一教弟弟们,哪怕将来不走仕途之路,也能对家业有些助益。

    当然,叫上宝玉,便不好丢下庶弟贾环。这孩子自小便由赵姨娘亲自抚养……重整家业需要兄弟们一起奋发上进,可要是拖累家族,一个人就足够了。

    因此贾珠不管王夫人作何感想,他也不会丢开贾环,除非他真是朽木不可雕。

    贾政或许迂腐了些,但他也有个好处:并不恋权。看着长子撑起家业,他只会心甘情愿地撂下挑子。在听说长子要教导弟弟读书之后,又哪有不应之理?

    只是王夫人先在女儿那儿碰了个软钉子,又让长子在心头刺了一下,偏偏这股子的郁气无处可发,管家理事时便比以往严苛得多。

    李纨因为临产,又把管家权交给了婆婆,眼见婆婆心气不顺了一整天,她也不便深劝,回头便跟贾珠照实说了。贾珠置之一笑,依旧我行我素。

    于是宝玉、贾环和贾兰第二日从学堂归来,换了衣裳便乖乖地到长兄书房报道。

    贾珠专门腾出一个时辰给他们两个讲史……跟他俩说经义稍嫌早了点儿,再说还有人不爱听,不如用史书里的故事给他们长点心眼儿。

    贾珠见识学识都不是家学里贾代儒老先生能比拟的,再说他更懂得因材施教和寓教于乐,本以为跟着哥哥读书要吃苦头的宝玉都听得入了迷。

    贾环因为贾珠一视同仁并和风细雨,也乐意跟大哥亲近……赵姨娘虽然把他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第15章(2/2),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