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GL—(7)(1/1)
作品:《归途GL》
她心想着,也不知道上飞机了没有。如果不知道也就算了,可是前两天她们通电话的时候明明提到过,这样都不去问一声,就会显得她很没礼貌。
她对崔贞很有好感,一点也不希望在她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
号码拨出去,响了两声,就在崇华以为只能等崔贞到那边再补救了的时候,接通了。
“崇华?”崔贞熟悉的声音传来。
崇华松了口气:“我记得你是今天的飞机……”飞机在跑道滑行的巨大轰鸣声无比清晰地通过,崇华心说还好,差点就没赶上,“你在登机了?”
“嗯。”那边传来一个简单的音节。
“贞姐,”崇华笑起来,崔贞比她大了六岁,熟悉起来,这个称呼,很自然就被崇华拿来称呼崔贞了,“过不了几个小时,我们就相隔万里了,中间隔着那么多山长水阔,你可不要忘了我啊。”
崔贞笑了一下:“是谁忘了谁呢。”
她语气平静,并没有指责的意味,也没有别的情绪,就像她平常的淡然平和。崇华却觉得这句话里似乎有什么不同的意味,还没容她细想,崔贞轻声说:“快要起飞了,你照顾好自己。”
崇华顾不上其他,连忙说:“你也是,照顾好自己。”
每次跟崔贞通电话,都有一种感官被无限放大的感觉,就像置身在只有她们两个的世界里。崇华看了眼屏幕,结束通话的字样还亮着。
贞姐刚刚是不是怪她没有早一点跟她联系?崇华心里想着。这念头刚一冒出来,就被她自己推翻了,怎么会,贞姐才不会在乎这种小事呢。
她们两个都是很忙的人,上一次谭府记后就没有再见过面,连电话,也通的不多。
一直没有联系倒还好,听过崔贞的声音后,崇华突然间就很想她,想见见她,想能在说话的时候,看着她明亮的眼睛,能在她低眸微笑的时候,看到她清浅的唇角,能在每一个想她的时候,都看到她就在眼前。
崇华每次想起她,会觉得很安心,这是从未有过的感觉,然而在这种温暖而踏实到底安心中隐隐约约的,又掺杂着一种充满了矛盾的惶惑和不安,潜意识里有一个声音告诉她,不要和崔贞靠得太近。
这种感觉来得毫无依据,可她偏偏就感觉到了。从小她的第六感就特别灵,每次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她总会提前有预感,但是这回,又和以前的不一样,说起来也许十分玄妙,但她确实感觉到,她和崔贞,不应该靠得太近,这会……害了崔贞。
她觉得,自己会害了她。
崇华不明白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是哪里来的,站在原地发了一阵呆,终究没熬过蠢蠢欲动的想念,点开新闻,看了几条崔贞今天出国的消息。信息更新速度快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才过去没多久,网上就有粉丝送机的视频了。
电影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崇华全程都跟着。工作室发了一条微博回应网友的道歉,并提了一句“崇导近日忙于新片的筹备工作……”,果然,一大片的目光被转到崇华的新片上去了,她的微博底下,也不再是一水的道歉。
李恒俊和苏洽的厄运却没有就此结束,许意在视频曝光三天后向李恒俊提出离婚。没有一个人指责她落井下石,在鼎风贴出第一张有些模糊的照片的时候,许意是第一个站出来斥责狗仔捕风捉影,并且坚决站在李恒俊身边信任他的人。
设身处地想一想,谁都会觉得,许意这回,是伤透了心。李恒俊迫于无奈,答应离婚。苏洽在事发后就没敢露面,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似的。
这似乎就是这件事的结局了,网民们也很忙的,今天是众口铄金,过几天事情淡了,他们还要关注别的八卦。李恒俊仍旧活跃在公众视线之中,原本要参演的电影一个不少,让人十分好奇,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捧他。
这些事,崇华是不管的,她本身的目的也不是要看人家有多惨,不过是不乐意被苏洽明目张胆、毫无愧疚的利用罢了。
她忙了半个月,终于等到时机成熟,将她下一部电影将要执导《囚徒》的消息透给了媒体。
第12章
一代人的青春回忆总是相似的。一张少年时代响彻大街小巷的碟,一部放学后边写作业边看的动画片,一本追了多年的小说。
对于很多人来说,《囚徒》就是他们青春的符号。夏日炎炎,骄阳滚烫的校园,蝉鸣阵阵,伴着教室呼呼旋转的风扇,老师站在讲台上,一遍遍地重复重要的知识点,《囚徒》就在他们课桌里,趁着老师转身板书的时候,飞快地拿出来扫几眼。
追忆青春是近年来影视圈的一个热点。青春剧不知拍了多少,以青春为主题的电影,每年都在大荧幕上热映,热度始终未降。
然而,对许多人来说,真正陪伴他们从少年到青年的《囚徒》却一直还存在于纸张。
《囚徒》要拍的消息从四五年前就不知道传过多少回了,每次都是谣传,读者每次燃起希望又是失望,几次下来,勾得读者,越来越期待。
这次消息一出来,大家最初还以为又是谣传,都坐等官方辟谣呢,结果没几天,崇华先发微博肯定此事,梁青紧接着转发评论期待合作。
《囚徒》即将开拍成了板上定钉的事。书迷都傻眼了,他们有多爱这本书?在《囚徒》的贴吧里,有好几个讨论书中角色由哪个演员诠释扮演会比较好的帖子,也讨论过哪个导演来拍能拍出原著的感觉来。提到的导演无不是有丰富经验,成名已久的老导演。
怎么都没想到这部电影,会让一个才入行的新导演来拍。
《和斯嘉的三百六十天》票房再好,也不能掩盖在大众眼中,崇华只是一个年纪不大,阅历不多的新人。崇华拿过最佳新导演也只是最佳新导演,大众的观念里,她只是一个起点不错、潜力不错的新人导演而已,跟那些随随便便拿一部作品出来都是老少皆知的老导演来说,她实在太嫩了。
新,代表着经验欠缺,代表着幼稚。
众多书迷纷纷涌到梁青那里,请求换导演。
新闻报纸也在最快的时间内导报此事,不少电影人直言崇华急着奔跑会跌跟斗。
书迷原本有多期待,现在就有多失望,乃至愤怒。
“新人导演想尝试是好的,但不要来毁我经典!”
“多少名导演想拍老梁都没给,这个崇华什么来头?”
“不换导演就拒看【再见】”
这一类宣泄不满的评论都还算克制,甚至还有上升到人身攻击的恶意评论,难听到让人连多看一眼都害怕。
崇华的粉丝也开始怀疑,她是不是能将这部无数人心中的经典完美地搬上荧幕。和偏激的书迷们不同的是,他们有怀疑,却多数抱着鼓励的心态,来安慰崇华,让她不要受负面评论的影响,用心拍,用事实去打脸。
可是,怎么可能不影响呢。再不在乎他人目光的人,被成千上万的人追着骂,各种难听的话都说出来,人身攻击、肆意谩骂,都加在一个人身上,就如同被无数恶意环绕,难以挣扎。
崇华看了一会儿评论,就放下了手机。她坐在沙发,发了会儿呆,拿起茶几上的剧本,用笔,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分析解读。
演员她打算采取试镜的形式来选用。试镜邀请已经发出去了。虽然被骂得没有人样,但是,只要能火,就能吸引人,相信到时候来试镜的人,一定少不了。她要做的就是选出最贴合人物形象的演员来。
剧本,她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随便拿出一句话,她都能准确地说出在什么位置。但她仍然一有空就拿出剧本来看,努力地钻进去解读。
她那种坚韧和顽强的性格让她非要把电影拍好不可。
“这个崇华,究竟什么背景?”陆远扫了眼报纸头条,看到标题又是崇华,不禁皱了皱眉,显出嫌恶的神色来。
上回渤海电影节跟崇华角逐最佳新人导演败北之后,就像点了个魔咒,后面的几个颁奖礼、电影节,他都输了崇华一筹。
同为新入行的导演,年纪又相差不大,不少媒体把他们两个放到一起对比,多半都是捧崇华。
陆远不屑地把报纸丢到桌上,满脸阴沉。
助理见他脸色不好,小心地瞥了那报纸一眼:“陆哥干嘛把她放心上?她网上都要被黑成狗了。”
陆远用一种看白痴的眼神斜了他一眼:“黑了,不就是火了?只要火了,就有票房,有了票房,什么都有了。”
管他是怎么火的,只要能火起来,就算成功。
被他训了一顿,助理也不敢随便开口了。陆远自己生了会儿气,拿起手机拨了个号码,那边接的很快,陆远抿了抿唇,开口叫了声爸。
对面说了什么,他露出不情不愿的神色来,截口道:“爸,我今天不是想跟你说这个,我是想让你帮我查一下,崇华有没有什么背景。”
他说完,就闭上嘴,安静地听了一会儿,他露出满意的笑容:“我不想明年再输给她。”
市场就那么大,竞争激烈,想要吃到蛋糕,就要知道怎么打压对手。
挂了电话,陆远脸色好看多了,要不是他不靠爹,坚决自己打拼,能有这个崇华什么事儿。这么一想,他还挺自豪的。
“陆哥……”助理弱气地叫了他一声。
陆远眉头一拧,转头问:“什么事?”
助理也不敢说,只把手机递过去。陆远不耐烦地接过来,放到眼前一看。屏幕上,崔贞的微博赫然入目。
崔贞转发了崇华那条要执导《囚徒》的微博,并且评论了两个字----期待。
网友们都发现了,跟崇导有关的消息好像总在反转。
崔贞一出国就没消息,好不容易有消息了,还是跟崇华相关的。她是国内超一线的明星,是国内唯一一个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获得者,她的言行向来是圈内风向标一样的存在。
粉丝们都炸了,上次互相关注之后,两个人就没什么互动,本来还以为只是一般的互相关注而已,没想到影后居然在这种风口浪尖为崇导发声了!
还没几分钟,转发和评论就过五千,底下的粉丝评论都乖得要命。
“影后是我的,谁都不许动!”
“前排求合影!”
“好的女神,明白了女神,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嘤嘤嘤,影后放心,崇导我们来罩,你认真拍戏,拍完赶紧回来啊啊啊啊!”
崔贞的立场让网络上几乎一面倒的言论出现转机,紧接着郑嘉丽发声力挺崇华,周博成转发郑嘉丽的微博:“崇导,我们都知道你是最棒的!【心】”
慢慢的,几个同为华宇的艺人嗅着风声,也开始转发支持。
不到半天的时间,情形突变。书迷哪怕仍旧怀疑,也不敢再偏激发言。
崇华正忙于开拍前的筹备,又要兼顾试镜,完全是脚不沾地的状态。等她知道这件事,已经是在晚上。
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少书迷同时也是崔贞的死忠粉,看到影后挺崇华,也渐渐开始期待起来。哪怕怀疑还在,也至少口上留德。
崇华完全没有想到崔贞会帮她,或者说,她根本没有往这方面想过。她不会被恶意击败,她会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但这并不在乎她就完全没有感觉。崔贞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帮她,不止是让她惊喜,更让她感动。
她坐在工作室的办公室里,桌上是参加试镜的演员的名单,很多,出名的不出名的加起来,足有上千个。然而这时,这些让她看得极为认真的名单突然失去了它的魅力。
崇华确定了一下时间,又算了时差,确认这个时候崔贞应该不在忙,才把电话打过去。
崔贞仍旧接的很快,崇华发现,似乎每一次她打她电话,她总是接的很快。
“崇华。”低柔的声音传过来。
听着她的声音,崇华觉得耳朵酥酥麻麻,她想要说话,才发现,她并没有想好怎么谢谢她。她沉默着,努力地搜刮着言辞,想要让崔贞知道她是真的很感谢她。
没有听到她的回答,那边安静了一下,片刻,崔贞很快就再度开口:“崇华?你在听吗?别在意网络上的那些话,他们都不了解你。”
她的关切是发自内心的。
崇华轻笑了起来,她不再执着于用词,轻轻地开口道:“你什么时候回来?我很想你。”
第13章
德国和中国有差不多七个小时的时差,崇华那边已经是晚上了,崔贞这里才刚过正午。
这里的气候,清爽怡人,正午的阳光并不算猛烈,透过道路两旁的枫树叶,和煦地照落在地面。崔贞坐在路边的长椅上。今天没有她的戏份,她就到市区来走走。
崇华说完,就有点羞涩的安静下来。
崔贞的眼中染上层层的笑意:“再过一周吧。”
听说只有一周了,崇华顿时高兴起来:“你方便的话,到时候,我去接你?”因为这一次的帮忙,崔贞在她心里已经不止是一个有点好感的人了,至少,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不管怎么样,她至少得当面致谢。
微带凉意的清风吹拂,崔贞稍稍想了一想:“等确定下来,我把具体时间告诉你。”
秦颂提着大袋小袋站在一旁,好不容易等崔贞收线,就一脸被我抓到了吧的八卦表情,把袋子在干净的地面上一放,坐到崔贞的身边:“你要把具体时间告诉谁?”
“崇华。”崔贞也没瞒她,她以后和崇华的往来会多起来,作为帮她处理工作和生活两方面的事情的经纪人,没有瞒她的必要。
秦颂对崇华印象挺深的,这段时间崔贞对她关注很多,她给崔贞做了那么多年的经纪人,还从没见她对谁有这么大的兴趣过。
“崇导?听说她要开试镜会给新片选角?”秦颂对崇华评价相当高,她的很多做法在秦颂这个娱乐圈的老人看来相当老辣,“《囚徒》原著基础那么好,只要不拍得过分差,就不会扑街,到时候,她又能拿奖到手软。有前面那部电影不俗的成绩垫着,再来一部高票房,她在导演界就差不多站稳脚了。”
不管网上怎么黑,在秦颂看来,崇华的这部电影选得相当有眼力。
其实导演跟演员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比如辨识度。演员想红必须有一张辨识度高的脸,不能让观众一看就觉得这是哪条生产线上批量生产的;导演想成功也要辨识度,导演的辨识度不在脸,而在于作品要有一个凝聚了导演想法的风格。
秦颂跟着崔贞一起看过《和斯嘉的三百六十天》,在作品风格这一点上,崇华无疑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她说完,又有点担忧地皱起眉来:“她现在急着拍,等拍完,上映,恐怕要撞上贺岁档。”贺岁档是扫荡票房的好档期,但对默默无闻的小导演来说,只怕扑街也会扑得特别明显,最惨的上映不到二十四小时就被电影院撤下线。
崔贞对崇华的了解,比只看到一层表面的外人要深得多,她柔和的目光里带着浅浅的骄傲:“她就是冲着贺岁档去的。”
归途GL—(7)(1/1),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