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320(1/1)
作品:《海魂》
来。这其实也正反映出了当时原子弹设计上的一些缺陷,而且工程师与科学家都没有掌握到充足的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正是“雪茄”的爆炸威力远没有达到设计的威力,科学家与工程师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之后,最终得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原子弹的当量是有限的,而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而且只有一个最合适的爆炸当量,再提高,就将浪费核材料,事倍而功半。这也成为了后来推进“黄石计划”研制氢弹的一个重要论据,因为从理论上计算,氢弹的当量几乎可以做到无限大!
原子弹爆炸后,吴林糠等人先知道为什么要让他们戴上墨镜了,虽然是背对着爆炸方向。可是强烈的闪光仍然让他们觉得自己仿佛是在明亮的手术室里一样,也许这个形容还差了很多,可给吴林糠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是不是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接着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冲击波与爆炸声。重达5o多吨的“鹏”式轰炸机就如同是一片被狂风刮到了空中的树叶一样,一会上,一会下,不停的震动着。当这一切都过去的时候,吴林糠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他们还能够飞行,那简直就是最幸运的事了。到此时,吴林糠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要让他们在投下炸弹后全逃跑。如果动作慢一点的话,那么他们就将成为原子弹的牺牲品!
当时,“天使”号的尾炮手用相机拍下了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虽然有另外几架飞机上的机组成员也用相机拍下了蘑菇云,但是角度都不太好,只有“天使”号的尾炮手派下的那张照片最为经典。这张照片后来被成千上万次的转载。甚至成为了核武器地象征,成为了人类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地象征。更成为了反对使用核武器。返回核军备竞争地宣传照片。
哈里斯堡的具体损失与人员伤亡统计结果是由后来美国政府公布的。而当时帝国也对这次轰炸进行了评估。情报部门也根据截获地情报进行了评估。
按照技术人员的评估来看,距离爆炸5oo米范围内地任何建筑物都将全毁,甚至是彻底的消失,15oo米范围内的建筑物将严重损毁。5ooo米范围内地建筑物有一半以上将被摧毁。直接死于轰炸的人员将过1o万,全市八成以上市民伤亡,因为辐射。严重烧伤。以及来不及救援等原因,在未来五到十天之内。仍然将会有6续数万人死亡,而最后的幸存者不会过全市人口地两成。
这个评估结果有点夸大。其实主要的原因是“雪茄”没有达到最大的爆炸当量,而且相差得太远了。如果“雪茄”的爆炸大量真的万吨的话,那么技术人员的评估结果就没有太大地偏差。
数日之内。情报部门也拿出了轰炸结果评估报告。哈里斯堡有六成以上的房屋被摧毁,或者是严重损毁。伤亡人数在15万左右,其中直接死于原子弹爆炸的人数在6万人左右,另外还有大概9万伤员。
相对而言。这个轰炸效果远没有达到最初的预计轰炸效果。甚至比不上投上几千吨燃烧弹的轰炸效果。而且战后从美国政府获得的损失报告中的数据也与此类似,在哈里斯堡直接死于原子弹轰炸的有62348人,失踪4569人(都是在爆炸投影点附近)伤117452人。而在战争结束后的十年之内,这11万多伤员中,有大部分人死于原子弹轰炸的后遗症,特别是癌症。
罗云冲在五点二十分收到了轰炸成功的消息时,他先松了口气。
原子弹终于投了出去,而且还爆炸了。他当时先想到的并不是原子弹造成的破坏有多大。
严格地说,比起之前的大规模集中战略轰炸,原子弹的破坏效果并不怎么样。纽约受到了四次集中战略轰炸,结果城区几乎全毁。死伤平民近百万。而四枚原子弹不一定能够达到这个效果。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原子弹绝对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炸弹,没有任何一种炸弹能够造成如此巨大的伤亡。除了威力之外。原子弹最大的作用是在政治方面,这一点是受到了公认的。不然战后唐帝国也不会拿原子弹当作政治武器了。
相关的消息6续传回,吴林糠上校驾驶的轰炸机降落在圣地亚哥军用机场上的时候,天色已经全黑了。九名投下原子弹的机组成员没有受到任何欢迎,轰炸机降落之后,一群宪兵就将九人带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里,随即一名宪兵少校。以及几名情报部门的官员向他们询问了详细的情况。直到最后,情报部门的官员才说到了重点上,即在帝国解密,准许他们开口之前,绝不能向任何人提到与原子弹轰炸有任何关系的事情。
这道“禁口令”直到四十多年之后才被解除,当时吴林糠已经以空军中将的身份退役,在他撰写的《核时代》这本轰炸哈里斯堡的回忆录中,吴林糠详细的介绍了轰炸哈里斯堡的整个经过。这也成为了众多人研究大战战史的重要借鉴书籍,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吴林糠在《核时代》这本书中有所隐瞒,比如投弹时的步骤并不合理等等。
罗云冲是在三天后才见到他这些手下的,随即吴林糠等人就被送回了帝国。当时罗云冲曾经提出让吴林糠机组暂时留在前线,因为谁也不敢肯定要不要投下第二枚原子弹,可情报部门坚决不同意,吴林糠等人是掌握了原子弹轰炸第一手资料与情报的重要人员,而圣地亚哥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特别是随着德国与波斯加强了投入之后,圣地亚哥已经驻扎了不少的德国与波斯军人,这些人中间很有可能夹杂有谍报人员。为了确保吴林糠等人的安全,更是为了确保情报安全,他们必须要立即返回帝国。得到额外的保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结果在战争结束之前,吴林糠他们一直被软禁在帝国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内,直到战争结束后一个多月,吴林糠才在几名情报官员的陪同下回到了家里,见到了他的亲人。
这些安全措施无可厚非,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与原子弹有关系的任何信息都属于最高机密,而吴林糠等人作为与这些绝密信息有接触的人员,自然要受到格外眼科的看管与保护。
情报部门在帝**政体制中属于一个相对特殊的部门,当时大部分的情报部门都是直接向相负责的,因此罗云冲并没有与情报官员对着干,他也知道,吴林糠等人肯定需要被保护起来,而且还有另外几个机组具有投掷原子弹的能力,让吴林糠他们回国也不是什么大事。现在,罗云冲最为关心的就是,哈里斯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之后,美国总统,会回心转意吗?
恐怕,这也是当时绝大部分人最关心的事情。之前,美国总统的态度可以理解为不相信唐帝国已经拥有了原子弹,薛希岳出的最后通牒只是政治讹诈。现在,事实已经证明了,薛希岳出的最后通牒不但不是政治讹诈,还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已经有一座城市被原子弹毁灭了,那么,美国总统将做出如何的决策?
当时绝大部分人都相信,美国总统将在5到1o天之内做出投降的决定,可问题是,唐帝国会给美国5到1o天的反应时间吗?在薛希岳出的最后通牒中可没有提到这一点,而且其重点是美国必须要承担一切后果,那么,这个“一切后果”是什么意思?是第二次轰炸,还是暂时停止?更重要的是,当时唐帝国到底有多少枚原子弹,这是外界都不知道的。也许,还有更多人希望知道这一点吧。
八月十九日,也就在罗云冲送走了吴林糠等人的第二天。“渭河”
号巡洋舰抵达了圣地亚哥,这比预期的时间晚了足足四天,同时到达的还有“汉江”号巡洋舰。但是后来全世界的人都只知道一点。那就是运载原子弹的是“汉江”号,而不知道“渭河”号上也运载着一枚原子弹。而同时送到的还有一份相亲自下达的命令。
帝国制造的第二枚原子弹的代号为“橙子”这与其外形有很大的关系,与“雪茄”不一样。“橙子”采用的是“内爆式”结果,而不是“枪式”结构。另外所用的核材料为钚239,而不是铀235。
最初的时候,帝国科学家是被迫才用钚239为原子弹的核材料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铀235的提纯效率相当低。按照当时的钠生产能力,所有的离心机每天24小时不停的工作,一年才能够生产出制造一枚原子弹所需要的铀235。这其实是整个“盘古计划”中最耗时的,用在实验爆炸装置,以及“雪茄”里的近8o公斤铀,足足生产了近4年的时间,如果不是如此的话,那么帝国早就造出第一枚原子弹了。而且科学家也不会想到用钚239来制造原子弹。
钚239是从核反应堆里生产出来的,而且只能在重水反应堆里得到。
这就是重水为什么至关重要的原因了。当时美国的“曼哈顿工程”也是计划用铀235做为核材料的,可问题是,美国也面临着生产铀235效率低下的问题。虽然美国的科学家也认识到,钚239很有可能是效率更高,核性能更好的核材料,可问题是,必须要依靠重水来减缓中子度。得到慢中子。从而生产出钚239。
生产钚239的基本流程是铀235裂变释放出2到3个中子,这些中子轰击了铀238之后,铀238转变为钚239。因为铀239很不稳定,先衰变成为镎239,而镎239也不稳定。随即就衰变成为了最终产物钚第一座核反应堆建成的时候,唐帝国地核物理学家就现。钚239实际上是更高效地核材料。从此开始重点研制钚239的物理与化学性能。
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钚239地生产也需要用铀235。而且一个铀235原子只能产出o.8个钚239原子,也就是说,生产过程中。核原料实际上在损失。可这与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高浓度铀235不一样,核反应堆里,所占的比例是很低地,也就百分之几而已,因此核反应堆所需要的核材料的提纯工作相对简单得多,这要比武器级铀235也生产成本低得多,如果从成本上计算。生产钚239甚至比提纯铀235更便宜。
当时还有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办法。即通过钚239裂变释放中子,然后轰击铀238,从而得到新的钚239,而且理论计算得出的结论是,这样地核反应堆(后来被成为“快中子反应堆”简称“快堆”而以前生产钚239的叫“慢中子反应堆”简称“慢堆”)所产出的钚239的数量还过了所消耗的钚239的数量,也就是说,在快堆里,钚239的数量是在持续增长地。只是,当时受到技术条件限制,特别是钚239的核敏感性的限制,所以帝国并没有建造快堆。用做武器,钚239的最大好处就是临界质量要比铀235低得多,理论计算结果是。8公斤的钚235就可以制造一枚原子弹了,这要比铀235的用量少得多。可同样的,钚239也有很多缺陷,不说别的,钚239是已知毒性最大的物资,5克钚239就足以毒死全球所有人,其笃信甚至过了核武器本身!也正是这一点,带来了很多问题。
要生产钚239,就必须要建立大量的后处理工厂,而这是拖延“盘古计划”的另外一个绊脚石,光是建造这一系列的后处理工厂,就花掉了一年多的时间。相对而言,从核反应堆里得到的钚239在提纯方面反而要比通过回旋加器提纯钠历容易了许多。
在建立起了钚239的生产线后,“盘古计划”才真正走上了快展的道路,如果仅用铀235制造原子弹的话,在29年,帝国最多只有两枚原子弹,而且其中一枚还是在实验中爆炸的。而且后来。特别是在快中子反应堆投产后。帝国就不再用铀235作为原子弹的核材料,全用钚239作为核材料。
“橙子”的设计工作也正是在钚239的生产工作正式开始的时候提出来的,而且“内爆式”的结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钚239的临界质量小,可以将原子弹的核心做得小一点,为“内爆式”奠定了基础,如果用铀235做核材料的话,用“内爆式”引爆法的难度就要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核国家在初期都是用“枪式”结构,以铀235为核材料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内爆式”与“枪式”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在“内爆式”结构的原子弹中,其核心是一个低于临界质量的钚239球体,四周有多块未与中心球接触的钚239,通过引爆设置在外面的炸药,将外
分节阅读_1320(1/1),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