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七五]大宋小吏[七五]大宋小吏 第35节

[七五]大宋小吏 第35节(2/3)

作品:《[七五]大宋小吏

、国情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更接近现代的报纸。

    也是在宋代起, 邸报开始从只提供给官吏, 发展为了读书人们也都能看到。在南宋的时候, 更出现了民间小报,当然,这种不经过朝廷审编的报纸是违法的,只是私下传递。

    所以,大家发呆,就是因为这时候的报纸政治色彩还很浓厚,他们都没搞清楚,云雁回要办府报是个什么意思。

    再说了,邸报,那是人人都能办的吗?且不说你够不够有文化,开封府也不是边关,犯得着专门弄个报吗?

    “别看我啊,我真的要办的,不过放心,我不办普通报。”云雁回一句话,让大家的表情都正常一点点了。

    展昭:“你想调去枢密院吗?”

    郑苹更是脑洞大开,“难道是编汇各地美食信息?”

    “咦?”白玉堂说,“可以可以可以!”

    “可以个头啊!”云雁回瞪了他们一眼,真是没得聊。

    云雁回懂不懂如何办报纸?答案是肯定的。

    云雁回也并非一开始就是电视记者,实际上,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的政府内部报纸记者,而且由于人员短缺,一度要采访、排版兼顾。后来,才调去做的电视记者。

    所以倘若给开封府办个内部报纸,还真是他的老本行。

    是的,云雁回虽然想办报纸,却并未打算搞大新闻,否则他也不会说“府报”,而会直接来个“东京日报”之类的了。

    那样摊子太大了,帽子也特别大,他绝对玩不转。再说了,他是开封府的人,做好自己府里的事情就行了。

    而相较于在开封府衙内刊发的报纸,比起那种现代感十足的报纸,也更容易让领导们接受。

    ——这时候只有枢密院有资格审编邸报,可不是得经过仁宗那边点头,开个口子么。

    形式上虽不见创新,内容却会更加接近现代的报刊。也许云雁回不太通古文,但是他懂新闻,有时候这比文笔更重要。

    云雁回打定主意,准备这几日放假在家,就开始写计划。他做事,向来是这么稳的。

    而其他人呢,看云雁回的样子,也知道他是下定决心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最后到底会出来个什么东西,倒是都有些好奇。

    云雁回和双宜、小宝从榷场拉回来不少东西,除了之前名单上定的,还有很多在榷场看到了临时起意购买的,这下子该到了瓜分的时候。

    帮别人代购的,路费就不用算了,反正是公费,只要平摊商税就行了。

    到了用餐时间,郑苹更是下厨,做了顿好的,给三姐弟接风洗尘。

    云雁回本想一起下厨,但是大家觉得他累着了,不让。所以,云雁回只去做了些奶茶来。

    云雁回用红茶煮了一锅奶茶,然后再做一大碗淡奶油,加盐打发了,浇在奶茶上面,就是一碗奶盖奶茶了。

    这种吃法,比起那些少数民族国家的奶茶味道要清淡、精致不少,更为符合东京人的口味,小老虎更是只想吃咸香甜蜜的奶盖。

    至于郑苹那里,也是破费了一番心思,她知道雁哥儿喜欢吃油做的菜,所以今天还准备了红焖羊排,各种炒菜也很多。

    加上葡萄酒,这一日云雁回和亲朋们喝了个痛快,晚上其他人都是软着腿回去的。

    ……

    到了第二日,云雁回醒来后,就把睡在自己床上的小老虎拎了起来,做了油条,配上水饭给他吃。

    小老虎自从跟在云雁回身边,吃得是特别好,在路上还因为条件简陋不太明显,但是从昨晚的奶盖奶茶到今早的油条,他都特别爱吃。

    “细嚼慢咽。”云雁回强调了一下。

    他今天上午准备带小老虎去云濮思那里,这件事还是尽早办了为好。

    待到云濮思那里,云雁回才发现他们大部分人还在睡觉,都是因为烧烤店每日都忙到半夜三更,所以他们的作息时间也随之调整。

    云雁回把云濮思给吵醒了,然后指着小老虎给他看。

    云濮思昨日就知道雁哥儿回来了,郑苹打发人去告诉了各位亲朋,只是云雁回每日都要回来,他们没法从摊位上走开,所以还打算今天去他家拜访,顺便拿代购的东西呢。

    这会儿云濮思看着小老虎,却是惊呆了。

    我靠,这是一个小雁哥儿啊。

    云雁回把小老虎的来历给他说了一下,“你知道那个地方吗?”

    云濮思茫然地想了想,“没有啊,我们寨子周围也没有这样的地方的,而且,他的苗语和我们差得也太远了,绝对不是同一支。我们那里的外嫁女也都嫁在周围,男子若是出去,大多也是去汉人的地方,就像我们。”

    他们的寨子,是汉化程度比较高的了,甚至很多像他们这样直接搬到汉人的地方来的。而从小老虎这不会汉话的样子来看,他成长的环境可想而知。

    云雁回很失望,不过,他还是请云濮思托人捎话回老家,请老家的老人们回忆、打听一下。

    另一方面,云雁回也做了另一种准备,倘若老家那边的反馈不如人意,他决定就用一下开封府的关系,查查看东京有哪些苗族人,然后挨个去打听,请他们辨认一下小老虎的口音,也许可以确认小老虎是哪一支的苗族。

    确定了地域之后,云雁回还能叫赵允初帮忙,请托当地的地方官帮忙寻找了。

    而无论是老家那边有了线索,还是之后在东京这边找到线索了,估计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小老虎家里。云雁回左看右看小老虎和自己那么像,还是觉得寨子那边的希望大一些,决定等上一等。

    这段时间,小老虎就住在他家吧,云雁回觉得,他们相处挺愉快的。

    云雁回还想,教一下小老虎汉话,这么长一段时间,总不能让小老虎只能同他和阿娘交流吧,反正小孩子接受能力也高。

    ……

    到了假日过完,云雁回打算去上班,尤其是向包拯汇报一下自己的新想法时,才发现不妙。

    小老虎啊,他抱着云雁回的腿,死也不撒手。

    本来就很有缘了,连日来更相处出了感情,云雁回也伤心地抱住小老虎:“虎啊,不是哥哥不想带你一起去,可是,你看别人展昭、白玉堂都是带刀护卫,我带娃当值,像话吗?”

    小老虎听不懂,家里其他人听到却是一脸黑线:“……”

    云雁回把小老虎交给郑苹看着,自己去上班了。

    一大清早的,他就找到了包拯。

    “府尊,是这样的,我有个提议,我们来办个府报吧。”云雁回眨了眨眼睛。

    以包拯的脑子,一下就想到了那是什么,但是他很不理解,“为什么?这是谁要求的?”

    他总觉得,无论是谁要求的,总不像是云雁回自己。他听过云雁回小时候拒绝上学的事迹,所以觉得云雁回不说讨厌,至少是更喜欢日常杂务的。

    云雁回:“就我自己想的,我希望办一个府报,专门刊登我们开封各级办事人员,包括赤畿各厢,城区各厢,以及咱们各曹各司的新闻。现在咱们府里的气氛是越来越好了,团结紧密,很有必要向下发展,并且借此与民众增加沟通,官民一家。”

    云雁回一上升到官民一家的高度,包拯就坐不住了,放下本来还在看着的公文,说道:“你详细说说。”

    云雁回:“这就要从咱们《开封府报》的版面说起了……”

    包拯心想,啥,连名字都起好了吗?还版面?

    “嗯,你继续说……”

    “分为八个版面,有城区的要闻,也有赤、畿县的新事,从各个方面都要有。解读惠民政策,刊登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报道一些各级官府举办或参与的有益广大百姓的活动……”

    “在各级官府定下通讯员,负责采集各自境内的新闻并撰稿,或是提供新闻线索……”

    “文艺板块,可以刊登诗词歌赋……”

    “上稿量,纳入年终考核……”

    ……

    这时候,云雁回还把自己制作的样刊拿了出来。

    这是他自己按照现代报纸的格式排出来的,内容其实只是划了几条,象征有字,重在将各个标题拟了出来。标题就等于是浓缩的内容,所以一看就知道大概意思。

    这些胡诌标题,便是类似于“三伏天开封府衙将捐赠出千斤西瓜”“乡民评出最美衙役,数十年如一日为民办事”“蟊贼入室盗窃,谁知里面住着御前带刀护卫”之类,各自对应政务、民生等板块。

    这措辞,包拯看得哭笑不得,同时也感受到了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最后一个,他真的很想知道要是真的发生了会是怎样……

    因为这个时候邸报的性质,所以包拯自然不会说,我们弄得这么好,民众看不到真是浪费了。这个基本上和邸报一样,只会有官吏与读书人能看到。

    但是云雁回如此一看,的确是有很大好处。建立了这样一个平台,那么很多以前默默无闻的好事,就能够更好的传播,让人得到一些心理满足,也激励其他的人,更别提与考核相关,能够加分了。

    如此这般,的确有助于整个开封府的更加团结,以及激励大家多去为民做事,与民同乐。

    并且,整个内容都是很正面的,也不敏感的,不会谈及更高层的国事,也不会刻意报道包拯的动态,搞得好像他在沽名钓誉,完全是为了整个开封府。

    “是个好想法,官家那边多半也没问题。只是此报乃开封府之府报,枢密院必然无法编撰,却会审稿,必然得选出一位有能力的总编者……”包拯说着说着,发现云雁回正气鼓鼓地瞪着自己。

    包拯有点尴尬,“啊,你要亲自来编吗?”

    云雁回咬牙切齿地道:“您这不是,废话,吗?”

    第132章 不好意思,方才吹了个牛

    为开封府报一事, 包拯下一次进宫时,就把云雁回带上了。

    进去的时候,恰好官家在同数位大臣谈事,包拯就叫云雁回在外面带着,自己进去。一看, 里面不但有首相王芑, 以及几位老臣, 居然还有云雁回的舅舅郑苠郑知院。

    包拯和大家颔首打招呼,然后待他们事毕后,将开封府想办府报的事说了一下。此事条理较多,所以他没有选择上书, 而是亲自来讲。

    恰好枢密院的人也在,竖着耳朵一听,立刻表达了一下不赞同。

    包拯觉得很奇怪,你们办你们的邸报, 我搞我的府报, 到时拿给你审没有违法违例的地方就行了吧, 犯得着反对吗?

    枢密院的人表示,尼玛,你也知道要拿给我们审啊,本来我们就够忙了,这不是在加重我们的工作量吗?

    包拯一想,好吧,那既然如此,不如给进奏院审?

    按前朝的管理,其实邸报本来就是进奏院编审的,是本朝太宗时才改了制,进奏院只管发抄了。

    枢密院的一听就知道包拯在怼他们,更是直摇头了。

    包拯嘴一撇,就差没说出来那句占着茅坑不拉屎了。

    仁宗撑着下巴,“唉,包卿这个主意是好的,只是枢密院的确……”

    包拯冷不丁道:“不是微臣的主意,这其实是——郑知院,的外甥的主意。”

    其他人都吓一跳,还以为他要说是郑苠的主意,连郑苠自己也从看戏状态转为惊愕,听到后面才知道是大喘气。大家不禁狐疑地看向郑苠,郑苠的外甥?这和郑家有什么关系啊?

    连仁宗也想了好一会儿,然后想起来,云雁回那厮不就是郑苠的外甥么。这个云雁回,也太小心眼了吧,才被他说过没文化,回去就憋着要弄个邸报出来。主意是好的,质量能行吗?

    郑苠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顿时无语。

    包拯,这是在现场拉人站队啊。

    不过郑苠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其实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当即说道,“这孩子不学无术,但是还算尽忠职守,能够有心为开封府做些事。”

    把郑苠拉下水,成了一个开始,在双方拉扯下,其他人也纷纷湿了裤脚,不得不参战。

    仁宗默默看了半天,等他们吵累了,才淡淡道:“好了,依我看,此事是个好事,便允了开封府办。既然枢密院无暇,那就请位老翰林代劳吧。”

    仁宗点的这位老翰林姓胡,当年以翰林学士知枢密院,年老后便潜心在翰林院做学问,带学生了,乃是两朝元老。如此一来,即便云雁回主编的邸报质量不行,老翰林也能看着点。

    仁宗自问,他对云雁回这小子够好了吧?

    而有了这么两重背景,便是枢密院的,也说不出什么来了。官家特批,但是批的人够资格,够身份啊,没得挑刺的地方。

    仁宗当即就把胡翰林传了来,要和他讲一讲这个审稿的事情,人家是老臣,还是要问一下意见的。如果不愿意,他也不能强逼。

    这时,枢密院那位又厚脸皮地表示,还没见过郑知院的外甥呢,叫来看看?

    大家都是当官的,吵完立刻就能笑谈了。

    郑苠笑了两下,“我也是许久没见到他了呢。”

    因为郑凌的关系,很多人都以为他们两家已经和好——不过实际上,也的确缓和了很多。

    既然如此,就宣云雁回进来吧。

    待到云雁回进来后,大家才发现,郑苠的外甥如此年轻。

    “唔,好像没在朝中见过,现在何处为官,什么官职啊?”枢密院的问道。

    云雁回给长辈们行了礼,老老实实回答:“临时工来的……”

    包拯在旁边顺口补上了临时工的意思,“就是我招来的,无品无级之小吏,也没有参加过科举。”

    众人:“……”

    什么情况,郑苠家的小辈是要逆天啊,又是进翰林图画院的,又是去开封府做小吏的。

    仁宗微微笑:还没有让大家知道,不但没参加过科举,其实连书也不曾读呢。不过,人就是想办报纸,怎么了?

    关心了小辈没一会儿,胡翰林也来了,白胡子一把,来了就被赐座。

    仁宗便给胡翰林说了一下此事。

    然而胡翰林觉得,本老头的时间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这么区区一个邸报,也要浪费我每周半个时辰?不太好吧?

    仁宗极力促成此事,因为胡翰林极欣赏包拯,于是他说了一下这是包拯力求的,还有前段时间您老人家也很关心的安肃军走私大案,也是提出主意的这位云同学出了大力的。

    其他人倒是一起“咦”了一声,因为点的是赵允初,所以没有仔细了解过案情的人,多半以为全是赵允初的功劳。郑苠倒是打听过所以知道,但是他没在外传播过啊。

    “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外甥肖舅,外甥肖舅啊……”

    郑苠听了后面那句,脸上浮起了一些笑容。真是可惜了,这是他的外甥,若是嫡系子弟,该有多好。郑苠还幻想了一下,自己有这么个亲儿子或孙子,会怎么怎么教。

    胡翰林一听,遂缓了许


    [七五]大宋小吏 第35节(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