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七五]大宋小吏[七五]大宋小吏 第18节

[七五]大宋小吏 第18节(2/3)

作品:《[七五]大宋小吏


    云雁回又将弊处陈述了一遍,赵允初这才听明白,慌了,“谁知道官家多久召试一次,若是真的一次不过还要考第二次,我们不是日日过这样的生活。”

    他本来还觉得应付一次也就罢了,然而雁哥儿这么一说,他才想到还有第二种可能,因为之前实在没有苦读的概念。考上n次,考到头发花白了才有官做,这样的事情只存在于耳闻之中。

    “那我还是选择短痛吧。”赵允初咬咬牙,决心了。

    他并非没有毅力的人,否则也没法坚持日日清晨起来上朝了,也不是愚笨之人,不然读不懂晦涩的经文。只要有了这个想法,就能够全力配合云雁回了。

    ……

    王妃本来十分不放心,她是眼睁睁看过的,当年赵允初小时候,非要和云雁回一起写作业,那时候云雁回还在上学,结果就是云雁回都写完了,而赵允初盯着人家发了一下午的呆,啥也没做。

    但是,儿子终归是长大了,雁哥儿也更有手腕了,竟然真的压着赵允初用功了!

    王妃只看赵允初不消先生看着,比他那几位想方设法偷懒的哥哥要勤奋百倍,连云雁回不在的时候,也好好做着人家布置的试题,就满心欣慰。

    而且她更没有想到的是,雁哥儿俨然半个文盲,问起《诗》《书》里的内容一知半解,但是还真像他说的那样,他不懂只是不好读书,而非不会读书。相反,他再会读书不过了!

    王妃不觉得云雁回的方法有什么不好的,相反,她觉得这样很好,效率很高。

    可是,王妃和王爷给他们请的先生看见这样的情形之后,却气得很。

    一开始赵允初向他请教,他还很开心,因为赵允初的兄长们都懒懒散散,浑然不似其父,若是教出一个,好歹也不负大王的托付了。老先生是个老翰林,与王爷相交数十年了。

    可是后来,老先生发现赵允初在苦背他改过的文章,再一细想,这些都是最近朝廷、官家很关注的题材,更兼内容很能广为应用,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从来学生之中也有押题的,但是科举试题范围太过广泛,军事、农业、政务、商业、外交……整个国家的治理,任何一方面都有可能成为试题,所以不可能把希望都放在押题上。

    而赵允初此举,也不知从哪弄到了最新的讯息,下功夫押题,又看平日的温习方式,简直就令人目瞪口呆。这甚至不是为了做官而读书,这是为了考试而读书啊!

    简直有辱斯文呀,老先生呼呼地把王爷叫来了。

    ……

    王爷莫名其妙地来看儿子们学习,看到的结果是,赵允初十分努力,但是学习方式很奇怪,专门针对某几个方面疯狂练习试题。

    这种一条腿极长另外一条腿很短的瘸子学法,让赵元俨很是稀奇。

    细细了解之后,赵元俨不禁叹道:“你那雁师兄还真是从未变过,连读书之法也能如此功利,竟是专冲着官家的召试去的。”

    赵允初不解,“阿爹,那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赵元俨说道:“对你来说是好的,但此法若是传扬出去,对大宋是不好的。”倘若人人都以功名为目的去读书,长此以往,科举选出来的好官材料不知要少多少。

    但是,对于赵允初来说,还真的合适不过了。一般的举子即便投机取巧成功了,日后露馅也好不到哪里去。可赵允初即使露馅,官家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赵允初若有所思地道:“比如像三哥那样的人,如此读书,也能中举,为官既是为害一方了……”

    赵元俨:“……怎么说话的,好歹是你亲哥。”

    赵元俨拍着赵允初的脑袋,“初哥儿,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官家有意扶持宗室,召试进官只是第一步,你们若是把握住了,日后也不用我厚着老脸给你们讨封了。”

    这是宗室的“老规矩”了,给自己的子孙讨要官爵,关系越近的宗室越是如此。

    从生来赐名封官,到应举封官,原本懒散的宗室子弟这下子可要有动力了,这是一个改变很多人命运的机会。

    更别提赵元俨的话中的“第一步”更暗示着,日后宗室子弟非但可以通过应举封官,还有希望获得使职差遣,而非如今一般躺着等朝廷给钱了!

    赵允初本来也没什么很大的目标,虽说和他自幼信佛有一定关系,但也有很大因素是源自所处的环境。

    就像当你知道不管你怎么努力,结果都没有太大改变的时候,你自然就没什么动力去做任何事了,或者态度会大为改变。

    赵允初思及自己最爱看雁哥儿做事时的样子,小蜜蜂一样忙个不停,雁哥儿努力的动力是美食,赵允初想,那他努力的动力就是雁哥儿了。

    所以,赵允初握了握拳,对赵元俨道:“好的,阿爹,我一定会努力,争取进入开封府的!”

    赵元俨:“??”

    什么鬼,谁说过要你进开封府了?不要乱定目标啊!

    第71章 疑是明月落九天

    赵允初苦读数月, 终于,仁宗下旨,令宗正推荐宗室青年子弟入宫进行召试,凡召试成绩上佳的,可以加封官职。

    这消息在内部早就流传开了, 各家也已在做准备, 仁宗一声令下, 宗正那里名单已经列好,紧锣密鼓地便开始了这场召试。

    赵允初被填鸭数月,还是很有功效的,到了宫中, 见仁宗出的题果然泰半做过相似题型,剩下的也能套上,遂大喜答题。

    因诸宗室子不爱读书,临时抱佛脚抱得没赵允初好, 竟也叫他进了前三名。

    仁宗甚喜, 认为虽说赵允初答的题没有灵气, 好歹很扎实,遂进封防御使。

    至于赵允初家三个哥哥,大哥体弱,答题时晕过去了(也不知道是真晕还是假晕),二哥三哥不学无术,卷面大片空白,皆不过关。

    回来之后,赵元俨果然怒而下令,让除了赵允初之外的人几人继续学习,直到考过为止……

    赵允初的哥哥们唉声叹气,直呼道这次一定要抗争到底,不学就是不学,考过了日后还要受苦,不如现在就放弃——他们这是已经知道了日后官家可能给宗室实职。

    还是叫小弟一个人受苦去吧,那傻孩子已经被云雁回蛊惑了。

    赵允初开开心心地去开封府找云雁回报喜,临近中秋,云雁回正在带着开封府的人一起扎菊花,布置庭院。

    时人爱菊,每到秋天,尤其中秋、重阳节日,更是要以菊花装饰门户。

    这八月十五,本是天子祭月的日子,到了本朝太宗年间,方取三秋之中意,定名为中秋节,正式列入官方节庆日,大家伙儿放假,赏灯赏月吃月团。

    因为开封府的特殊性质,往年大家都在忙碌中度过。民间越欢庆,开封府的事情就越多。

    今年,云雁回却是提议,因为这一段时间以来,种菜酿酒也赚了些钱,中秋节不如弄一个晚会,大家轮流当值,没事的就来娱乐一下。

    包拯也是开明之人,也认为云雁回说的有道理,办些这样活动能增强开封府官吏的凝聚力,遂下令组一个节会小组,中秋办一场晚会。

    云雁回负责总体策划组织,加上酒席部分的具体安排,他给这场晚会起了一个很具有现代气息的名称:首届开封府中秋文艺晚会。

    见到赵允初来,云雁回知道他今日入宫应试,便笑眯眯地问他结果。

    赵允初期期艾艾地道:“考了第三名……都是雁哥儿的功劳。”

    “还是你自己努力学习啦。”云雁回也很开心,“这下子不用每天都做题啦,我们马上就要办中秋晚会,我想了极好的节目,到时你和郑凌一起来——说起郑凌,他好像还被关在家里,也不知到底出不出得来。”

    赵允初巴不得郑凌出不来,便道:“还是不要打扰他了,万一搞得他同家里更僵了呢。”

    “不行,我第一次操办府里的晚会,必须来给我捧场。”云雁回说了这么一句,“我要变个月亮出来,不来后悔死他。”

    赵允初眼睛睁大了,“雁哥儿,你在天庆观学的法术吗?还能把月宫弄来呀?”

    “你怎么这么封建迷信,逗你玩儿呢,”云雁回随口说着,“倒是想多做几个口味的月团,五仁的你喜不喜欢?”

    赵允初皱着脸:“不喜欢……”

    ……

    到了中秋节当日,郑凌果然还困在家中。

    这边晚会已经快要开始了,云雁回在现场调度,忙得团团转,眼看特意从妓馆请来的主持人都要登台了,郑凌还没出现。

    云雁回赶紧去找赵允初,“郑凌怎还没来,之前他还传信说一定设法出来。”

    赵允初:“兴许在府里和家人团聚……”

    “呸,他家不兴这个。”中秋月圆人团圆的说法,这时候流行起来也没多久,云雁回拉上赵允初,“我们去把他弄出来!”

    “可是就快开始了……唉,雁哥儿,那边是什么东西啊?”赵允初还妄想转移话题,晚会举办地的空地隔壁院子搭了个高台,高台上都围着黑布,上面还有个东西,也被遮住了,许多人都猜是一个高空舞台。

    “别给我废话,走你!”云雁回拽着赵允初,跑到郑府去了,翻墙进入郑府,又避开人,进了郑凌的院子。

    郑凌的院子也被锁住了,他正枯坐在房中,托腮望天。

    “小凌!”云雁回在窗下喊了一声。

    郑凌几乎不敢置信自己的耳朵,爬起来探身出来,“雁哥儿!”

    云雁回直接伸手一揽,抱住郑凌的肩膀,把他从里面拖了出来,两人没站稳,滚在了草地上。

    郑凌一身草屑,傻乐道:“雁哥儿,你来接我啊。”

    “说好的今晚开封府见,你怎不来呢?”

    郑凌委屈地道:“阿爹不同意……说我什么时候放弃进画院,什么时候就放我出去。”

    “可怜……”这事云雁回也没什么办法,只得道,“算了,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晚翻墙去我们开封府看晚会。”

    他拉着郑凌和赵允初出去,幸好赵允初跟他爹学得身手也不错,又一身神力,将两人托了出去。

    郑凌家也大,又躲躲闪闪避着人,因此一进一出还是耗费了不少功夫,待到翻墙出去时,天已黑漆漆的了。

    路上都是游人,中秋赏灯与元宵不同,元宵赏花灯,中秋却是赏河灯。

    这一日,禁中、宫外都在放河灯,汴京的河流中都飘着满满的灯,顺流而下,就像星河一般璀璨,与元宵花灯又是另一般的光景。

    郑凌说:“大家都去放河灯了,开封府没有地方放灯呀,可惜了,不过看在你们往年全都不休息,这已经算好的了。”

    “我们有灯啊,只不过不是河灯。”云雁回撇了撇嘴。

    “什么灯?”郑凌问了一句。

    云雁回笑而不语。

    赵允初却是想起什么,摸到了一丝头绪,“诶,雁哥儿……”

    这时,郑凌忽然停住了脚步,眼睛睁得极大,十分惊愕地瞪着一个方向,“那,那是什么?”

    赵允初和云雁回也抬头望去,只见城中不远的某处,竟是凭空出现了一轮明月!

    此月只高出房屋数丈,明亮皎洁,其上还有斑驳的光影,好似月桂、广寒之影,与天空中的十五满月交相辉映,不可谓不震撼!

    郑凌差点咬了舌头,回过神来,“那——那个方向,不是开封府吗?”

    云雁回看着那轮明月,得意洋洋地道:“是啊,那就是我们的灯了。”

    竟然是灯?!

    不说如今满城放河灯,此灯即便在元宵花灯节,也定然是一枝独秀了。只是这灯形如明月,放在中秋节的确更应景。

    赵允初磕磕绊绊地道:“原来那高台是这个用处啊……雁哥儿,一定做了很久吧?”

    这样的效果,没有尝试过很多遍,绝对是不可能的达成的。

    云雁回点点头,“当然了,公孙先生帮着我一起设计了很久,废了不知道多少皮、纸、墨,今晚还得耗去许多烛火,不过,这个舞美效果不错吧?在这里完全看不到被黑布遮住的高台,月轮就像浮在半空中,不知道在府里场地看起来的效果又是怎样,那里虽隔了一个院子,但也有些近呢。哎,咱们赶紧赶回去吧,我还安排了歌舞表演。”

    郑凌心服口服,“雁哥儿,还是你会玩儿。”

    纵然京人工巧,好绮丽,但能像云雁回这样弄出这么大动静,真的不多。那月亮,在开封府周围看,甚至比天上的月亮还要引人注目!

    赵允初都不禁咕哝:“倘若,台子搭得更高一些,月亮做得更大一些,那岂不是全城都能看到了?”

    “我们府里反正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负担不起那个消耗,这一次我也是答应了包少尹,这玩意儿转手要卖出去,平衡收支的……”云雁回说道,“今晚既是欣赏,也相当于商品展示了,否则台子可以再低一点。”

    三人边说边走到了开封府衙,这么短短时间,府衙周围都被人围得水泄不通了,全是目睹或者耳闻前来“赏月”的汴京市民,还有正在赶来的,人群中不断有惊叹声发出。

    开封府迫于压力,也调了不少府吏维护秩序。

    云雁回带着两人大喊“我是开封府的,让我进去”挤了过去,鞋都快丢了,总算进了府内,往晚会场地去。

    到了里面,台上是正在表演的张山人,他如今已经很少上场表演了,还是看着云雁回的面子才出来。台下的人,一半在欣赏张山人的表演,一半却是在痴痴看着观众席正对面的人造明月。

    中秋时节,人们赏月往往会登高去开阔处,而他们这些要待在开封府轮班值守的官吏,却是不出门就能赏月了!

    而且,即使在府内,也能听到外面熙熙攘攘的声音——赏月的人都跑到这儿来啦,这不由得令每一个人都又激动又自豪,觉得与有荣焉。

    云雁回一进来,周人爱周妈妈便不知从哪蹿了出来,拉住云雁回的胳膊,“雁哥儿啊,你可来了。”

    她这突然出来,差点把赵允初吓到呢——他正拉着云雁回的另一条胳膊。

    “人爱姐姐,怎么了,可是舞蹈出问题了?”云雁回问道。

    “没问题,只是,你不在场我不敢让开始呀。”周人爱擦擦额头,娇嗔道,“太惊险了,姐姐心里怕着呢。”

    郑凌不明白了,“你是来表演歌舞的吧,怕什么啊?”

    周人爱手底下都是有丰富演出经验的妓女,还有人气极高的花魁娘子,怎么会怕这样数百人的小场合?

    云雁回咳嗽两声,“嗯,等会儿不是歌舞表演么,舞蹈名是《常娥奔月》……”

    ……

    这一夜,许多在开封府外围观的汴京市民都看到了,开封府内悬着一轮明月,然后随着隐隐传出来的丝竹鼓乐之声,一名宫装丽人从屋顶飘飘然飞向那轮明月。

    所有人都抽了口气:不但有明月,竟然还有常娥?

    隔得极远,根本看不清其容貌,然而长长的裙摆与飘带在夜


    [七五]大宋小吏 第18节(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