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簪缨问鼎簪缨问鼎 第73节

簪缨问鼎 第73节(1/3)

作品:《簪缨问鼎

    黄河以北,有太多的胡虏。匈奴、羌氐、羯胡、乌桓、鲜卑,哪个不是凶狠贪婪,如狼似虎?只要朝廷给他们好处,不怕这些人不起贪念。想要坚守北地,可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

    同样,司州的祖逖,冀州的孙礼也是二千石大族出身,未尝不能用高官厚禄诱其投效。但是挑拨的前提是,司马睿必须称帝!唯有以大晋皇帝的名号,才能煽动豪强诸侯,互相攻伐。

    司马睿又哪会不懂。深深吸了口气,他把那些忧烦压在了胸中:“卿所言甚是。还是称晋王要紧。”

    当年司马炎禅位前,也是称的晋王。可以说这个名号,跟皇储等同。等他称了晋王,还有谁能阻他登基?!余下的,不过是些旁枝末节。

    果不其然。在僵持了大半个月后,朝中重臣连番奏请,司马睿顺顺当当的升任丞相,换了封号。

    ※

    屋中炭盆烧的正旺,倚在榻上,梁峰把玩着手中卷曲褐发,并没有起身的意思。腊月已经过了大半,扬州也传来司马睿称晋王的消息。明岁,怕是不同以往。

    良久,他突然开口道:“天子看来是熬不住了。”

    既然改称晋王,司马睿篡位就只剩时间问题。那个被推上尊位的孩子,也不可能善终。

    不过如今,他心中并未生出太多触动。权势就是如此,站不住脚,唯有被生吞活剥。而他,梁荣,以及后世不知多少子孙,可能也会站到同样的位置。

    身边人扭头道:“司马氏倒行逆施,唯有主公登基,方能平定天下。”

    他的声音中,没有半分迟疑,亦没有奉承或是矫饰。就像他说得是什么真理。

    梁峰放开了那缕发丝:“恐怕没那么容易。”

    奕延坐起了身:“并州之变,世人皆见。那些世家道貌岸然,不足为虑。人心所向,才是天命所归。”

    之前率兵平定弘农、上洛,奕延并不在晋阳。但是张宾传来的消息,他却未曾有丝毫犹豫。在他看来,能登上这个宝座的,唯有自家主公。也唯有主公,能让天下重归太平!

    这也许已经不是信任,而是信念和期盼,是他浴血沙场的根由。

    这话,许多人说过。每一个开口之人,都信心满满。但是那双灰蓝眼眸中的热切,仍旧让人心头一颤。

    梁峰笑了:“那我登基后,封你为中护军,执掌禁军,夜宿宫廷可好?”

    这话有些调侃之意,但是奕延的眉头微微一簇,摇了摇头:“末将不能掌禁军。”

    他甚至都没用“我”,而是自称“末将”。梁峰脸上笑容淡了下来,也听明白了对方言下之意。禁军关乎天子安危,也是王朝命脉所系。但是奕延的身份太特殊了,一个佞幸的身份就足以让人忌惮,若是再掌禁军,不知有多少人要夜不能寐,甚至可能会害了他跟梁荣的关系。

    他当然不能执掌禁军,这也不该是一个天子能轻易承诺的事情。

    这对奕延,并不公平。可是皇权之下,何来平等?

    这一瞬间,梁峰突然觉出了不舍,觉出了不甘。凭什么?只要他想,又有谁能阻拦?!

    然而话还未曾出口,奕延就俯下身,持住了他的手,轻轻吻上:“主公定会成为明君,流芳百代。能得主公垂青,已是万幸。旁的,我并不在乎。”

    不只是不在乎,亦不忍看他无暇声名,被自己玷污。奕延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楚,一个皇位,对他们意味着什么。然而这是天命,也是他毕生所求。其余种种,不值一提。

    梁峰的嘴唇动了动,反手握住了对方的手指:“我该建起金屋椒房,把你囚在其中。”

    金屋椒房,乃是皇后居所。让一些人听来,可能会觉得受辱。奕延却笑了,笑得蓝眸闪动:“陛下厚爱,臣喜不自胜……”

    ※

    天子的病一直未曾好转,元日根本就未临朝。艰难捱到月底,终是没有扛过灾病。

    幼帝宾天,国却一日不可无主。在众臣劝谏中,司马睿半推半就,登上了渴盼已久的九五之位,改元太兴。

    第353章 不臣

    新帝登基,昭告天下, 也没忘了恩赏并州。只是这赏赐, 看起来并不怎么心诚。

    “封我为秦王?”梁峰看着诏书, 笑了起来。

    占据秦地的,可是匈奴伪汉, 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太过分明。若是领了秦王,他还能镇并州吗?

    “主公……”下方, 段钦、张宾、奕延等人, 尽数神色紧张。这道圣旨接还是不接, 意义截然不同。

    目光环视身边亲信,梁峰扔掉了诏书:“天子暴毙, 当由武帝一脉践阼。若无人选, 也当择文帝子嗣。琅琊王一脉不过是伏夫人所出, 得位不正!”

    武帝司马炎没了可以继位的人选, 就应从文皇帝司马昭的儿孙中选择,就算再往上推, 要从宣帝司马懿, 也只能选张皇后嫡出的子嗣。琅琊王一脉, 并非嫡出, 哪有继位的权利?

    “得位不正”四字, 便是他的态度!

    张宾喜形于色,带头跪倒:“主公明鉴!琅琊王篡夺帝位,人人得而诛之!”

    他并未提及再立新帝的事情, 只言得而诛之。言下之意,谁又听不明白?

    梁峰微微一笑:“把那使臣逐出并州,传檄天下!”

    抗旨不尊,驱逐使臣,还要传檄征讨。这就是同南方小朝廷撕破脸的标志。如此一来,就轮到天下人站一站队了!

    ※

    “乱臣贼子!”就算身穿衮冕,司马睿也压抑不住胸中怒火,猛地把手中檄文掷在阶下!

    他又怎会不知自己身份。他这样偏远的宗室,若非阴谋篡夺,哪能登上帝位?可是知道归知道,照样容不得指着鼻子骂!更何况檄文里提及的阴害天子一事,本就是事实。心头发虚之余,更是生出无边怒火。梁丰这贼子,简直目无朝廷,欺人太甚!

    “陛下。”王导近前一步,低声道,“梁丰未曾另奉伪帝……”

    这一句话,如同霹雳,震得司马睿浑身一颤:“他要自立?”

    若只是觉得他得位不正,就该推出一个血脉适合的新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带兵攻打扬州才是。但是并州的檄文中,未曾提及此事,也根本没有寻找北地宗室的意思。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梁丰根本不准备遵奉司马氏了。他是想如匈奴刘渊一般,立国称帝!

    “若是那贼子有反心?岂不人心背离,千夫所指?”司马睿不由道。

    “正是如此!”王导颔首,“故而陛下当下旨叱责,削其官爵,另封三州都督。”

    这也是最好的攻心之计。只要能挑得北地官吏投效扬州,何愁并州不乱?再怎么说,司马睿也是接了传国玉玺,继承先帝皇位的司马族裔,不比一个姓梁的反贼要名正言顺?

    而这样,也能省却发兵征讨。如今王敦已经带兵回到了扬州,稳定时局。司马睿来到扬州也不过五载,根基薄弱,又是谋权夺位,更要防备其他宗室反扑。确实无力讨伐并州。

    “就如卿所言,大封司、冀诸官!”司马睿那颗紧绷的心,也渐渐落回原处。杀鸡方能儆猴,只要并州一乱,他的帝位也就能坐稳了。

    继并州之后,扬州朝廷也发出了檄文,声讨不尊王命的上党郡公。南北同时发出檄文,也殊为罕见。然而带来的效果,却不同于司马睿等人想象的那般。

    冀州刺史府中,张和带着七八个亲卫,大步走入正堂,拱手对孙礼道:“听闻使君接到了扬州传旨,不知天子如何封赏?”

    张和虽掌冀州兵马,但是为人谦厚,从未露出莽夫之态。然而今日这问,可谈不上温和。更别提身后甲胄齐备的兵卒。

    “朝廷要升我为冀州都督,加散骑常侍……”孙礼也不见怪,微微一笑,“只可惜,这等分位就算不去江东,有朝一日我也能任。”

    他如今已经是冀州刺史了,升任都督不过是时间问题。而身为孙氏旁枝,就算入了朝,又能晋升到什么位置呢?孙氏一族崛起,不是因为旁的,正是投效了新君才能日隆。如今司马氏南去,执掌北地的谁,他不会辨不清楚。

    张和没有挪步,继续追问:“那使君意欲何为?”

    “主公一力平定北地,灭蝗救灾,活人无数。天命所归,不过如此!”孙礼毫不犹豫,“如今晋祚已终,自当顺天应命!”

    听到这话,张和面上露出了笑容,后退一步,深深作揖:“使君深明大义,实乃冀州万民之福。”

    同一时刻,祖逖摇了摇头:“扬州这次可想的岔了。”

    祖约一惊:“阿兄,你想抗旨吗?”

    “这样的旨意,如何能尊?”祖逖冷笑一声,“乱世之中,有兵才有根基,官爵不过水上浮萍。主公有兵,兵多将勇。且三州官吏,多是他一手提拔,朝廷未建寸功,如何夺去他手中地盘?”

    这话,可有些不敬,然而祖逖言词坦荡,毫不矫饰。祖约额上冒出了汗水:“可是我祖氏毕竟是二千石出身……”

    祖逖却道:“这二千石,皆来自司马氏吗?”

    当然不是!范阳祖氏原出涿郡,乃是自周传下的旧姓。不知多少年前,就入朝为官。莫说司马氏,就是刘汉、曹魏,不也曾效力?天子姓甚名谁,对他们并无区别,择一明主才是关键。

    “江东局促,挤了不知多少公卿。奉旨也不过是自取其辱。不若留在北地,一展抱负!”祖逖的声音中,没有半分犹疑。当初他选择并州,为的不正是此刻吗?

    祖约渐渐也明白了过来。虽然祖氏乃是世二千石的大族,但是放在江东那群人眼里,恐怕根本上不了台面。相反,北地世家大多南逃,祖氏这样的出身,已经相当出众。宁为鸡首,勿为牛后。况且司马氏只能退避江东,梁丰却力抗伪汉,杀王浚,败鲜卑,硬生生打出了四州的地盘。孰强孰弱,不难分辨。

    深深吸了口,祖约道:“那阿兄准备如何?”

    祖逖笑了:“主公光复司州,力敌胡虏。区区郡公,怎能报偿?当上书谏言,盼主公早日称王!”

    朝廷给的封王不要,却要自立为王。其中深意,简直让人浑身颤栗。

    祖约用力点头:“我等全听阿兄安排!”

    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接到朝廷封赏的重臣,没有一人奉旨。相反,冀州孙礼、魏郡葛洪、洛阳祖逖,纷纷上书,奏请梁丰称王!

    北地的决断,也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作者有话要说:  称帝之前,必须称王。这是任何正统,或者想走正统路线的君王都要走的一步。猜猜梁少会选什么封号呢xd

    第354章 称王

    也不管旁人如何作想,并州如今最重视的, 还是称王一事。称王乃是登基的先决条件。当年曹丕登基前, 继魏王;刘备登基前, 自封汉中王;孙权登基前,也受封吴王。乃至其后的司马炎、刘渊等人, 也要在称帝之前封个王号。而他们所封的王号,也会成为立国后的国号。

    不过梁峰面对的情况略有不同。除了刘备和刘渊,大多数开国之君的封号, 都是前朝册封。如此才能彰显名正言顺。而梁峰拒绝了南方小朝廷的封赏, 这就意味着他要跟刘备一样, 自立为王。

    那么选什么封号呢?

    原先的司祭将要改称“礼部”,范隆这个未来的礼部尚书也精神抖擞, 向梁峰推荐可用的封号:“三代时, 帝尧都襄陵, 号陶唐氏。周成王灭古唐, 其弟叔虞在此封国,称唐国。此乃晋之前身, 主公统司并, 自可称唐王!”

    “唐王”在梁峰这里, 可是姓“李”的。再怎么自负, 他也没打算把李唐的名号加在自己身上。

    见梁峰不做声, 范隆也不执着,继续道:“周平王之子姬唐封南梁,治汝, 以封邑为氏,称梁国。主公乃姬唐子孙,且出身陈郡,也可以梁为号。”

    这是攀附旧姓了。梁峰是不是姬唐子孙,没人在意。但是东周后裔的名头极为好听。而且梁峰的郡望在陈郡,在司马炎登基后,此地并入梁国。称梁王也算得上妥帖。唯一的问题是,梁国隶属豫州,如今还在南方小朝廷辖下。若是以梁为号,恐怕要即刻出兵,占了豫州才是。

    然而司州初定,下一阶段的目标应是从冀州、青州方向包围兖州,打豫州还有些困难。同时以姓为国号,总觉得有点怪异。人家叫刘汉、曹魏、李唐、赵宋、朱明,难道他要叫梁梁?

    沉吟片刻,梁峰终是道:“还有呢?”

    范隆知此号不合主公心意,立刻道:“上党属韩,可以韩为号。”

    韩国?梁峰立刻摇头:“不妥!”

    “若韩不妥,亦可用赵。”范隆解释道,“赵烈侯建国,都晋阳,后迁中牟、邯郸。主公坐拥并冀,亦可以赵为封号。”

    “要当赵家人吗?”像是想起了什么,梁峰唇边划过抹自嘲,然而很快,这笑容就止住了,他点了点头,“三家分晋……赵很好,便称赵吧。”

    当初代晋的,正是赵、魏、韩三国。既然其他两个不能选,赵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况且胡服骑射,李牧定边,战国时赵国地危,强敌环饲,拥有数一数二的战力。燕赵慷慨悲歌之士,岂是虚名?比起其他封号,他更希望自己未来的国家,拥有此等生机和气魄。

    定下了封号,称王的仪式也要尽快筹备。这可不是普通的封王,而是为称帝做准备。大小事宜都要一一安排。晋阳上下立时忙碌起来。

    ※

    看着桌上书信,温峤长长舒了口气。这些天他简直寝食难安,不知要何去何从。梁公称帝,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容不得自欺欺人。温峤自幼熟读经史,一心报国。面对这样的局面,哪能不犹豫?

    梁公擢他为官,一意提拔,信赖有加,对他有知遇之恩。北地万千百姓,都因梁公才得活命,安居乐业。然而自家,却是晋臣。且不说要效忠朝廷,温氏一脉如今都迁到了南地。若是他继续留在并州,为梁丰效命,族人是否会受到威胁?

    更别提,还有青史留下的名声!

    可是真要走,他又确实舍不得。并州的气象,是他从未见过的。若是弃了并州,前往扬州,他是否又要陷入那无休止的清谈之中,眼看山河破碎,万民流离?他也有抱负志向,扬州的小朝廷,能实现吗?

    恍惚间,他似乎懂了当年荀彧的心情。曹公是难得一见的明主,若是没有篡汉之心,该有多好!

    然而万般纠结,皆终于面前这封家书。父亲亲笔来信,命他留在并州!非但如此,还把太原温氏的旁枝尽数交给他掌管,同时遣族中贤良,入他门下,为他所用。

    这一刻,温峤突然觉得自己犯了傻。他是荀彧吗?现在是汉末吗?当然不是!

    父亲要做的,是当年琅琊诸葛氏做过的事情。诸葛瑾在东吴任大将军,诸葛亮在蜀汉任丞相,诸葛诞在魏国任镇东大将军。“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这才是诸葛一脉明哲保身之法。

    而现在,父亲已经认同了并州的实力,且把他当成筹子,压在了北地。他身负的,已经不只是自己的信念,更是兴盛家族的重任。他能效忠的,也只会是梁


    簪缨问鼎 第73节(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