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簪缨问鼎簪缨问鼎 第70节

簪缨问鼎 第70节(2/4)

作品:《簪缨问鼎

绘好的壁画都要先遮盖起来,避免损坏。唯有一面墙前,还有人立在木架上,用轻柔软毫,细细描绘。

    也许是入了魔怔,他纹丝不动站在架上,连外面暮色渐浓,也未曾留意。直到最后一缕阳光消失,他才放下了手中的细笔。

    “成了……”

    终于成了,耗时将近一年,除了弟子之外,还有二十个画工相助。饶是如此,这大殿也耗费了他整整一载光阴。现在终于功成,连他的腰背,都不由佝偻了几分。

    “卫师!”旁边荀朂赶忙上前,搀住了那摇摇欲坠的身形。小心翼翼扶着卫协,走下了木架。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为了避免烟熏火燎,大殿内并未点燃烛火,自然也看不清面前的图画。但是一切都像印在心里一般,卫协痴痴的看着那副心血构成的主图,长叹一声:“我今生,怕是再也画不出这样的画了。”

    壁画不比卷轴,画面开阔,人物繁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更是难以计量。以他现在的年纪,恐怕是最后一次做如此规模的壁画了。更别说此画来由,非同一般。

    见恩师出神,荀朂也不敢打搅,就这么搀扶着对方,默默静立。等到大殿彻底昏暗下来,卫协才道:“梁公明日就来怀恩寺吗?”

    “正是!”荀朂低声道,“想来恩师这画,也会得梁公称赞。”

    卫协却摇了摇头:“只盼能助梁公祷来甘霖。”

    就算一年未出怀恩寺,卫协也知道如今北地大旱。这么长时间,他才见过几场雨?晋阳都如此,别说其他地方了。既然善画佛像,卫协自然也是礼佛的。这幅壁画,又何尝不是寄托了他的期盼?

    “梁公虔诚,又有卫师心血,必能应验。”荀朂答得坚定。他在这幅画上,也耗费了不少心血。这是恩师的杰作,又何尝不是他进一步精善技艺的开端。因而他相信,这番苦心,不会白费!

    “嗯。”卫协点了点,又眷恋的看了一眼,方才在弟子的搀扶下,缓步走出了大殿。

    殿外,早有知客僧候着,赶忙上前。

    不等他开口,卫协就疲惫的笑了笑:“不负梁公重托,壁画已然完工。待明日即可开幕。”

    “卫施主辛苦,禅房已经准备妥当,快去歇息吧。”那知客僧也没有入内检查的意思,只是劝道。这态度,着实让人极有好感。卫协也不推脱,随他一起入后院歇下。

    第二日,不到天明,卫协便醒了过来。在仆役的侍奉下沐浴更衣,换上了见客的装束,才前往大殿。此刻殿门紧闭,外面已经摆上了不知多少经幡香案,显然是做了隆重准备。这可跟他第一次见到梁郡公时,截然不同。难免让人紧张。

    没有等太久,怀恩寺的中门一路大开,华盖连天,宛若漂浮的彩云,向着偏殿行来。这是郡公才有的仪仗,只是威势,就迫的人喘不上气来。

    然而卫协睁大了双眼,怔怔看着缓步行来的那人。他气色更好了些,但是眉宇之间,蕴着淡淡悲悯,似乎这天旱,也随世间诸务,被他放在了心间。然而那身祭祀用的玄冕,又威仪天成,让人心生敬畏。

    这简直像是他笔下所绘,跃出粉墙,来到了眼前。

    “卫君一载所绘,孤心驰已久。可否一赏?”走到了还在发呆的卫协面前,梁峰笑道。

    “梁公请!”卫协已经说不出更多了,躬身相请。

    那紧闭的殿门,全数敞开,光线随之涌入。今日天气并不算晴朗,云多而厚,遮住了日头,也让殿中显出几分幽暗。这是新建的大殿,主奉药师如来。金身佛像已经端坐正中。然而所有人的视线,还是被铺满墙面的壁画吸引。

    只见一尊药师佛,立于视野正中。不同于众多佛绘双足跏趺的形象,他是站在莲台之上的。赤足蓝衣,乌发肉髻。佛祖的双手也未持果枝,捧佛钵,而是单手拿着一尊形似宝塔的药器,另一只手掐诀,微微前伸。

    那张面孔,白玉无暇,细长双目微垂,似是掩住了目中悲悯。只是望着,就觉心中一片宁和。

    然而与这恬静截然相反的,是他身边的景象。巨大的墙壁上,十二夜叉环在身侧。有的怒发冲冠,有的持蛇逐鹰,有的挥刀淋血。所有鬼物都张牙舞爪,生动异常。唯有一尊,静止不动。

    它其实并不太像夜叉。与诸夜叉不同,它的面孔虽如刀削,但是唇噙微笑。它的眸子虽有异色,却平静温和。它身上似也有隐隐血污,但是双手洁净,按在云端。而它本人,正跪在佛祖面前,抬头凝望。

    就像被神佛驯服,皈依正途,化身谦卑金刚。

    壁画四角,四条游龙蜿蜒,占据了空隙,也衬得着诸动一静,隽永绵长。

    梁峰其实更习惯现代的绘画技巧,古代重意境,重神形的绘画,尤其是人物画,总觉得似隔了层纱。然而这一张图,远远超乎了想象,连他都感到了震动。

    不愧是画圣。

    梁峰轻叹一声:“先生妙笔。”

    然而卫协并未称谢,反倒躬身:“此画,尚差几笔。还请梁公待我填完!”

    别说是身边随行了,就连梁峰都吃了一惊。这也太不拘小节了。不过艺术家嘛,总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梁峰点了点头,卫协立刻走到了画前,登上了木梯。接过荀朂递来的墨笔,他并未理会中间的人物,而是在四角的龙头上,各点了一点。

    画龙点睛!

    梁峰一怔,突然想起了这个词。这是原来就有的规矩,还是这词就来自卫协?他说不清楚,但是只这几个墨点,四条游龙全都活了过来!连带诸部夜叉,鹰蛇缈云,乃至药师佛脑后的金光,都闪动了起来。

    轰的一声,大殿内外响起了雷鸣也似的惊呼。这样的神迹,谁曾得见?然而惊呼过后,雷鸣未止,从高高的殿宇上方,传了进来。

    雷声?

    梁峰骤然回身,疾步走到了殿门外。只见原本阴沉的天空,浮起了乌云。劲风呼啸,隐隐裹挟着土腥。

    这是,要下雨了?!

    非但是梁峰,他身边亲兵,随侧文武,也全都反应了过来。不知谁先喊了一声:“佛祖庇佑!”

    怀恩寺中的僧人们,齐齐宣起了佛号,仆役们更是跪下无数,涕泪纵横。是了,这是佛祖才会唤来的神迹啊。那四条龙,是不是也是药师佛点化召唤,尊了法谕,才有此甘霖?

    在震耳欲聋的呼声包裹中,梁峰转过头来,看向殿中。一双蓝眸也望了过来,带着欣喜,带着倾慕。亦如那跪在佛前的身影。

    心中所有,落定原处。梁峰深深吸了口潮湿雨气,闭上了双目。

    第339章 雨至

    又下雨了。陈悦看着窗外连绵细雨,心头滋味百般。几个月前, 他还日思夜想, 盼着有一天能够天降甘露, 消弭旱情。可是如今真下起雨来,却又让人心焦的厉害。

    冬日天寒, 又逢连雨,外面修路的役夫能吃得消吗?万一生起病来,要如何是好?雨天路滑, 工地上定然四处泥泞, 会影响铺路的进度吗?

    百般思绪在胸中盘旋, 最终陈悦还是披上了蓑衣,领着仆役向着工地走去。

    去岁, 陈悦得知了冀州募粮修路的消息。苦思许久后, 终于下了决心, 包下了一段十里左右的官道。因为工程不大, 需要的粮草也比想象的少,陈悦还以为做了一笔划算买卖。谁料真正运来了粮, 开始动工时, 旱灾也初现端倪。

    这可是大旱时的一船粮食啊!哪怕是在老家贩售, 也是一大笔钱, 何况千里迢迢运到冀州?

    更重要的是, 一旦发生旱灾,各地工程都要停摆。若是匪祸四起,还会引得流民入境。冀州平定才多长时间?能在这样的情况下熬过大旱吗?

    虽说当地官府一直说路还要修, 不会半途而废,但是跟他一起包下路段的客商,有大半都反悔离开。虽然损了人力物力,但是终归没有亏本。是趁早离开,保住本钱。还是咬牙舍本,搏上一把?不知怎地,陈悦想起了自己初到晋阳时见到的盛景,竟然头脑一热,留了下来。这下,可把他彻底拴在了冀州。

    每日都要前往工地,监察役夫劳作,推算粮食损耗。他出身小族,又没有那么大的财力,真是恨不得把一文钱掰成八瓣。亏得修路的官吏未曾使出什么坏招,也遵守了当初的承诺,没在他的工地上再添人手。就这么一点点,硬撑着修了起来。

    旱情一日重过一日,每天都能听到又有多少流民入境,又有多少兵匪出没。陈悦只觉自己踏在一条悬丝上,随时都可能坠入深渊。然而这摇摇欲坠的平衡,却始终未曾被打破。来自幽州、青州、兖州的流寇,总是刚刚入境,就被剿灭。那蜂拥不止的流民,也在被更加复杂的工程吞纳。

    只是区区冀州,就有如此能耐吗?

    焦虑从未退去,但是信心,却也悄然生出。陈悦发现自己对这片土地,越来越好奇。若真的能修成路,熬过了这个灾年,冀州又会变成何等模样?

    不知何时,陈悦忘掉了自己最初的打算。似乎这段路,成了他的根基命脉。大半年的时间,日日如此,直到这场冬雨来临。

    下雨是好,但是正在修的路,可比来年春耕重要多了。眼看竣工在即,可别横生枝节。

    匆匆赶到了工地,和预想有所不同,虽然寒雨绵绵,但是路上役夫依旧不少。大部分都披着蓑衣,推车搬沙,忙的不亦乐乎。还有些围在棚屋外,人人手里端着木碗,绕着那口飘着香味的大锅排队。

    这是县里送肉来了?每过一旬,本县的孙县令就会前来工地察看,同时带来些野物,给修路的役夫打打牙祭。这是小恩小惠不错,但是效果惊人。这么多流民,就没一个不感恩戴德的。有这样爱民的县官,此县的县治也极为安稳。大旱之中,连一起民变也未发生。

    作为县外官道的承办人,陈悦跟孙县令也极为熟稔。只是现在明明还不到一旬,怎么县令就来了工地?也是害怕雨天生变吗?

    心里暗自揣测,陈悦并未停下脚步,很快就找到了被一堆吏员簇拥着的县令。见到陈悦,孙县令笑道:“陈郎来的正好,我正想延人去请呢。”

    陈悦有些吃惊:“可是出了什么事情?钱粮不足吗?”

    孙县令摆了摆手:“陈郎勿忧,路修得极好,再过三日便能完工。若是没有陈郎相助,这路怎能修得如此顺畅?前几日刺史府刚刚颁下命令,要嘉许捐助的诸位贤良。本官亦不敢怠慢,命人刻石立志。今日前来,正是为了竖碑。”

    竖碑?什么碑?陈悦半是忐忑,半是茫然,跟随孙县令前行几步,来到了路边。只见一座三尺高的短碑,立在道旁。

    此去十里,海陵陈悦捐修。元启二年,久旱伤民,此路活人一千二百余。

    短短两句,平实无华,然而陈悦已经看不清其后的文字了。他只觉喉中哽咽,两眼酸涩,险险都要落下泪来。接下这段路,为的是什么?不过是赚取钱粮而已。虽然大半年操练,日日担惊受怕,这条路在他心中的意义早已不同。但是路终归是路,他从未想过,用来修路的粮食,其实是救了那些衣衫褴褛,起早贪黑的役夫。

    这些人来自哪里?不是徭役,亦非征召,只是流民。是失去家园,无田可种,颠沛流离的百姓。而他,给了这些流民工作的机会,让他们有一屋存身,一饭果脯。这,便是活人性命了。

    他救了一千多人,只凭这条路!

    大半年的辛勤,大半年的忧烦,在这一刻,统统化作乌有。陈悦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拿到了最好的报酬。这碑会随着道路的畅通,永永远远留在此地,每一个经过的路人,都能看到他的功绩。而他的名姓,也会落在这小县的县志之中,说不定千载之后,亦有人能够寻到踪影。他只是个商贾,出身小姓,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可贵?

    见陈悦激动的难以自己,一旁孙县令又道:“等到此路修成,十年之内,除了驿站,只有陈郎能在此设店。刺史府也配了几样货品,陈郎可以择一选购,据说有三年专卖呢。”

    什么?!陈悦也不顾失态,泪都未擦,猛地抬头望来。且不说开设邸店的权利,只是三年专卖,就是一笔让人垂涎的厚利。这可比之前所说的,要丰厚太多了!

    孙县令已经敛起了面上笑容,长袖一敛,恭恭敬敬向陈悦施了一礼:“幸亏有陈郎,大灾年间,此县才能安然无恙。本官也要多谢陈郎。”

    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修路救得只是流民吗?其实不然。役夫身上穿的,手上拿的,屋里用的,不少都是从乡人手里收购所得。这些物品的流通,也为乡人们提供了多余的钱粮,让他们能在灾年安然度日。大灾之年,无一民乱,这样的记录放在履历上,何等耀目!而这,都是由陈悦承接了道路而来。若是他半路走了,自己能撑得下来吗?恐怕未必。

    因此这一拜,真心诚意。

    陈悦是个白身,哪见过一县之长向他行礼?连忙纳头对拜。然而这一拜间,他突然想起了早年在书中学过的一句。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何?可谓仁乎?”“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当年子贡与仲尼的对答,他并不能明白。然而今日,只一条路,就救活了千人。冀州上百条路,几万夫役的劳作,又是怎样的壮举?能在大灾之年,救济万民,是否才是真正的圣人之为?!

    也许自己能来到冀州,才是此生最正确的选择。他的家人,他的族亲,也该搬来此地。若是能落户在这自家修的官道旁,才最好不过!

    ※

    当日惊雷之后,晋阳就接连下了三日的大雨。干涸已久的土地,彻底得到了滋润,也让怀恩寺的香火,旺盛了十分。

    然而有人依旧没有选择入寺拜佛。坐在窄小的官邸中,谢鲲斜倚榻上,悠闲的逗弄着襁褓中的稚子。

    “阿兄,你又来把尚儿抱出来了。不怕阿嫂怪罪吗?”走进屋中,就看到这副情景,谢裒笑着调侃道。

    “我刚刚吹奏一曲,尚儿还蹈舞相迎呢!”谢鲲笑的得意。这是他去岁才添的幼子,取名谢尚。此子机敏可人,才一岁就显出灵秀,深得谢鲲喜爱。

    谢裒不由失笑:“晋阳喜降甘霖,旁人都急忙去寺里叩拜,也只有你会偷闲躲在家中。”

    “这可不是偷闲。”谢鲲又掐了掐儿子的脸蛋,“若是人人都去怀恩寺,梁公怕是还要不喜呢。”

    只是一句,谢裒就听出了弦外之音。梁公信佛,人人皆知,但是晋阳官场中人,也有不少人心里清楚,梁公其实更重儒术。可以信佛,可以修道,但是为官,必须有政绩。而只要能够胜任自己的职务,究竟信的是什么,他从不在乎。

    也正因此,谢鲲遵从了以往的爱好,继续研习黄老道学,也会在闲暇时邀人清谈。分毫没有凑上去改信佛释的意思。但是不论是学道还是清谈,都跟之前在王衍手下时截然不同。爱好归爱好,理政任事,才是本职。

    在乐平国磨勘了两载,又经历了一场大旱,他终于被提拔为晋阳令,等到明年开春,就能走马上任。这可不是乐平内史能够比拟的。当年任晋阳令的葛洪,如今已经是魏郡太守。等到梁公手下的地盘更大,说不好还要升任。

    这个晋阳令,实在是求之不得的差遣!


    簪缨问鼎 第70节(2/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