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穿越之青青麦穗穿越之青青麦穗 第5节

穿越之青青麦穗 第5节(3/4)

作品:《穿越之青青麦穗

隔着院门,西远看见西屋窗里透出朦胧的灯光,家里为了节省灯油,有时候晚上根本不点灯,即使点了,也是在爷爷奶奶住的西屋,然后一家人凑在一起,一边各自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聊天。西远跳下车去开院门,刚把门打开,屋子里面的人听到动静跑了出来,跑在前边的毫无疑问是两个小鬼头,看见哥哥站在院门处的身影一下子扑了过来,一左一个右抱住西远胳膊。

    “可算回来了,这俩孩子从晌午就开始掂心,天黑了也不肯上炕,非得等着,咋哄都不行。”奶奶冲院门口的身影讲到。

    “恩啊,恩啊,”这时西明文手里牵着的驴发出了叫声,好像不满意都到家了怎么不进院。

    “啊,驴,哥哥,驴!”

    “还有车!”

    两个小家伙也不粘着哥哥了,都跑到院外稀罕地看着驴和车。

    “呀,这还真买回来了?”西远娘也在奶奶身后惊讶地问。尽管家里人一起商量的这事儿,不过家里大人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家里会买牲口买车,哪怕是驴和平板车!

    “这驴不错,你爹挑的?”爷爷边摸着驴边问,黑灯瞎火的也不知道他怎么看出来的好坏!

    “是我爹选的,还有咱们上次雇车的那个老赵也帮着看了看,爷,您还记得吧?”西选回到。

    “啊,记得,怎么不记得,那也是个实在人,咋地?碰着他了?”

    “嗯,在骡马市那碰到的。”

    西远和爷爷一问一答的说着,旁边西韦和卫成非要坐坐自家的驴车,西明文好脾气地把两个小家伙抱上去,两个孩子在车上规规矩矩地坐着,也不怕冷。

    “老头子,你咋还问个没完没了,还不让孩子进屋暖和暖和,跟着他爹跑一天了都。”奶奶发话了。

    “哎,你瞧我!快,小远快进屋歇着,我和你爹把车卸喽,把驴也喂上,没看刚才这家伙一门叫吗,这是饿喽。”爷爷笑着说,在黑暗中西远都能想象出爷爷笑眯眼的样子。老人家今儿是真开心。

    “行,爷。小韦,成子,来,跟哥进屋去,想坐车明儿咱再坐,现在咱家有车了,你俩啥时候想坐都成。”西远边说着边把两个小家伙抱下来,一手牵着一个领回屋里。

    “哥,驴能骑吗?”西韦问。

    “能,咋不能,那八仙过海里的张果老不但骑驴,他还倒着骑呢。”

    “啊?那他能看清路吗?”西韦问。

    “能,驴能看清,驴认识路。”卫成接话说。

    “对喽,他那驴认路,咱家的驴也认识。”关于驴认识路与否其实西远也不知道。不过他很快就为自己的乱说话而后悔,因为从第二天起,两个小家伙就要骑驴,不仅如此而已,人家还要倒着骑,家里人不让,人家理由还很充足,哥哥说的,神仙都这样骑,而且他家的驴和神驴一样认识路!害得西远一听两个小鬼头要骑驴就头疼!

    尽管昨天是天黑后才回的家,西远家的驴第二天还是遭到围观!整个莲花村只有里正家养了头牛,还有赵老七家有头驴,他家去年给儿子成亲买东西用的马车是雇的。

    没办法,一个是因为村子小,一百多户人家,谁家有点风吹草动全村都知道;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家豌豆荚(西韦和卫成嘀咕一晚上给起的名字,本来西远说驴子脸长,叫鞋拔子好了,结果他的提议受到两个小家伙一致鄙视,说不好听,以驴在他家的地位得取个好名,最后定为豌豆荚,其实也没离开那张驴脸!),一大早西远还在梦中呢,他家豌豆荚“恩啊,恩啊”嘹亮的两嗓子,成功地唤来一群人。

    爷爷早就起来了,其实老人家昨晚就没睡多少,半夜起来跑到栓豌豆荚的地方蹲着一边抽烟一边摸着驴说话,问驴吃没吃饱!把奶奶气的,骂了好几句“死老头子”,爷爷也不生气,一个劲儿地嘿嘿乐。老人家一大早鸡叫二遍的时候就起来,给豌豆荚填草填料,拿着刷子给驴刷身上。村里早起的人过来看,他就很耐心地跟人家聊天。早饭时奶奶叫了几遍也没回来。

    奶奶又习惯地抹眼角,“你爷啊,一辈子都没这么高兴过!”奶奶还是了解老伴的。

    “奶,赶明儿咱家起大瓦房,让您也高兴高兴。”西远哄奶奶到。

    “哎,不用起瓦房奶奶也高兴!过了一辈子了,到今儿这日子才越过越有滋味!”老太太很容易满足。

    “奶,您擎好吧,以后咱家日子过得好了,有的是事让您和爷爷高兴,让您和爷爷乐得同年画上寿星老一样。”西远和奶奶凑趣道。

    “行,奶等着。”奶奶咧着嘴,眼睛旁的皱纹都带着笑意。

    我一定不会叫你们失望的,西远暗下决心。

    不过西远和奶奶没乐呵多久,村里婶子大娘什么的就陆续来他家串门。都是一个村的,喜欢不喜欢的,也不能不叫人家进屋,不过奶奶没往里屋让,她还是了解她大孙子的,小远别看跟谁说话都乐乐呵呵,其实性子格路(有特脾气)着呢,不熟悉的人看不出来而已,平时小远也就对家里人比较上心,别家人和事打听都懒得打听,他的东西,除了家里人,谁动一下都不舒服。所以奶奶就在堂屋里和村里女人们唠嗑。

    “诶呦,西婶子,你这可是享福喽,看这家里连驴车都买上了!”李婶啧啧两声说。

    “是啊,您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邻居从嫂子感叹道。

    “那驴得不少钱吧?”董大娘问。

    ……

    奶奶应付着这些人,没有不耐烦,谁家有好事不想让别人知道啊,谁家不想日子过得让人羡慕啊!去年小远生病老头子和她几乎把全村借遍了,也就王三爷爷家这些关系好的能帮的帮了一些,其余的人家,走路远远地看见都绕着走,怕她和老头子跟人家张嘴!人啊,谁知道谁以后会过到哪一步啊,当初借了那么些钱,她和老头子以为够家里缓个十年八年的,去年这时候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家里会有这一天!

    奶奶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和村里人唠着,看到别人脸上羡慕的神情,心里说不出的舒坦。西远娘也是,不过有老太太在,她就少出声,老人家经的多看的多,知道什么当说什么不当说。

    “婶子,你家的鸭鹅没少卖钱吧?”李婶问。

    “是啊,这又驴又车的,总得五六两银子。”董大娘也想探听一下。

    “可不嘛,我家小远可是忙活了大半年。”奶奶答。家里明面上的进项就这些东西,小远说了,其他的先不能跟别人说,免得招人眼。

    “还有春天你们那大白菜,对,你家那园子里的菜可下的真早,咋弄的啊?”李婶好奇的问,这也是其他人心中一直想问的,都憋了大半年了,以前只看见西远家卖大白菜、卖青菜,不过村里人都知道卫成看病花了不少钱,估计老西家也就是过路财神,赚的钱转手都花了出去,所以他们还平衡点,如今有驴这个实物直接刺激大家脆弱的心灵,所以都有些眼红,忍不住想打听打听。现在有人问了出来,大家的眼睛都盯着老太太。

    “呦,这我也说不清,得问我家小远。都是他认识的那个城里的孙东家叫小远弄的,不然我家哪有人会这些啊。”这是西远事先跟家里人对好的话,把所有事情都往他和孙叶那推,他是个半大孩子,说与不说,村里大人都挑不出理来,另外再借借孙叶的威风,孙叶在西远家待了几天,村里人也都看见了,庄户人从根本上说对城里体面的有钱人还是畏惧的。

    “啊?那不是你家自己弄的啊?”果然,一提孙叶别人都收起了打探的心思,本来都琢磨着怎么从老西家人口中套套话呢。

    “我家哪有那个本事,要不早发家了。”奶奶撇撇嘴,打量着我不明白你们想啥哪。

    “小远咋认识城里有钱人的啊?”有人问。

    “可不呗,这是认识财神爷了,你家这一年给卫成治病就花了不少钱吧?这还能买上牲口,一定没少赚了!”李婶瞪着大眼珠子道。

    “这都谁传的话啊?我家成子的病早好了,一共也没用多少钱!”奶奶不乐意了,打探别的事都好说,打探卫成,这让小远听见就得炸。

    “哦,也没谁说,就看着你家小远没事儿总去李大夫家……”看奶奶有点儿撂脸,李婶尴尬地解释道。

    “那是小远和李大夫学认字去了,我家小远现在都能把一本这么厚的书都看下来。”奶奶并起三个手指头比划道。

    “真的?你家小远这不成了读书人了吗?”大家惊讶道。

    奶奶只笑没说话,进屋把西远从李大夫那借的医书拿了出来。

    同时,相似的对话也在院子里栓驴的地方发生着,不过男人比较好面,没像女人那样啥都打听。爷爷和西明文一边忙着搭驴棚,一边应付这些人,有关系好的,如王顺伯伯几个人,也跟着搭把手,王三爷爷和王三奶奶其实也想过来看看,不过一猜就知道村里人好信儿的都得到场,他们不想凑这热闹,想等其他都都走了再过来好好瞧瞧。

    西远如今也在院子里,没办法,两个小家伙不肯离开豌豆荚身边,又招来了村里其他几个小孩,好几个孩子围着豌豆荚一边摸来摸去,一边叽叽喳喳,西远怕把孩子们碰着,所以在近处照看,不时的把两个小家伙抱到驴背上过会儿瘾。

    不远处,卫老二望着西家院子里的热闹,望着骑在驴背上开心笑着的卫成,眼中有一丝算计的光闪过。

    ☆、闲言

    家里的生活渐渐安静下来,西远现在三天做一次烧鸡,泡椒、麻辣凤爪之类的吃食,做好后,由西明文赶着驴车送到聚德楼。生活有了规律,西远就可以把剩余的时间规划一下,其实做吃食的主要工作都是西远爹娘在做,西远也有意识的教他们做法,希望他们能够有一技傍身,不管将来如何总归有好处就是了。所以西远现在的时间很充足,他基本上三天里忙上大半天就可以了。剩下的两天,西远把两个玩野了的小毛头拎回来,开始教他们俩识字。这是西远早就打算好的,以前没事的时候多多少少也教西韦卫成一些字,比如家里人的名字怎么写,两个孩子也记得牢牢的,不过因为以前家里没有钱,笔墨纸张又是费钱的东西,所以西远没有系统的教他们。现在有条件了,识字这件事就提到日程上来。

    西远特意去了一趟万德镇,给自己、西韦和卫成每个人买了一套笔墨纸砚,白天没事儿的时候,吃过早饭就开始教两个小家伙识字、练字,西远自己的字写的不好看,所以只能教识字,为了不把两个弟弟教得像自己字一样难看,他特意买了描红的本子,一人一本,先教《三字经》。

    西远没有像私塾先生那样先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就涉及到的字给解释一下,然后利用两个小家伙熟悉的词汇给组上词,词中不会写的字说说就好,等积累的字多了,碰到学过的就组合到一起,这样既复习了前边学过的字,又理解了新字,同时也理解了句子。有时候西远还结合生活中的事情讲解字义、词义和句意,这样两个小家伙理解起来不吃力。因为这样两个小毛头没有感到厌倦反而越发的喜欢跟着哥哥学习。在此时人看来,学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每次西远教认字的时候两个小家伙都神情严肃,奶奶和爷爷、父母也都尽量不进来打搅他们。

    两个孩子学的很认真,也很有天赋,西远每天教的也不多,基本上西远教的他们都能迅速领会并掌握,听着两个孩子童稚的读书声,西远很有成就感。

    因为现在是两顿饭,不过西远不想整天拘着两个孩子读书,他不想培养出两个书呆子,所以每天只教一个半时辰,从辰时中(早八点)到午时初(上午十一点),剩下的时间由着西韦和卫成自由支配。

    这天上完课,两个孩子跑出去和小伙伴们玩去了,西远自己歪在炕头,似睡非睡的,奶奶进来以为大孙子睡着了,上炕拿个枕头塞到西远脑袋底下,又拿了一个小被子盖在西远身上。然后起身到堂屋忙碌去了。

    西远也没起来,在那儿渐渐的要进入梦乡。

    这时候,西远听到堂屋的门“吱呀”响了一声,然后王三奶奶的声音传了进来,“哎呀,可气死我了!”因为生气的缘故,所以王三奶奶的声音有些大。

    “怎么了这是?西远娘快给你三大娘子拿个凳子。”奶奶应着。

    “还不是那些碎嘴子,可真是气人。”王三奶奶边坐下边说,旁边西远娘又从灶上倒了一杯热水给王三奶奶。

    “他们嚼谁闲话了?我家的?”看王三奶奶的表情奶奶就能猜出几分。

    “你说,我要不跟你说说,我这心里边还憋得慌,不过大妹子,我说了你可别生气。”王三奶奶迟疑道,她有些后悔了,不该来西远家说这些。

    “没事儿,你说吧,我知道了心里也好有个数。”奶奶道。

    “唉,这不我想着腌点萝卜干嘛,我家老大媳妇听别人说老李婆子家腌的好吃,我这也腿欠,想着今天没事去问问。”王三奶奶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喝了一口水。

    “结果我进他家一看,嗬,好几个人都在那哪,老张家大媳妇,花家媳妇,还有赵老五媳妇,这跟开茶楼子似的。我一看这阵势,就不想多待,想着说几句话就走。谁知道她们几个臭不要脸的拽着我,非得说没事儿好容易凑一起了,多唠一会儿。”王三奶奶看了看奶奶的脸色,她知道接下来的话西家妹子一定得生气。

    “没事儿,你说吧,村里谁啥样咱们都知道,心里都有数。”奶奶说,她其实已经能猜个大概了。

    “还不是话里话外的问你家那些来钱道!我跟她们讲了,自己有本事自己想辄过好日子,甭总盯着别人家,又盯不来啥。”西远娘这时把西远做的炒萝卜干拿了一碟过来给王三奶奶。王三奶奶拿起一个放到嘴里。

    “哎,还挺好吃,咋做的,我回去也弄些。”

    “用油、盐、作料炒的,给那两个小的当零嘴,炒的挺多,家里大人也跟着吃,你别做了,等一会儿走的时候让老大媳妇给你装点。”奶奶说。

    “那哪行,我这还又吃又拿的。”王三奶奶不好意思道。

    “让你拿你就拿着吧,本来我家小远也合计着让小韦和成子给柱子拿些吃哪。”

    “你一提小远我这气又上来了。”王三奶奶也不吃萝卜干了,气的用手直敲凳子。

    “咋了,讲究我家小远了?”奶奶这时候方急了。

    “可不嘛,你说小远多好的孩子,她们也能给编排出不是来。”

    “这不想挑拨我们两家关系嘛,就跟我说,说你家小远心眼多,夏天的时候放鸭放鹅,净指使跟他们玩儿的几个小子干活了,让人家孩子给撵鸭撵鹅,他自己躺柳树下躲清闲;还说小远那么大点的孩子就敢拎着斧子砍人,长大了说不上得多豪横哪;出出(离间的意思)我别让我家柱子上你家玩,说跟着小远学不出来好,这么点就敢砍人,长大了不得杀人啊。”王三奶奶一边说着一边看奶奶的脸色。

    “这些不要脸的臭婆娘,等哪天我不撕烂她们的嘴,让她们败坏我们小远名声。”奶奶气得把手里的玉米扔到笸箩里。

    家里现在刚秋收不久,别的粮食还好说,趁着天气好晒干就能脱下来,玉米可是要拿着玉米棒一穗一穗的把玉米粒搓下来,基本上是一手拿玉米芯,一手


    穿越之青青麦穗 第5节(3/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