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穿越之青青麦穗穿越之青青麦穗 第4节

穿越之青青麦穗 第4节(3/5)

作品:《穿越之青青麦穗

了。

    “那点钱小远能看得上眼儿嘛。听小远念叨着不定要怎么弄哪,还合计过些日子要和你爹去一趟府城,要买什么东西了?你看我这脑袋,上回我问小远,小远告诉我了,我又给忘了!”奶奶拿拳头敲了敲自己的额头。

    “那是要干啥啊,还上府城?”西明武也很好奇。

    “小远说县城和镇上他看了,都没有,就要去府城买买看。家里能让他一个孩子去嘛,不过家里养这些个活物也离不开人,就寻思着让你爹跟着。”老太太撒完鸡食关上栅栏门,带着西明武往屋里走。

    西远今天吃过晚饭领着几个小的去场院里玩了,不然那两个二叔家的小家伙总想往院子里的鸡鸭鹅跟前凑,西远一个是怕家禽们伤着两个小的,另外也怕他们把这些未来的“铜板”给惊着,干脆就把他们带出来玩了。

    老西头也和大儿子大儿媳妇在场院里忙着摔麦子,老二刚刚回来,让他歇口气,所以就没让来。

    “娘,你这鸡鸭鹅是咋养的?赶明我也养点行不?”西明武也动心了。

    “咋不行,不过这事可不是我和你爹说的算,这都是小远的主意,你到时得问小远。”老太太和老头早都合计好了,他们老两口这一辈子是没享着儿子的福,老大老实,他们老两口帮衬着,刚刚把日子过得不上不下,老二到是肯干脑筋也比大哥活络些,可是家里没赚钱的门路,就大舅哥会做豆腐,才不得已去了丈人家的村子生活。说起来谁家愿意儿子去岳家讨生活呢,尽管不是倒插门,但是心里也不得劲。老三不用说了,是个豪横的,别说没赚钱的本事,就是有,也不会带协着家里人一起跟着过好日子。

    可是享不着儿子的福还不能享享孙子的福嘛!想想从去年西远生病好了以后,家里的大事都是这个孩子说的算,一件一件的,愣是把家里的日子过好了,以前一年忙到头,累的够呛,家里的进项少的可怜。可自从去年卖辣白菜的时候算起,家里的活计是比往年多了,可累是累,但是日子有盼头。就卫成治病花的那些钱,要搁以前,一家人省吃俭用一辈子都还不清,可他家小远不仅没让家里负债,反而还有余钱。所以他跟老伴儿商量着,不管老三怎么胡搅蛮缠,都不能把赚钱的法子告诉他,他们俩还指着享大孙子的福哪,可不能寒了孩子的心。这也是老两口硬下心肠不告诉西明全的原因。不然儿子再不好也不能看他日子过不好不帮衬的。

    不过,看西远这孩子,只要家里的人入了他的心,他就不会不管,像卫成,还没亲没故的孩子呢,他家小远都懒成啥样了,大冬天的歪在炕头都不带动的人,就因为成子,又是跑李大夫那买药,又是给熬药,做小吃食,又是忙着种青菜,忙着养鸡鸭鹅的。老太太都怀疑要是没有卫成的病需要大把的钱花着,他家小远能不能这么勤快的、整天整天的在野地里放鹅放鸭。

    所以,他跟老头也和老大两口子叮嘱好了,不能错待了卫成,不然也会寒了小远的心。

    “娘,那小远能答应不?”西明武跟西远接触的少,心里有些没底。

    “我看哪,你也不用说,你不忙的时候就想着帮衬你大哥一下,咱没钱还不能出把子力气?小远那孩子是个有心的,到时候看在眼里,你不用提他都能给你想到。”老太太说的很肯定,她大孙子的品行他还是了解的。

    “瞧您说的,我不是原来就跟大哥关系处得挺好嘛,这不一到麦收,赶紧帮完那边就回来帮大哥家。”西明武替自己辩白道。

    “娘知道,所以才跟你说这些。你不像老三,平时油瓶子倒了都不帮你大哥扶一下,有点儿好处紧着跟人抢,现在看你大哥家挣钱了又凑上来,我可舍不出那老脸去帮他说话。”这些家里的是是非非也不能跟外人讲,老太太也只能跟二儿子唠叨一下了。

    “我和他能一样嘛,从小我就和大哥好,和老三合不拢。”西明武也不喜欢西明全。

    “嗯,两个孩子你叮嘱着,多和他小远哥近乎近乎,别像老三家的,都不让孩子和咱家孩子玩。”

    “还用叮嘱,这一回来就跟在小远屁股后头,要不是您拦着说小远白天照顾不过来,都不带离开一会儿的。”想起了自家的两个小子西明武嘿嘿的笑了起来。

    “可不是嘛,他俩和小远还是真亲,等明年咱家要是真盖上新房子了,你就把他俩送回来,小远说明年有空儿了就教小韦和成子识字,你的两小子我也让小远给带着一起教。”三个儿子七个孙子,老太太哪个都一样心疼,心里都给盘算到了。

    “真的?娘,到时您可给想着。”西明武简直是吃惊了。“还有,大哥家明年要盖新房?这个老房子不是还能住吗?”

    “小远念叨的,说家里现在的土坯房太小、太破了,明年要盖大砖房,房顶铺上瓦片。我现在算是品好了,只要小远打算干啥事就没有干不成的。”其实今年要不是卫成买药把钱都花了,家里挣的钱也够盖大瓦房了。钱是小远想法子挣的,家里人都没有怨言。小远这么琢磨着赚钱盖房子,也是想给家里一个补偿吧,毕竟,一大家子,不能光顾卫成一个。

    “真的,您说的是真的?这要是大哥家日子过好了,能带协一下我,我就搬回来,让两个小的跟着他小远哥,也能学些本事。”西明武激动得直搓搓手,他也不愿意在丈人家讨生活,哪里有在自己爹娘眼前自在。

    “你娘还能糊弄你?你就等着吧。”老太太一听说二儿子要搬回来,脸上都乐开了花。

    西明武的到来,给家里添了一个重要劳动力,麦收的进度就比原来快了很多。帮完大哥家,西明武又帮了老三家几天,没办法,他和老三毕竟还没撕破脸。这两口子一个比一个奸懒馋滑,别人家都收的差不多了,他家还有一片地没割回来。

    ☆、府城

    麦收过后,家里的麦田重新起垄,一家人忙了几天,在这三亩田里种上了大白菜和大萝卜。

    时节已经过了立秋,奶奶和母亲又开始忙着晒菜。冬日新鲜菜几乎没有,这里人家几乎都要晒些干菜。立秋前不能晒,会生虫子,所以一过了立秋,家家院子里都扯起麻绳,上边搭着切成条的茄子、角瓜,放在仓房顶上的叵箩里晒着切成丝的豆角,萝卜这时刚刚种到地里,要等到大秋之后才能晒萝卜干。

    今年家里的菜园子,早茬菜开始卖后,西远又培育了一茬菜苗,哪块地里的菜卖完,就在哪里继续种上各种蔬菜,因为蔬菜的生长期不同,所以园子里的菜种下的时间也不同,有正好应季节的也有稍微晚一些的,因此,整个由春到夏家里的菜蔬就没断过,这眼瞅着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又要来了,有的人家园子里的菜要么长老了,要么已经过季快没了,因此晒菜干的时候就得好好衡量一下晒多少合适。西远家没有这个顾虑,园子里的晚菜长势正旺,晒多少都没关系。

    “娘,你说每年咱们怎么没想出来这法子,守着这么大个园子,天一凉点,孩子想吃根嫩黄瓜都找不着。”西远娘感叹道。

    “要不咋说我大孙儿出息哪,谁家孩子能有他脑袋瓜好使!”奶奶笑呵呵地说,反正现在她三句话有两句离不开他大孙子。

    “谁不说哪,把老王三叔家给羡慕的,一门要拿他们家柱子换。”前几天去王家送点蔬菜,一提起西远,连柱子娘在内,都赞不绝口,他家柱子这一夏天跟着西远脸都吃圆了,还懂事了不少。

    “也不知道小远和他爷爷到哪儿了?”奶奶开始惦记大孙子了。

    家里的菜一种完,西远就和爷爷出发去府城了。本来西明文和西明武兄弟俩要陪着西远去,但老爷子不放心,最后还是自己和大孙子一起去。

    “我算是看出来了,咱家所有人加起来也没有他大孙子在我爹心里重要啊!”西明武开玩笑道。现在家家菜园子里都有菜,豆腐卖不了多少,所以他也不着急回去,留下来帮大哥照顾一下家里。西远不在家,那些鸭鹅就得一个大人放,还有地里的庄稼要时常照应一下,另外他也想跟着看看大哥家是怎么养的这些家禽,他即使不养这么多,少养点也是一个进项。

    “也不看看我们小远多可人疼,谁家有这样好的孩儿都得宝贝着!”奶奶用手里的针线板子捶了西明武一下。

    “是,是,你大孙儿哪都好!”西明武咧了一下嘴笑道。

    “我啊,就等着享我大孙儿的福哪!”

    正被谈论的对象西远现在累得跟狗似的走在路上。本来西远想走到县城雇个车去府城,可是到县城一问,赶车的竟然要了四百文钱,爷爷说什么也不肯坐车了,西远也怕钱不够,毕竟如果在府城买到他想买的东西,他和爷爷就一定得雇车了。可是走着去也太艰巨了!早知道他家到府城可是三百里啊三百里!

    爷俩一天走大约五十里,包袱里装着奶奶给预备的干粮,饿了拿出来吃,看天要晚了,就找个村子歇下,庄户人家都淳朴,也没有人同他们要留宿钱。

    “唉!咋还不到呢!”西远无语望天!认真走起来,他连爷爷都赶不上,老爷子由于一直劳动,体力还是不错的。爷爷一直将就着西远,放慢脚步,边走边歇。

    三百多里路,两个人走了八天,中途在一个农家西远说什么也不肯走,强烈要求休息一天,爷爷笑着同意了。这家的主人也厚道,家里做好了饭菜就请爷俩上桌,西远也不客气,吃了个肚圆,他实在是吃不下带的干粮了。临离开时,爷爷给主人家留了十文钱,放在炕头,当面给人家不会要。

    歇了一天,西远缓过来乏,剩下的两天速度快了一些,在第八天傍晚时分终于到了府城。

    滨江城因为在曲江之滨而得名,是北地最大的城市。一进入城里,西远顿时觉得其中的繁华不是彦绥县城可比的。城中商铺林立,人烟阜盛,街道也非常宽广。好在西远有前世的眼界,没有被吓得无错,像爷爷似的不知迈哪条腿好。

    天已近晚,西远领着爷爷打听着找了一家小客栈。客栈的老板很热情,带爷俩到了房间,里边已经有几个汉子在,有的洗脚,有的吃东西,有的躺在炕上闭着眼睛,不知道睡着没有。

    按西远的意思是想要一个独立房间,可爷爷嫌贵,西远怕老爷子心疼钱再半夜睡不着觉,就没吭声。屋里炕上铺着草席,放着很薄的被子,被子上边汗渍斑斑,屋里充斥着一股臭脚丫子的味道。

    西远真想转身就走,可是往哪去啊!西远和老板要来洗脚水,和爷爷一起泡了下,又吃了点东西就睡下了。西远睡的炕稍,把头紧挨着墙,旁边是爷爷,家里带来的银子被奶奶缝进了西远贴身的小褂子里,西远不得不防着别人起坏心。

    本来以为会一夜无眠,没想到刚躺下没多久西远就睡着了。

    一定是走这几天路把孩子累得,爷爷给西远掖了掖被子,让大孙子好好睡一觉吧,他得警醒些,别让人顺手把银子摸走。

    第二天一早起来,西远精神抖擞,同爷爷从客栈出来,在一家早点摊喝了一碗豆浆,吃了两个窝头,临走又买了八个窝头,这些就是爷俩的中饭和晚饭了。

    西远临出客栈前,和老板打听了滨江城的集市都怎么走,他们现在处于城西,是穷人集中的地方,出客栈往前走两个街口再往左转,走大约两刻钟就到了。东城也有集市,不过是富人区,里面卖的东西比西城的要好,样数也多,相应的价钱也贵。另外因为曲江从城南流过,在曲江码头那里也有个大集市,经常有些南来北往的船只停泊在那里,船上有商人会卖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西远不着急,他打算几个集市都去看看,最好能把他想到的东西买齐全。西远养了那么多鸡鸭鹅,打算秋收以后开始做烤鸭、烤鹅和烧鸡。还有那些鸡鸭鹅的脖子西远打算做成麻辣的,类似前世的绝味鸭脖,鸡爪、鸭掌和鹅掌就做成泡椒的好了。有这样的目标,但是并不一定都能实现,关键是做这些东西的调味料能不能买到。

    西远在万德镇和彦绥县城都仔细找了,只有花椒、姜、八角等常见的,像小茴香、桂皮、香菇等却没有,另外陈皮、白芷这些得去药材铺才能买到。去掉可以在附近买到的,西远在纸上列了一长串,他要在府城尽量都买到。

    和爷爷逛了三天,别的都买全了,只剩下小茴香和香菇、麻椒没有,西远打算去码头那碰碰运气。

    一大早爷俩吃完饭就出发了,走了大约一个时辰方到了地方。此时刚过辰时,清晨的阳光撒在江面上,映的江水波光粼粼。岸边摆着许多鱼娄,里边的鱼活蹦乱跳,鱼家站在旁边叫卖。又往前走了一段,才看见码头处的集市。

    进了集市,西远各家杂货铺挨家看挨家打听,终于在一家南货店买到了这三样东西。另外西远还在这家看到了朝天椒,本来做泡椒的辣椒西远打算用本地的尖椒代替,如今发现了朝天椒西远就不想将就了,而且,西远记得前世朝天椒北方也可以种植,明年他完全可以试试自家种一些。

    东西买好,西远才有心情好好逛逛。靠着江,各种水产样数又多又便宜,可惜带不回去。西远买了一些小鱼干给卫成和西韦,家里那边不靠山也不靠水,吃次鱼不容易,家里人也舍不得花钱买,西韦和卫成长这么大都没吃过。小鱼干买回去无论蒸还是炒都很好吃,还可以拿着当零嘴,所以西远多买了点。

    看天还早,爷俩沿着江边慢慢溜达。这时,西远看见不远的一条船上,摆着东西在卖,走近细瞧,竟然是海货。问了下价格,并不高,船头的伙计还愁哪,本来以为运些海物来北方贩卖,可是这里的人并不喜欢,问津的很少,所以价格一降再降。其实是这里地处北地,南方的海物卖的比较少,所以海产品的做法不纯正,也就是会做的人比较少,所以本地人嫌弃有海腥味,不大花钱买。

    西远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买了一些海米、一捆海带、还有一些干贝。主要是他和爷爷兜里剩下的钱不多了,回去还要雇车,得把车钱预留出来。

    爷俩把钱花完,天已过午,就背着东西往城里走,他们先时买的都放到客栈老板那里了。

    “您爷俩坐车不?”后面一架马车经过爷俩身边,车把式搭话道。

    “不坐,这儿离城也不远,我们溜达着走一会就到了。”爷爷拒绝道。

    “听您这口音是彦绥那边的人吧?”车把式也很逗,让马放慢了脚步,他和爷俩有一句没一句的唠嗑。

    “对,老家就是彦绥那边的。”爷爷说了个和洛话,他可得留点心眼,防着别人套话。

    “我也是彦绥的。”原来,赶车的家在离彦绥县城三里远的李家村,他是拉了一趟活儿到曲江码头,如今正在考虑往回转。正愁回去得空车跑没拉着主雇哪。

    “我们要坐你的车得多少钱?”西远趁机问到。

    “咱们那里来滨江城的少,所以雇车来这都得给往返的车钱,我这属于顺路拉您爷俩回去,就不多要了,您给一百五十文就行。”好容易不用空车回去了,车把式也没敢多要。

    “行。”西远假装考虑半天,最后才同意。本来以为得花四百文去雇车呢,如今捡个大便宜!

    “那就说好了,明天早上一起走,您爷俩也别走着了,咱坐车进城吧,放心,这两步路不会跟你们要钱。”

    西远一听说不要钱,蹭的跳上马车,爷爷也坐了上来,拿出烟口袋,


    穿越之青青麦穗 第4节(3/5),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